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台灣音樂與殖民現代性 |
開課學期 |
97-2 |
授課對象 |
學程 亞洲藝術學程 |
授課教師 |
王櫻芬 |
課號 |
Music7014 |
課程識別碼 |
144 M0350 |
班次 |
|
學分 |
3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三2,3,4(9:10~12:10) |
上課地點 |
樂學館105 |
備註 |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15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972colonial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背景:本所擬發展兩大方向,一是音樂與現代性,二是音樂與身心互動。此門課便是配合
第一大方向所開設的新課程。
定義:台灣音樂的定義是指存在於台灣的各種音樂,包括原住民音樂、漢人傳統音樂戲
曲、西洋音樂(如軍樂、唱歌、古典音樂、流行音樂等)。
問題意識:台灣音樂的歷史發展如何受到殖民現代性的影響?音樂在台灣的殖民現代性中
扮演什麼角色?產生了什麼作用?
課程設計:本課選擇目前已有相關研究成果的議題或樂種作為主題,先按照族群類別探討各樂種的改變
和與西樂和現代文明的互動,之後針對各社會階層探討其音樂生活,最後則聚焦於當時活躍之樂人,觀察其音樂觀念和音樂活動具體內容。
範圍:本課程以日治時期的台灣音樂為主要探討對象。此乃因該時期對台灣音樂的發展有
深遠的影響,又留下豐富的音樂史料,是觀察台灣音樂與殖民現代性互動關係的最佳材
料。
|
課程目標 |
讓學生認識日治時期台灣音樂與殖民和現代化之關係,熟悉台灣音樂史料,培養對台灣音樂史之研究興趣 |
課程要求 |
以文獻閱讀與探討為主,輔以影音資料。修課同學必須確實完成閱讀和影音資料之聆賞,並參與課堂討論,不可無
故缺席。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指定閱讀 |
|
參考書目 |
王櫻芬。2008a。《聽見殖民地:黑澤隆朝與戰時台灣音樂調查(1943)》。台北:國立台
灣大學圖書館。
───。2008b。〈聽見台灣:試論古倫美亞唱片在台灣音樂史上的意義〉。《民俗曲藝》
160:169-96
王櫻芬、劉麟玉。2008。《戰時台灣的聲音:黑澤隆朝『高砂族音樂』復刻──暨漢人音
樂》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
台灣省磺溪文化協會發行。2000。《聽到台灣歷史的聲音:1940-1945台灣戲曲唱片原音重
現》。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林頌恩、蘇量義。2003。《海洋Hohaiyan》。台東:國立史前博物館。
林娜鈴、蘇量義。2003。《愛寫歌的陸爺爺》。 台東:國立史前博物館。
盧梅芬、 蘇量義。2003。《杜鵑山的迴旋曲》。 台東:國立史前博物館。
洪梅芳。2005。《鄭有忠與其樂團之研究-以1920至1960年代為主》。國立台灣大學音樂
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慧文。2002。《日治時期女高音林氏好的音樂生活研究》。國立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
莊于寬。2004。《1930年代台灣藝旦的音樂活動──以《三六九小報》為主要分析文
獻》。國立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呂赫若。2004。《呂赫若日記》。台南市 : 國家台灣文學館。
張麗俊。2000-2004。《水竹居主人日記》。台北市 : 中央硏究院近代史硏究所。
林獻堂。2000。《灌園先生日記》。台北市 : 中央硏究院臺灣史硏究所籌備處。
周婉窈。2005。〈想像的民族風──試論江文也文字作品中的台灣與中國〉。《台大歷史
學報》35:127-80。
范揚坤。2006。「時代の声――日本統治期の刊行録音、その現代台湾北管音楽研究にお
ける啓発と課題」。發表於国際セミナ「日本コロムビア外地録音の文化史的意義」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Japan Columbia’s
Overseas Recording(1928-1945)),大阪,日本,2月19日。
孫大川。2007。《Baliwakes 跨時代傳唱的部落音符—卑南族音樂靈魂 陸森寶》。宜蘭: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孫芝君。1996。〈日治時期台灣師範學校音樂教育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
所碩士論文。
───。2002。《呂泉生:以歌築夢的人生》(台灣音樂館.資深音樂家叢書11)。台
北:時報文化。
徐亞湘。2006a。《日治時期台灣戲曲史論:現代化作用下的劇種與劇場》。台北:南天書
局。
───。2006b。《史實與詮釋:日治時期台灣報刊戲曲資料選讀》。宜蘭 :國立傳統藝
術中心。
高雅俐。2008。〈音樂、權力與啟蒙:從《灌園先生日記》看1920∼1930年代霧峰地方士
紳的音樂生活〉,收錄於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主編《日記與台灣史研究學術研討會論
文集》(下冊):841-902,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許凱琳。2005。 《日治時期放送節目音樂內容之研究(1937~1941) ─以軍歌放送為中
心》。 國立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姿呈。2008。《 從日本時代台灣音樂會生活探看洋樂於近代台灣的發聲脈絡》。 國立
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倚如。2008。 《「一串歌喉工婉轉」︰日治時期台灣藝旦音樂研究》。國立台灣大學音
