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中英詩賞析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Poetry 
開課學期
105-2 
授課對象
文學院  語言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江文瑜 
課號
LING5408 
課程識別碼
142 U080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五7,8,9(14:20~17:20) 
上課地點
樂學館305 
備註
總人數上限:12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52LING5408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單元一:構成詩的要素
以數首膾炙人口的詩介紹詩的要素:隱喻、形式、內容、創新性,和散文之不同處。

單元二:探索生命的詩的閱讀與欣賞

單元三:愛情與情色詩的閱讀與欣賞
探討重點:中英文中的愛情詩與情色詩的欣賞與分析、詩的隱喻和意象使用、中英文詩之相同性與差異性。Conceptual metaphor和image metaphor的差別,愛情詩與愛情流行音樂之比較。

單元四:詩與音樂
探討重點鎖定於詩與音樂、歷史詩與民族詩中的音樂性等

單元五:詩與圖畫
閱讀「俳句」與「意象詩」。

單元六:詩與媒體
(1) 詩結合網路與多媒體
(2)詩與影音的拍攝
(3)詩與電影
(4)課堂上看電影

研究所部份:(1)音聲象徵 (2)譬喻與詩 (3)認知詩學 

課程目標
教育的目的不應只是知識的累積(瑣碎的知識都可由網路上查到,所以根本不需要花掉生命中大部分的時間去機械式的記憶)。教育更應該是觀念的啟發、創造力的激發、熱情的迸發、與學習如何解決生命的逆境與困難。但這部份的相關課程卻是相對的稀少。絕大多數的台灣的大學教育因過於重視「專業訓練」,以致於大學教育變成傾向於「職業訓練所」的狹小格局。而教育中最重要的通識教育反而淪為附屬的、不被重視的科目。本課程以詩作為切入點,因為「詩」在人類的文學藝術、思想、創造力、心靈啟發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例如西方的柏拉圖認為:「詩比歷史更接近重要的真理」,Horace認為「詩人是人類最原始的導師」等。藉由與詩相關的議題之討論,本課程期待知性與感性兼具:(1)在知性方面旨在藉由精選出來的中英文好詩之介紹,使學生能喜愛並能欣賞與分析「詩」這個探觸人類語言、心靈、社會與歷史的文類,並比較中文現代詩與英文詩中不同的思維與文化觀點。(2)在感性方面,透過詩相關的活動,提升對生活觀察與生命體驗的敏銳度,提升心靈層次的喜悅與感動,並激發出對生命的熱情。本課程會有一些別於傳統教學的另類教學。(3)詩具有創新與啟發的本質,藉由詩讓學生跳脫傳統思維、並因此具備活潑與批判力的思維模式。 
課程要求
上課積極發言、分組討論、報告、與活動;期中一次帶回家寫的考試、期末時,大學生交報告,研究生交期末研究報告
(1)整學期寫三次創作──(1)情詩 (2)生命之詩 (3)詩與多媒體的結合
(2)分組活動與作業
(3)助教傳給大家閱讀內容或活動內容
(4)看電影

上課前半段為大學部課程教授,下半段為研究所課程教授,研究所課部份,也會由研究生報告。上課方式如下:
(1)結合多媒體教學,有詩歌朗讀。
(2)同學朗詩表演、同學創作詩、討論特定議題等。
(3)分組活動與討論
(4)看電影

大學部:每堂課針對所讀詩作,除了由教師講解技巧與內容外,學生需發表意見。另外,本學期作業可讓學生練習與詩相關之創意思考。
研究所:詩學相關理論與語言學知識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1. 助教會每週通知同學
2. 閱讀:(1)部份有中文版,大學生可閱讀中文版
(1) Metaphors we Live by (by George Lakoff and Mark Johnson)
(2) Cognitive Poetics:An Introduction (by Peter Stockwell)
(3) Cognitive Poetics: Goals, Gains, and Gaps (edited by Geert Brone and Jeroen Vandaele) (只有研究生) 
參考書目
待補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另類評分方式 
40% 
學期末交出自己想得的成績,並描寫想像這學期結束後你得到哪些收穫,你的轉變、或潛能的開發。學期結束後,評估自己是否達到自己理想與想像的目標,並在學期結束給自己分數,老師將尊重你自己給的分數而給分。(但如果你很混,卻給自己高分,這是對自己的不誠實,老師將會知道。另外,唯一的例外你缺席太多,參見下面「上課方式」的說明)這個評分方式的目的如下:(1)避免把學生之間作比較;(2)在不受成績影響的前提下,測試自己是否發揮潛能;(3)鼓勵學生在無壓力下學習;(4)發揚「合作」精神,而非「競爭」的概念(過去的教育於潛意識裡強調「競爭」)。 
2. 
作業、上課參與、口頭報告 
20% 
 
3. 
期中帶回家take-home 
20% 
 
4. 
期末報告 
2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4  課程介紹,探索生命的詩,回家看電影《春風化雨》 
第2週
3/03  1. 探索生命的詩
2. 聲音的結構:母音與子音介紹──聲音之美與詩
 
第3週
3/10  1. 探索生命的詩
2. 音聲象徵──聲音之美與詩 
第4週
3/17  1. 探索生命的詩
2. 玩聲音軟體──開發自己的聲音、朗詩 
第5週
3/24  探索生命的詩、經典情詩的閱讀(一)
1. 中英文中的愛情詩的欣賞與分析、詩意象使用
2. 玩聲音軟體──中英文朗詩方式之差異 
第6週
3/31  經典情詩的閱讀(二)
1. 中英文中的情色詩的欣賞與分析、詩意象使用
2. Concetpual metaphors 
第7週
4/07  春假,課程機動式延後 
第8週
4/14  1. 情詩、情色詩的閱讀
2. Conceptual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 
第9週
4/21  情詩、情色詩的閱讀 
第10週
4/28  詩的音樂形式(一)
1. 詩與歷史的關係
2. Conceptual metaphors and metonymies 
第11週
5/05  詩與音樂(二)
1. 詩與音樂的關係,以歷史詩、民族詩為主
2. Other types of rhetoric: hyperbole, oxymoron 
第12週
5/12  詩與音樂(三)
1. 流行音樂的欣賞
2. Figures and grounds
3. Metaphor and figure-ground relationship: comparison from poetry, music, and visual arts 
第13週
5/19  詩與圖畫(一)
1. 俳句的欣賞
2. Prototypes and reading 
第14週
5/26  詩與圖畫(二)
1. 俳句的欣賞與創作
2. Cognitive deixis 
第15週
6/02  1. 詩與媒體
2. Cognitive grammar 
第16週
6/09  1. 詩的多媒體連結:詩如何與多媒體(網路、圖像、音樂)結合
2. Multimodal metaphors 
第17週
6/16  後現代詩、台灣詩的歷史發展 
第18週
6/23  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