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美術與近現代亞洲
Art and the Modern Asia 
開課學期
106-1 
授課對象
 
授課教師
邱函妮 
課號
ARHY1024 
課程識別碼
141 1240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3,4,5(10:20~13:10) 
上課地點
博雅302 
備註
「亞洲藝術學程」學生優先選課。。A1:文學與藝術
總人數上限:40人
外系人數限制:2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61ARHY1024_art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將以台灣美術為出發點,並透過對亞洲近現代美術的介紹,除了建立學生對於「美術」的基本認識,也企圖培養學生多元文化的視野,並透過各種切身相關的議題,如認同、社會、性別、生涯規劃與選擇、體制與反體制、日常與非日常等,來更加深入理解藝術品在各種社會脈絡底下是如何生產創造,其意義又是如何跨越時空,傳遞至今。
課程的設計是以「人」為主體,並從內到外。首先探討與每個人緊密相關的認同問題,到從前近代到近代世界的轉換點中,藝術家必定會面臨的生涯規劃與家庭衝突問題。課程的後半將藝術家與作品放在更廣大的社會脈絡中,探討藝術家與周遭世界的關係,並如何影響其創作。
每週並針對不同議題,介紹並要求學生閱讀與此議題相關的書目,其未必是美術史相關著作,但透過跨領域的閱讀與討論,試圖拓展學生的視野,並培養人文精神。

 

課程目標
每週上課會選取兩幅與課程相關的作品,讓學生試圖觀察並書寫對於作品的觀察,以培養透過自己的眼睛觀看並描述作品的能力。並且希望透過閱讀各種議題的書籍,以培養人文素養並拓展視野。本課程重視學生的參與和討論,幾乎每週都有小組討論時間,以培養表達與溝通能力。
課程的最後,要求學生分組報告,以訓練團隊合作與簡報能力。同時,透過此課程設計,不僅向學生介紹近現代亞洲美術的多元樣貌,也期望能夠讓學生不再覺得藝術品是與自身無關的存在,並進一步理解「美術」作為近現代世界中文化表徵的重要性。
 
課程要求
本課程注重課堂的參與,藉由對各個議題的閱讀與討論,以及教師對近代美術的介紹,將作品參照各議題,並引導學生思考相互之間的關聯性。因此本課程的評量方式著重於出席率與參與討論。最後藉由分組報告,將對不同議題的思考與討論以具體的方式呈現。
每週上課前需閱讀與課程內容相關之指定書目,撰寫摘要與問題,並在上課時討論。期末規劃分組口頭報告(並須交書面報告)。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待補 
參考書目
待補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3  課程介紹 
第2週
9/20  美術概念與制度在亞洲的移植(1):日本的官方展覽與殖民地官展(台灣、韓國與滿洲)

➤指定閱讀:
・顏娟英,《營造南國美術殿堂:台灣展傳奇》,收入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台北市:雄獅出版社,2001,頁174-187。
➤延伸閱讀:
・「主題三 評論官展」,收入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雄獅圖書,2001,頁188-311。
➤相關展覽:・「日本近代西洋畫的養成與發展」(北師美術館,展期:2017/10/7~1/7)
 
第3週
9/27  美術與認同(1):日治時期台灣人藝術家與「故鄉」—黃土水、陳澄波、郭雪湖

➤指定閱讀:
・林莉菁,《我的青春,我的FORMOSA》(無限出版:2012年)。
➤延伸閱讀:
・邱函妮,〈陳澄波繪畫中的故鄉意識與認同--以《嘉義街外》(1926)、《夏日街景》(1927)、《嘉義公園》(1937)為中心〉《國立台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33(2012.09)。
・顏娟英,〈日治時期地方色彩與台灣意識問題:林玉山從「水牛」到「家園」系列作品〉,《新史學》15卷2期(2004年6月),頁115-141。
 
第4週
10/04  美術與認同(2):在台日本人畫家—立石鐵臣

➤指定閱讀:
・邱函妮,《灣生・風土・立石鐵臣》(雄獅圖書,2004年)。
➤延伸閱讀:
・《立石鐵臣—台灣畫冊》(台北縣立文化中心,2004年)。
 
第5週
10/11  美術與認同(3):跨越國境的藝術家—藤田嗣治、劉錦堂

➤指定閱讀(選擇其中一本):
・松田良孝著,邱琡雯譯,《八重山的台灣人》(行人:2012年)。
・松田良孝著,蘆荻譯,《被國境撕裂的人們:與那國台灣往來記》(聯經:2017年)。
➤延伸閱讀:
・李柏黎,《遺民・深情・劉錦堂》(雄獅圖書,2009年)。
 
