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劇本創作一 Play Writing (Ⅰ) |
開課學期 |
104-1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戲劇學系 |
授課教師 |
童偉格 |
課號 |
Thea5901 |
課程識別碼 |
129 U1230 |
班次 |
|
學分 |
2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三8,9(15:30~17:20) |
上課地點 |
總一館210 |
備註 |
本所劇創組學生優先選課。 限本系所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且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15人 |
|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是劇本創作工作坊,嘗試藉由講師授課、共同座談,個別討論與作業實作等單元,幫助學生於學期末,完成一齣面向劇場、具體可供展演的劇作。
講師授課重點,在幫助學生宏觀掌握現代戲劇的基礎內容與形式論,使其成為學生後續創作的先備學識。
共同座談由學生擔任評述者,練習以個人所學,相對客觀地分析同學發展中的、或其他創作者已成立的戲劇文本。祈望開放討論,回應批評,並相互砥礪與共學。
個別討論由師生另約時間,單獨面談,希望在此時間內,師生能更從容、更近切地研討學生的個人創作。
作業實作,意在穩確建構劇創基本流程,導引學生從無到有,循序漸進,邁向個人劇作的完成。
上述所有單元,旨在幫助學生,成為具備合格讀者素養的作者,以在本課程結束後,更有可能在紛雜多歧的現代戲劇場域裡,持續深化個人探索。 |
課程目標 |
1.成為一名合格的讀者。
2.以上述為基礎,學習成為一名能清晰詮釋文本的評述者。
3.以上述為基礎,學習成為一名能自我提問、解答且持續獨立探索的戲劇創作者。 |
課程要求 |
1. 因本課程需求學生實作與全程參與,故不開放旁聽,且每堂課都會點名。
2. 下列書目僅供參考,準確書目及其他課程相關規定,於第一週上課時,由師生共同商定,請有意參與本課程者,務必出席共議。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另約時間 |
指定閱讀 |
(1)布萊希特(Brecht, B.)著。《四川好女人》(劉森堯譯)。台北:書林,2006。
(2)貝克特(Beckett, S.)著。《等待果陀˙終局》(廖玉如譯)。台北:聯經,2008。
(3)柯慈(Coetzee, J. M.)著。《屈辱》(孟祥森譯)。台北:天下,2008。
(4)希苓(Hilling A.)等著。《在後戲劇浪潮之後:當代德國劇作選2》(陳佾均譯)。台北:書林,2015。
(5)奈波爾(Naipaul, V. S.)著。《畢斯華斯先生的房子》(穆卓芸譯)。台北:遠流,2010。
(6)希梅芬尼(Schimmelpfennig, R.)著。〈阿拉伯之夜〉(陳佾均譯)。影印稿。
(7)希梅芬尼(Schimmelpfennig, R.)等著。《個人之夢:當代德國劇作選》(陳佾均、唐薇譯)。台北:書林,2012。
(8)易卜生(Ibsen, H.)著。《野鴨》(劉森堯譯)。台北:書林,2008。
(9)契訶夫(Chekhov, A.)著。《海鷗˙萬尼亞舅舅》(陳兆麟譯)。台北:聯經,2001。
(10)廖亦武著。《吆屍人》。台北:允晨,2014。
(11)顧玉玲著。《回家》。台北:印刻,2014。 |
參考書目 |
(1) 伊格頓(Eagleton, T.)著。《生命的意義是爵士樂團》(方佳俊譯)。台北:商周,2009。
(2) 高柏(Goldberg)著。《心靈寫作:創造你的異想世界》(韓良憶譯)。台北:心靈工坊,2002。
(3) 馬密(Mamet, D.)著。《導演功課》(曾偉禎譯)。台北:遠流,2008。
(4) 唐諾倫(Donnellan, D.)著。《演員與標靶》(馬汀尼、陳大任譯)。台北:聲音空間,2010。
(5) 麥基(Mckee, R.)著。《故事的解剖》(黃政淵等譯)。台北:漫遊者,2014。
(6) 黃英雄著。《編劇高手》。台北:書林,2003。
(7) 摩根(Morgan, A.)著。《從故事到療癒:敘事治療入門》(陳阿月譯)。台北:心靈工坊,2002。
(8) 霍金(Hawking, S.)著。《新時間簡史》(郭兆林、周念縈譯)。台北:大塊,2012。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期末劇本定稿 |
40% |
|
2. |
平時作業 |
30% |
|
3. |
座談導論與文本分析 |
20% |
|
4. |
課堂參與及其他 |
10%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16 |
課程協商與導論;「期末預畫」是什麼? |
第2週 |
9/23 |
基本敘事型
△文本分析一:易卜生
□作業一:期末預畫(9/26) |
第3週 |
9/30 |
期末預畫共同座談;「劇本拆解」是什麼? |
第4週 |
10/07 |
基本敘事型
△文本分析二:契訶夫 |
第5週 |
10/14 |
基本敘事型
△文本分析三:貝克特
□作業二:劇本拆解(10/17) |
第6週 |
10/21 |
劇本拆解共同座談 |
第7週 |
10/28 |
形式變異論
△文本分析四:布萊希特 |
第8週 |
11/04 |
形式變異論
△文本分析五:〈阿拉伯之夜〉
□作業三:期末初稿(11/7) |
第9週 |
11/11 |
期末初稿共同座談 |
第10週 |
11/18 |
形式變異論
△文本分析六:〈無辜〉 |
第11週 |
11/25 |
形式變異論
△文本分析七:〈卡桑德拉:表象終結的世界〉
□作業四:期末二稿(11/28) |
第12週 |
12/02 |
期末二稿個別討論 |
第13週 |
12/09 |
延伸研究
△文本分析八:《吆屍人》 |
第14週 |
12/16 |
延伸研究
△文本分析九:《回家》
□作業五:期末三稿(12/19) |
第15週 |
12/23 |
期末三稿個別討論 |
第16週 |
12/30 |
延伸研究
△文本分析十:奈波爾 |
第17週 |
1/06 |
延伸研究
△文本分析十一:柯慈
□作業六:期末定稿(1/9) |
第18週 |
1/13 |
課程回顧與總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