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中國戲劇經典學術著作選讀
READINGS IN CHINESE DRAMATIC STUDIES 
開課學期
99-1 
授課對象
文學院  戲劇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林鶴宜 
課號
Thea7005 
課程識別碼
129 M213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必帶 
上課時間
星期二2,3,4(9:10~12:10) 
上課地點
總一館210 
備註
限本系所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且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15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中國戲劇擁有源遠流長的發展過程和豐富多變的內涵,它特殊的表演體系與“合歌舞以演故事”的特質,使得無論觀看演出或閱讀劇本都必須具備一定的知識,才能享受欣賞的美趣。中國戲劇的研究領域,除了歷史的、文學的和劇場的,還涵括了時代、劇種、聲腔、理論、比較、欣賞方法,以及其他更多的相關課題。 

課程目標
本課程針對剛進入戲劇研究所的各科系畢業生而設計。一方面充實學生對中國傳統戲曲的基本學識;一方面引領學生掌握近幾年最具影響力的研究和學說。期望能培養學生“從傳統中建立自我藝術主體性”的認知和能力;同時,奠定學生探索中國戲劇的研究根底,增進文學藝術研究和思辯的能力。 
課程要求
出席教室上課、參與課堂討論、繳交期末報告(5000字以上)。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詳第一堂課所發之課程詳細計畫)  
參考書目
(詳第一堂課所發之課程詳細計畫)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出席率 
0% 
缺席以扣分計  
2. 
課堂討論  
20% 
 
3. 
期末報告  
8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4  課程介紹、中國戲曲研究學術架構及體系概說。 
第2週
9/21  周育德,〈甲、源頭篇〉一至四節,《中國戲曲文化》(北京:中國友誼,1996)頁1-64。 
第3週
9/28  鄭傳寅,《中國戲曲文化概論》(武漢:武漢大學,1993)第二章〈戲曲文化的遲緩發生〉第二節,頁108-141。 
第4週
10/05  曲六乙,〈中國各民族儺戲的分類、特徵及其活化石價值〉,《戲劇藝術》V.4(上海:上海戲劇學院,1987)頁91-101。  
第5週
10/12  胡忌,〈院本的概念及其演出風貌〉,《中華戲曲》V.8(太原:山西人民,1989.5)頁1-28。 
第6週
10/19  葉德鈞,〈明代南戲五大腔調及其支流〉,《戲曲小說叢考》(北京:中華書局,1973)(台北:文史哲,1989)頁1-67。 
第7週
10/26  劉念茲,〈南戲四考〉,《南戲論集》(北京:中國戲劇,1988)頁30-49。  
第8週
11/02  參與本系雙年度學術研討會,並提問。 
第9週
11/09  本系雙年度學術研討會會後討論。 
第10週
11/16  林鶴宜,〈論明清傳奇敘事的程式性〉,《明清戲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8.6)頁139-173。又收錄於《二十世紀中國學術文存:南戲與傳奇研究》(徐朔方、孫秋克編,武漢:湖北教育,2004)頁459-491。《規律與變異》(台北:里仁,2003)頁63-111。 
第11週
11/23  康保成,〈論明清時期的船臺演出〉,《戲曲學報》第2期(臺北:2007.12)頁93-124。 
第12週
11/30  曾永義,〈中國地方戲曲形成與發展的徑路〉《詩歌與戲曲》(台北:聯經,1988)頁115-152。 
第13週
12/07  王安祈〈「演員劇場」向「編劇中心」的過渡--大陸戲曲改革效應與當代戲曲質性轉變之觀察〉,《中國文哲集刊》19期(台北:中研院文哲所,2001)。 
第14週
12/14  黃克保,〈戲曲表演程式〉,《中華戲曲》V.5(太原:山西人民,1988)頁7-23。
黃在敏,〈戲曲表演的觀眾意識〉,《中華戲曲》V.5(太原:山西人民,1988)頁24-37。
 
第15週
12/21  高友工,〈中國之戲曲美典〉,《美典:中國文學研究論集》(北京:三聯,2008)頁306-322。(最早中文初稿刊登於1994《中外文學》) 
第16週
12/28  邱坤良,〈新劇與戲曲的舞台轉換──以廖和春劇團生活為例〉《飄浪舞台:台灣大眾劇場年代》(台北:遠流,2008)頁225-247。 
第17週
1/04  江武昌,〈乾坤大戲場,戲場小乾坤──一次儀式劇的聞見思〉《美育》113期(台北: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2000)頁37-40。 
第18週
1/11  期末考(繳交期末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