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中國繪畫史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CHINESE PAINTING 
開課學期
97-2 
授課對象
 
授課教師
陳葆真 
課號
ARHY1004 
課程識別碼
141 1040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3,4,@(10:20~) 
上課地點
文20 
備註
亞洲藝術學程學生優先選課。兼通識A13。。A13*:文學與藝術、世界文明領域。可充抵通識
總人數上限:40人
外系人數限制:20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以大學部學生為授課對象,於每週二上課,本課程為選修,學程一學期,3學分。

本課程的範圍包括從秦漢到近代為止,長達兩千多年間中國繪畫的發展概況。授課方式側重介紹每一時期的重要繪畫作品、繪畫理論,以及和那些作品相關的文化背景。期望修課學生能藉由對作品的了解,而對文化史上的相關問題產生多點透視和深刻的思考,並期望他們也能運用文化史的知識而能對藝術作品作較為完整而深入的詮釋。

本課程上課方式多在課堂中,由教師以圖像說明重要作品,以幫助學生了解圖像語言,和畫史演變情況。此外也將擇時帶領學生到故宮(或相關展覽)看真跡,以引發他們接近藝術品的興趣。平時且將指定他們作課外閱讀,隨堂作口頭報告,或分析作品。期望他們經由聽講、閱讀、觀察、思考後,能夠組織所學得的繪畫史知識,將之條理化,並用精確的語言表達出來,這便是本課程的目的。
 

課程目標
中國繪畫史課程進度表
                         10.6.2008修訂
第一講 本學科的研究概況與書目介紹
第二講 漢代及其前的繪畫
第三講 六朝繪畫及畫論(顧愷之,宗炳,王微,謝赫)
第四講 敦煌佛教壁畫
第五講 唐代繪畫及畫史論著
第六講 參觀故宮博物院名品展覽
第七講 五代繪畫及畫論(荊浩,關同,董源,巨然,趙幹)
第八講 北宋繪畫及畫論(李成,燕文貴,許道寧,屈鼎,范寬)
第九講 北宋繪畫及畫論(郭熙,李唐,王希孟,李公麟,宋徽宗)
第十講 期中考
第十一講 南宋繪畫(劉松年、馬和之,馬遠,馬麟,夏珪)
第十二講 元代繪畫(趙孟頫,錢選,元四家)
第十三講 明代繪畫(浙派,吳派)
第十四講 明末繪畫(董其昌,丁雲鵬,吳彬,崔子忠,陳洪綬,藍瑛,龔賢)
第十五講 清代前期繪畫(四王,惲壽平,四僧,揚州八怪)
第十六講  清代後期以來繪畫
第十七講 參觀故宮博物院名品展覽
第十八講 期末考
 
課程要求
1. 綜合課堂表現,期中考成績,口頭報告,期末考試及作業成績評定。
2. 指定作業皆以書面報告繳交。
3. 評分比例:期中考成績佔40%;期末考成績佔40%;課堂表現佔20%。
4. 無故缺席每次扣10分;無故曠課三次以上則學期成績以零分計。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中文參考書目
1. 楊新、高居翰、巫鴻、班宗華、聶崇正、郎紹君合著,《中國繪畫三千年》,台北:聯經出版事業,1996。
2. 沈柔堅等編,《中國美術辭典》(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9)。
3. 中國美術全集編委會,《中國美術全集》(台北:錦繡出版社,1989)。
4. 王伯敏,《中國美術通史》,八冊(山東:教育出版社,1988)。
5. 楊仁愷主編,《中國書畫》(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 台北:南天書局,1988)。
6. 鈴木敬著(1980),魏美月譯,《中國繪畫史.上》(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87)。
7. 李霖燦,《中國繪畫史稿》(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7)。
8. 李霖燦,《中國名畫欣賞》(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6)。
9. 石守謙編,《中國古代繪畫名品》(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6)。
10. 蘇立文著(1967,1973,1977),曾堉與王寶蓮譯,《中國藝術史》(台北:南天書局,1985)。
11. 高居翰著(1958),李渝譯,《中國繪畫史》(台北: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4)。
12. 俞劍華,《中國繪畫史》(1937;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7)。
13. 李霖燦,《中國名畫研究》(台北:藝文印書館,1973)。
14. 李霖燦,《中國畫史研究論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0)。
15. 鄭昶,《中國畫學全史》(1929;台北:中華書局,1959)。
16. 黃貞燕等編,《中國美術備忘錄》(台北:石頭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7)。


