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劇本創作一 Play Writing (Ⅰ) |
開課學期 |
101-1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戲劇學研究所 |
授課教師 |
王嘉明 |
課號 |
Thea5901 |
課程識別碼 |
129 U1230 |
班次 |
|
學分 |
2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三7,8(14:20~16:20) |
上課地點 |
總一館210 |
備註 |
本所劇創組學生優先選課。 限本系所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且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15人 |
|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此學期課程設計從思考生活中運用語言的各種行為,來探索劇本創作時的四個面向:意義、對話、獨白/表演和故事(敘述形式)。每一個階段都有課堂作業需要創作短篇劇本和閱讀相關經典文本。
文字,在生活中的使用頻率相當頻繁,以致於對它的了解極淺,對它的誤解極深,也因此導致對生活行為的解讀;對文本意義的理解以及對劇場運用的貧乏。期望透過這課程與學生共同探索語言在生活行為中的誤解、侷限和想像力;文字在劇場中作為一條不可見的複調聲線的編織可能性。
|
課程目標 |
1. 重新思考生活中語言的行為和力量。
2. 面對創作時自我/表演/文字之間的關係。
3. 增強學生對劇本的解讀能力。
|
課程要求 |
此課程為小班制,講師有權決定是否讓學生加退選。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另約時間 |
指定閱讀 |
(1) 紀蔚然,《現代戲劇敘事觀》,書林,2006。
(2) 狄倫唐諾倫,《演員與標靶》,馬汀尼/陳大任譯,聲音空間,2010。
(3) 大衛馬密,《導演功課》,曾偉禎譯,遠流出版,1992。
(4) 約翰伯格,《看的方法》,陳志悟譯,明文書局,1989。
(5) 課程相關經典劇本。(於學期開始時與學生一同決定)
|
參考書目 |
(1) 唐諾,《文字的故事》,聯合文學,2001。
(2) 趙敦華,《維特根斯坦》,遠流,1998。
(3) 薩克斯,《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孫秀惠譯,天下文化,1996。
(4) 宗薩欽哲仁波切,《佛教的見地與修道》,陳冠中等譯,布波出版,2006。
(5) 雷可夫&詹森,《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周世箴譯,聯邦,2006。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出席率 |
40% |
從90分開始扣,缺席一次扣10分,遲到半小時內扣5分。 |
2. |
課堂表現 |
20% |
課堂經典文本討論未讀者,一律扣分。 |
3. |
四次作業(含期中期末考) |
40% |
從90分開始扣,一次沒交扣10分,遲交一周內扣5分。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12 |
創作的源頭1—我是誰?我到底看到甚麼?想要寫甚麼? |
第2週 |
9/19 |
創作的源頭2—我認為的劇場和意義 |
第3週 |
9/26 |
練習一:意義 |
第4週 |
10/03 |
經典回顧:希臘悲劇 |
第5週 |
10/10 |
對話1—甚麼是潛台詞? |
第6週 |
10/17 |
對話2—到底說了甚麼?說與沉默之間的對話 |
第7週 |
10/24 |
經典回顧:品特與契訶夫 |
第8週 |
10/31 |
期中考練習二—對話 |
第9週 |
11/07 |
角色1—甚麼是角色? |
第10週 |
11/14 |
角色2—角色以外的? |
第11週 |
11/21 |
角色3—行動與動機 |
第12週 |
11/28 |
練習三:獨白練習 |
第13週 |
12/05 |
經典回顧:莎士比亞 |
第14週 |
12/12 |
故事1—為何想聽故事?故事的顯與不見 |
第15週 |
12/19 |
故事2—故事的說法與運動 |
第16週 |
12/26 |
故事3—敘述的形式 |
第17週 |
1/02 |
經典回顧:莎拉肯恩與戈爾德斯 |
第18週 |
1/09 |
期末作業練習四—故事練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