第6週
10/18  美術概念與制度在亞洲的移植(2):近代東南亞美術概述

➤指定閱讀:
阿潑,《憂鬱的邊界:一段跨越身份與國族的人類學旅程》(八旗文化,2017年)。
➤延伸閱讀:
・《福岡亞洲美術所藏品選100》(福岡亞洲美術館,2016年)。
 
第7週
10/25  成為藝術家:近現代世界中作為藝術家的生涯選擇

➤指定閱讀:
・顏娟英,〈徘徊在現代藝術與民族意識之間—台灣近代美術史先驅黃土水〉,《台灣近代美術大事年表》,台北市:雄獅出版社,1998年,頁7-23。
➤延伸閱讀:
・「主題二青春少年時」,顏娟英譯著,《風景心境:台灣近代美術文獻導讀》,台北市:雄獅出版社,2001。
 
第8週
11/01  藝術家的家族像

➤指定閱讀:
・顏娟英,《油彩・山脈・呂基正》,台北市:雄獅出版社,2009年。
➤延伸閱讀:
・顏娟英,〈自畫像家族像與文化認同問題—試析日治時期三位畫家〉,《藝術學研究》第7期,2010年11月,頁39-96。
 
第9週
11/08  參訪美術館與廟宇:三峽李梅樹紀念館與清水祖師廟

➤指定閱讀:
・詹凱琦,《現代美術建設新鄉里:日治時期李梅樹美術活動及人物畫研究》,台大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
➤延伸閱讀:
・湯皇珍,《三峽・寫實・李梅樹》,台北市:雄獅出版社,1993年。
 
第10週
11/15  美術與性別:被畫的女性與身為創作者的女性

➤指定閱讀:
・上野千鶴子,《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台北市:聯合文學,2015年。
➤延伸閱讀:
・賴明珠,《流轉的符號女性:戰前台灣女性圖像藝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2009。
 
第11週
11/22  美術與都市:1930年代的東京與台北

➤指定閱讀:
・邱函妮,《街道上的寫生者─日治時期的台北圖像與城市空間》,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
・邱函妮,〈界線内外—日治時期台北圖繪中的城市空間〉,《美學藝術學》,第2期,2004年,頁147-211。
➤延伸閱讀:
・栖來光著,邱函妮譯,《在台灣尋找Y字路》(玉山社,2017年)。
 
第12週
11/29  非日常時空下的美術:二二八事件與台灣美術

➤指定閱讀:
・張炎憲編,《嘉義驛前二二八》,台北市:吳三連文教基金會,1995,頁157-198。
・顏娟英,〈戰後初期台灣美術的反省與幻滅〉,《二二八事件研究論文集》,台北市:吳三連文教基金會,1998,頁79-82。
➤延伸閱讀:
・夏亞拿,《暗潮洶湧的藝壇:戰後初期台灣美術的動盪與重整(1945-1954)》(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陳翠蓮,《重構二二八:戰後美中體制、中國統治模式與台灣》(衛城:2017年)。
 
第13週
12/06  反體制的美術:左派運動與版畫

➤指定閱讀:
・洪維健編著 ,《黃榮燦紀念特展專刊》(北市文化局:2012年)。
➤延伸閱讀:
・林麗雲,《尋畫:吳耀忠的畫家、朋友與左翼精神》(INK印刻文學生活雜誌,2012年)。

 
第14週
12/13  美術與非美術:廟宇、工藝或民俗藝術介紹

➤指定閱讀:
・顏水龍,《台灣工藝》(遠流:2016年)。
➤延伸閱讀:
・涂瑛娥,《蘭嶼・裝飾・顏水龍》(雄獅圖書,1993年)。
・雷逸婷編,,《走進公眾,美化台灣:顏水龍》(台北市立美術館,2012年)。
・陳以凡,《生活美術的教育家 : 顏水龍的台灣工藝活動研究1930-50年代》(台大藝術史研究所,2013年)。
 
第15週
12/20  準備分組報告 
第16週
12/27  分組報告 
第17週
1/03  分組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