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urse title |
Language and Society in Taiwan |
Semester |
110-2 |
Designated for |
VARIOUS PROGRAM PROGRAM IN TAIWAN STUDIES |
Instructor |
WEN-YU CHIANG |
Curriculum Number |
LING5410 |
Curriculum Identity Number |
142 U0840 |
Class |
|
Credits |
3.0 |
Full/Half Yr. |
Half |
Required/ Elective |
Elective |
Time |
Thursday 7,8,9(14:20~17:20) |
Remarks |
The upper limit of the number of students: 200. |
Ceiba Web Server |
http://ceiba.ntu.edu.tw/1102LING5410_ |
Course introduction video |
|
Table of Core Capabilities and Curriculum Planning |
Table of Core Capabilities and Curriculum Planning |
Course Syllabus
|
Please respec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others and do not copy any of the course information without permission
|
Course Description |
台灣由於歷史因素,形成語言豐富的多語社會。這個多語社會是漫長的歷史所累積下的寶貴資產。而台灣的語言現象也是台灣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透過異文化交會,產生的種種波瀾壯闊之面貌,裡面有衝突也有創造。從南島語族人與荷蘭人、南島語族人與漢人、南島語族人和漢人和與日本人、台灣本島人與1949年的中國移民之間的種種交會,這些歷史的軌跡創造出台灣島上豐富的語言接觸與社會現象。
因為語言資產對於台灣社會非常重要,台大需要一門通識課程來讓同學透過語言現象認識台灣這塊土地,橫跨語言、社會與歷史層面。從橫切面看,語言是社會與人互動下的產物,從縱切面來看,語言涉及歷史因素造成的轉變與變遷。因此本課程在課程類別上同時具有A2「歷史思維」與A5之「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兩項分類。在「歷史思維」方面,本課程涵蓋的時間點從荷治時期的語言現象到當今,探討其間發生的與語言相關的現象與歷史事件,和歷史事件中語言扮演的角色,也包括台灣在不同時期的語言政策等。
在「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方面,本課程會探討多語社會擁有的各種現象,包括「多元語言分布」、「雙言社會」的形成、多語者說話時的「符碼轉換」與所使用的「遷就」策略、語言與族群意識的關連,兒童如何學習語言、語言態度、弱勢語言的凋零與復振、弱勢語言的文字化等議題。這些都是多語社會的公民所需具備的知識與思考,對於多語社會的價值與和諧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
為讓同學了解多元語言社會的重要性,本課程也會在最開始的數週介紹語言是思想與文化的載體這個概念。也會介紹不同語言的不同聲音表現的語言學概念介紹,然後再進到多元語言社會會有的語言現象。
本課程會安插不少「娛樂時間」,透過對於多媒體的欣賞來與課程的內容對話,讓同學對於語言與社會的互動現象非常敏感。 |
Course Objective |
本課程的目標為讓修課同學對台灣語言與歷史發展、台灣語言與社會現象有充分的了解,進而對台灣語言產生連結與熱情。課程的設計希望讓同學能得到下列的啟發:
(1)讓同學了解為何語言是思想與文化的載體;
(2)讓同學了解多語社會所呈現的現象;
(3)讓同學透過多媒體的欣賞了解語言的各種現象;
(4)讓同學了解台灣各種語言的特色並珍惜台灣多語社會的存在;
(5)讓同學了解台灣各種語言形成的過程與歷史脈絡;
(6)重新檢視台灣多元語言的重要意義,創造台灣的多元價值,進而關注台灣的語言復振議題。 |
Course Requirement |
(1)上課參與(10%)————每堂課需要簽到,全勤還有Bonus, 三次未到本成績為零。(請珍惜台大的上課機會)如有特殊原因,可事先請假。
(2)全學期四次分組作業:(40%)
(3)帶回家寫的考試(兩週後交回)(25%)
(4)期末分組創造性產品發表(將本學期課程內容創造出各式創造性產品,如youtube影片、桌遊、電玩、架設網站、文學藝術創作、建設性研究報告等):(25%)
(註:此項成果以組為單位,由同學共同創作)
(5)上課注意事項:
#上課時間不能滑手機,可帶電腦來。下課的休息時間可滑手機
#學期末會有同組同學互評,作為成績參考,因此同組同學必須共同努力
#如果整學期多數時間都沒來上課(超過百分之60),即使有考期中考與交報告,學期成績仍以零分計算。
#分組報告會選擇5組同學的報告開放給同學參考內容 |
Student Workload (expected study time outside of class per week) |
|
Office Hours |
|
References |
一.中文文獻
李壬癸(2010)。珍惜台灣南島語言。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李壬癸(2011)。台灣南島民族的族群與遷徙珍。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宋偉航(譯)(2001)。語言的死亡(原作者:David Crystal)。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原作出版年:
2000)
何萬順(2009)。語言與族群認同:從台灣外省族群的母語與台灣華語談起。語言暨語言學,10(2),375-
419。
周世箴(譯)(2006)。我們賴以生存的譬喻(原作者:George Lakoff & Mark Johnson)。新北市:聯經出版
社。(原作出版年:1980)
林弘宣(譯)(2009)。福爾摩沙及其住民:19世紀美國博物學家的台灣調查筆記(原作者:Joseph Beal
Steere)。台北市:前衛出版社。(原作出版年:2002)
林媽利(2018)。圖解台灣血緣:從基因研究解答台灣族群起源。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洪惟仁(2010)。閩南語書寫法的理想與現實。臺灣語文研究,5(1),81-108。
洪惟仁(2013)。台灣的語種分布與分區。語言暨語言學,14(2),315-369。
洪惟仁(2016)。臺灣的社會地理語言學及其理論。臺灣語文研究,11(1),115-168。
洪惟仁(2019)。臺灣社會語言地理學研究。台北市:前衛出版社。
翁佳音、黃驗(2017)。解碼臺灣史1550-1720。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陳淑娟(2009)。臺北市公共地區三十年來語言使用的變遷─比較分析1978及2008的語言調查。臺灣文學研究
集刊,6,171-205。
陳耀昌(2015)。島嶼DNA。新北市:印刻出版社。
黃宣範(1993)。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台北市:文鶴出版社。
葉高華(2012年6月)。再探福建——廣東與福佬─客家的關係。「第九屆語言文化分佈與族群遷徙工作坊」發表
之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葉高華(2018)。臺灣歷次語言普查回顧。臺灣語文研究,13(2),247-273。
二.英文文獻
Lakoff, G., &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Designated reading |
見每週課程內容 |
Gradin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