課程名稱 |
明清戲曲與文化專題 Ming and Qing Drama and Culture Topics |
開課學期 |
113-2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戲劇學研究所 |
授課教師 |
林智莉 |
課號 |
Thea7416 |
課程識別碼 |
129 M2220 |
班次 |
|
學分 |
3.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二2,3,4(9:10~12:10) |
上課地點 |
總一館210 |
備註 |
限本系所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且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15人 |
|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明清戲曲是中國古典戲曲第二個興盛期,無論在戲曲劇種、劇本題材、表演藝術、演出風格上都精彩繽紛。這除了是戲曲本身藝術內涵的進步成熟外,明清開放、進步、繁榮的社會現象與時代氛圍也對戲曲興盛起了關鍵性的影響。
本課程擬從文化社會學的角度,聚焦於明清數個重要的社會議題與現象,包括「出版文化」、「情理之辯」、「儀式戲劇」、「遺民情懷」、「女性創作」等面向,分析討論其對戲曲文本創作與演出的影響。希望藉由劇本與文化議題互讀的訓練,厚實學生的文化基礎,及解讀劇本的多重視野。
|
課程目標 |
1.掌握明清戲曲重要議題。
2.了解戲曲創作與社會文化的關係。
3.培養解讀戲曲文本的多重視角。
4.訓練文化社會學的研究方法。 |
課程要求 |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指定閱讀 |
(1) 湯顯祖:《牡丹亭》(版本不限)。
(2) 湯顯祖:《南柯記》(版本不限)。
(3) 丁耀亢:《化人遊》(版本不限)。
(4) 丁耀亢:《赤松遊》(版本不限)。
(5) 孔尚任:《桃花扇》(版本不限)。
(6) 葉小紈:《鴛鴦夢》,華瑋編輯:《明清婦女戲曲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3年)。
(7) 吳藻:《喬影》,華瑋編輯:《明清婦女戲曲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3年)。
(8) 王筠:《繁華夢》,華瑋編輯:《明清婦女戲曲集》(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3年)。
(9) 王璦玲:〈晚明清初戲曲審美意識中情理觀之轉化及其意義〉,《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與其藝術呈現》(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5年)。
(10) 王璦玲:〈論湯顯祖劇作與劇論中之情、理、勢〉,《湯顯祖與牡丹亭》(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5年)。
(11) 林鶴宜:〈敘事表現、心靈書寫與情理之辯: 孟稱舜《嬌紅記》的寫作承襲及其對 戲曲愛情劇的開創〉,《戲劇研究》23期(2019.01),頁35-72。
(12) 林智莉:〈以戲為佛事,可乎?從明末清初三個戲曲與宗教對話探討戲佛融通論述與創作規範〉,《明清宗教戲曲景觀—儀式.信仰.文化》(臺北:國家出版社,2019年)。
(13) 李孝悌:〈18世紀中國社會中的情欲與身體:禮教世界外的嘉年華會〉,《昨日到城市—近市中國的逸樂與宗教》(臺北:聯經,2008年)。
(14) 高彦頤:〈情教的陰陽面:從小青到《牡丹亭》〉,《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15) 華瑋:〈「擬男」的藝術傳統無聲之聲:明清婦女戲曲中之我我呈現與性別反思〉,《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3年)。
(16) 趙園:《明清之際士大夫研究— 作為一種現象的遺民》(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14年)。
(17) 〈遺民的求仙路—從《化人遊》與《赤松遊》看丁耀亢的遊仙與證道〉,《明清宗教戲曲景觀—儀式.信仰.文化》(臺北:國家出版社,2019年)。
(18) 李孝悌:〈《桃花扇》底送南朝:斷裂的逸樂〉,《昨日到城市—近市中國的逸樂與宗教》(臺北:聯經,2008年)。
(19) 王璦玲:〈「忖度予心,百不失一」:論《挑花扇》評本中批評語境之提示性與詮釋性〉,《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臺北:聯經,2009年)。 |
參考書目 |
(1) 王璦玲:《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與其藝術呈現》(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5年)。
(2) 王璦玲、胡曉真主編:《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臺北:聯經,2009年)。
(3) 衣若芬:〈「出塞」或「歸漢」—王昭君與蔡文姬圖像的重疊與交錯〉,《婦研縱橫》卷74(2005),頁 1-16。
(4) 林鶴宜:《從戲曲批評到理論建構》(臺北:國家出版社,2011年)。
(5) 李孝悌:《昨日到城市—近市中國的逸樂與宗教》(臺北:聯經,2008年)。
(6) 林智莉:《明清宗教戲曲景觀—儀式.信仰.文化》(臺北:國家出版社,2019年)。
(7) 高彥頤著,李志生譯:《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年)。
(8) 華瑋:《明清婦女之戲曲創作與批評》(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3年)。
(9) 華瑋:《明清戲曲中的女性聲音與歷史記憶》(臺北:國家出版社,2013年)。
(10) 華瑋主編:《湯顯祖與牡丹亭》(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5年)。
(11) 郭英德:《明清文人傳奇研究》(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01年)。
(12) 趙園:《想象與敘述》(北京:北京師範大學,2015年)。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平時成績 |
40% |
出席率與課程參與度。 |
2. |
期末報告 |
60% |
論文一篇。 |
|
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 |
上課形式 |
|
作業繳交方式 |
|
考試形式 |
|
其他 |
由師生雙方議定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18 |
課程內容與授課方式說明。 |
第2週 |
2/25 |
【主題一:晚明思潮對戲曲的影響(一)】 |
第3週 |
3/4 |
【主題一:晚明思潮對戲曲的影響(二)】 |
第4週 |
3/11 |
【主題二:明清出版業與戲曲傳播】 |
第5週 |
3/18 |
【主題三:明清之際文士生活與戲曲創作】 |
第6週 |
3/25 |
【主題四:儀式與戲劇(一)】 |
第7週 |
4/1 |
【主題四:儀式與戲劇(二)】 |
第8週 |
4/8 |
【主題五:清初劇作家的遺民情懷(一)】 |
第9週 |
4/15 |
【主題五:清初劇作家的遺民情懷(二)】 |
第10週 |
4/22 |
【主題六:明清社會文化與女性情教】 |
第11週 |
4/29 |
【主題七:明清社會文化與女性創作】 |
第12週 |
5/6 |
【主題八:清朝都城生活與戲曲文化(一)】 |
第13週 |
5/13 |
【主題八:清朝都城生活與戲曲文化(二)】 |
第14週 |
5/20 |
【主題九:大眾文化與戲曲】 |
第15週 |
5/27 |
期末報告(一) |
第16週 |
6/3 |
期末報告(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