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跨領域藝術 Transdisciplinary Art |
開課學期 |
110-1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戲劇學系 |
授課教師 |
陶亞倫 |
課號 |
Thea5106 |
課程識別碼 |
129 U5070 |
班次 |
|
學分 |
3.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一A,B,C(18:25~21:05) |
上課地點 |
普505 |
備註 |
戲劇學系及學程學生優先。兼為藝術設計學程課程。屬進階設計實務類。 總人數上限:30人 外系人數限制:22人 |
|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跨領域藝術課程,主要探討新媒體結合當代藝術創作、藝術批評、策展實務、社會介入等行動。以身體、空間、時間為創作媒介,包含:行為藝術、錄像裝置、互動裝置、動力藝術、聲音藝術、網路藝術、未來電影、生物藝術等等,相關媒體藝術創作,與未來科技文化之研究。
本課程分為四個單元。前三個單元,從影像、空間、網路等媒體切入,借由實際作品的賞析與討論,引領同學進入跨領域媒體思維領域 ; 第四單元為實際創作體驗,以參與者為中心、日常生活與公共空間為背景、空間中承載的人文歷史為內容,結合身體、網路、影像、交互裝置等…跨媒體平台,共同創造一個在場的、全景式的藝術場域與事件。 |
課程目標 |
藉由身體、網路、影像、聲音、互動裝置等媒體,介入公共空間、社會場域,以藝術行動連結自我、群眾、社會間的關係,從實作中體驗跨領域藝術創作的思維與未來發展方向 |
課程要求 |
本課程為「當代藝術創作」課程,歡迎對 科技、媒體、網路、藝術、身體、劇場等 跨領域創作實務有熱情的同學選修。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另約時間 |
參考書目 |
1. Levinson, Paul(2000)。《數位麥克魯漢》。宋偉航譯。台灣:貓頭鷹。
2. Arthur C. Danto(2004)。《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林雅琪、鄭慧雯。台灣:麥田。
3. 高千惠(2019)。《當代藝術生產線 : 創作實踐與社會介入的案例》。台灣:典藏藝術家庭。 |
指定閱讀 |
無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分組報告 |
40% |
|
2. |
上課討論與表現 |
20% |
|
3. |
期末創作提案與行動 |
40%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2週 |
9/27 |
何為跨媒體藝術? |
第3週 |
10/04 |
新媒體發展與當代藝術概論 |
第4週 |
10/11 |
第一單元:影像的本質 --- 從柏拉圖的洞窟理論出發 |
第5週 |
10/18 |
紀實與擬像:錄像與錄像裝置作品賞析與討論 |
第6週 |
10/25 |
宏觀與微觀權力:錄像與錄像裝置作品賞析與討論 |
第7週 |
11/01 |
分組報告與討論 |
第8週 |
11/08 |
第二單元:空間的身體性與政治性 |
第9週 |
11/15 |
身體與直覺的解放:互動性空間裝置作品賞析與討論 |
第10週 |
11/22 |
平民美學與個人自主的實踐:互動性空間裝置作品賞析與討論 |
第11週 |
11/29 |
分組報告與討論 |
第12週 |
12/06 |
第三單元:消失的主體 --- 網路的空間美學 |
第13週 |
12/13 |
流動的身體與欲望:網路藝術作品賞析與討論 |
第14週 |
12/20 |
速度與意外:網路藝術作品賞析與討論 |
第15週 |
12/27 |
分組報告與討論 |
第16週 |
1/03 |
第四單元:期末創作體驗 --- 分組、討論與執行 |
第17週 |
1/10 |
各組創作計劃討論,確定目標並實地創作 |
第18週 |
1/17 |
實地創作與討論 / 創作成果發表與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