西文參考書目
1. Lawrence Sickman & Alexander Soper, The Art and Architecture of China, The Pelican History of Art Series(Harmondsworth, Middlesex: Penguin Books Ltd., 1956, 1974)
2. Osvald Siren, Chinese Painting--Leading Masters and Principles, 7 vols. (London: The Ronald Press, 1956-58)
3. James Cahill, Chinese Painting(Switzerland: Skira, 1958)
4. Michael Sullivan, The Arts of China, revised ed.(Berkeley, Los Angle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7, 1973, 1977, 1986)
5. Jerome Silbergeld, Chinese Painting Style, Media, Methods, and Principles of Form(Seattle & London: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82)
6. Wen C. Fong, Beyond Representation—Chines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8-14 th Century(New York: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2)
7. Wen C. Fong & James C. Y. Watt, Possessing the Past--Treasures from the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 Distributed by Harry N. Abrams. Inc., New York, 1996)
8. Craig Clunas, Art in China(Oxfor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9. Maxwell K. Hearn, How to Read Chinese Paintings(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and London, 2008)


關於中國繪畫史研究
1. 陳葆真,〈美術史教育的回顧與前瞻—以台灣大學為例〉,《大學人文教育教學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台灣大學出版組,1992),頁313-324。
2. 石守謙,〈探索中國美術史研究的新境〉,《當代》,45期(1990年),頁12-22。
3. 古原宏伸,〈近八十年來日本的中國繪畫史研究的回顧〉,《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上冊》(台北:台灣大學出版組,1992),頁541-551。
4. 方聞著,石守謙譯,〈西方的中國美術史研究〉,《故宮文物月刊》,45期(1986年6月),頁49-59。
5. 姜一涵,〈一九六○年以來美國對中國藝術史研究之概況及趨勢〉,收於張其昀監修,《美術論集》(台北:文化大學出版部,1983),頁45-53。
6. 莊尚嚴,〈赴英參加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記〉,收於張其昀監修,《美術論集》(台北:文化大學出版部,1983),頁9-21。
7. 雷德侯著,陳葆真譯,〈柏林博物館收藏中國繪畫簡史〉,《故宮學術季刊》,11卷3期(1994年4月),頁1-18。
8. Jerome Silbergeld, “Chinese Painting Studies in the West: a State-of-the-Field Article,”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 46, no. 4 (Nov. 1987), pp. 849-897;收於洪再新,《中國畫研究文選(1950-1987)》(上海:上海人民美術社,1992)。
9. 那志良,《典守故宮國寶七十年》(台北:作者自印,1993)。
10. 《故宮博物院六十年專輯》(行政院:光華雜誌出版社,1986)。
畫論與美學方面
1. 中國書畫全書編委會,《中國書畫全書》(上海:中國書畫出版社,1993-1996)。
2. 陳傳席,《六朝畫論研究》(台北:學生書局,1991)。
3. 李澤厚,《美的歷程》(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1989)。
4. 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台北:谷風出版社,1988)。
5.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學生書局,1967)。
6. 郭繼生編,《美感與造形》(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2,1991)。
7. 高木森,《中國繪畫思想史》(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
8. 朱光潛,《談美.談文學》(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9. 朱光潛,《美學再出發》(台北:丹青出版社,1987)。
10. 盧輔聖主編,《歷代名畫記研究》(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