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隆志。2003。〈殖民現代性與台灣近代史研究──本土史學史與方法論芻議〉。收於若
林正丈、吳密查主編,《跨界的台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133-60。台北:播種
者。
───。2006。〈後殖民觀點與台灣史研究:關於台灣本土史學的方法論反思〉,收於柳
書琴、邱貴芬主編,《後殖民的東亞在地化思考:台灣文學場域》,359-83。台南:國家
台灣文學館籌備處。
黃裕元。2007。。「日本統治期の台湾におけるレコード製作及びその内容」。發表於国
際セミナー「音盤に聴く近代東アジア」(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East Asian
History in Recordings, 1910s-1945)。大阪,日本,3月1日。
陳郁秀、孫芝君。2000。《張福興:近代台灣第一位音樂家》。台北:時報文化。
───────。2005。《呂泉生的音樂人生》。台北:遠流。
劉麟玉。1996。〈從戰前日本音樂雜誌考證江文也旅日時期之音樂活動〉。《中央音樂學
院學報》62:4-18。
───。2003。〈日本戰時體制下的江文也初探-以1937-45年間江文也音樂作品與時局關
係為中心〉。發表於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主辦,「江文也先生逝世二十週年紀
念學術研討會」,南港,台北,2003年10月24日。
───。2005。『植民地下の学校唱歌教育の成立と展開』。東京:雄山閣。
───。2006a。〈 關於日本人教師議論殖民地台灣公學校唱歌教材之諸問題(1895-1945)
-以「折衷」論及「鄉土化」論為焦點〉。《台灣音樂研究》3:45-60。
───。2006b。 〈伊澤修二、中島長吉與殖民地台灣的唱歌教育〉。 《台灣教育史研究
會通訊》44:14-21。
───。2008。 「ウオグ・ヤタウユガナ(矢田一生、高一生)の音楽の初歩的考察──
植民地台湾の音楽教育とツォウ族音楽の観点から──」 。發表於「高一生(矢多一生)
生誕100周年記念國際シンポジュウム」。日本天理大學,4月18-19日。
鄭恆隆、郭麗娟。2002。《台灣歌謠臉譜》。台北:玉山社。
郭麗娟。2005a。《寶島歌聲之壹》。台北:玉山社。
───。2005b。《寶島歌聲之貳》。台北:玉山社。
駒込武。2003。〈台灣的殖民地近代性〉。收於若林正丈、吳密查主編,《跨界的台灣史
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161-70。台北:播種者。
巴蘇亞 博伊哲努(浦忠成)。2006。 《政治與文藝交纏的生命 : 高山自治先覺者高一生
傳記》。台北市:文建會。
連憲升。2007。 從《丟丟銅仔》到《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試談呂泉生早期的民歌編
曲、歌曲創作和他的鄉土關懷。《台灣音樂研究》5:47-75。
───。2008。〈從《呂赫若日記》管窺日治末期台北文化人的音樂生活〉。 收錄於中央
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主編《日記與台灣史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903~9??,台
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
葉龍彥。2001。《台灣唱片思想起:1895-1999》。蘆洲:博揚。
李坤城。2000。〈不插電聽唱片的時代──日治時期台灣唱片發展漫談〉。收於磺溪文化
學會編《聽到台灣歷史的聲音》,5-8。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Liao Ping-hui and David Der-wei Wang, eds. 2006. Taiwan under Japanese
Colonial Rule, 1895-1945 : History, Culture, Memory.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安得魯.瓊斯著,宋偉航譯。2004。《留聲中國:摩登音樂文化的形成》。台北:台灣商
務。
呂紹理。1998。《水螺響起:日治時期台灣社會的生活作息》。台北:遠流。
岩野裕一。1999。『王道樂土の交響樂 満洲-知られざるの音楽史』。東京:音樂之友
社。
徐亞湘。2000。《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台灣》。台北:南天書局。
山內文登。2006。「植民地朝鮮におけるレコード產業の構造」。 發表於國際???「日本
コロムビア外地錄音の文化史的意義」(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Japan Columbia’s
Overseas Recording(1928-1945)),大阪,日本,2006年2月18日。
───。2001。《台灣日日新報與台南新報戲曲資料選編》。北縣:宇宙。
───。2004。《日治時期台灣報刊戲曲資料檢索光碟》。宜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簡秀珍。2005。《環境、表演與審美:蘭陽地區清代到一九六0年代表演活動的發展》。北
縣:稻鄉。
Inoue, Miyako. 2003.“The Listening Subject of Japanese Modernity and His
Auditory Double: Citing, Sighting, and Siting the Modern Japanese Woman.”
Cultural Anthropology 18(2): 156-93.
Weidman, Amanda. 2003.“ Gender and Politics of Voice: Colonial Modernity and
Classical Music inSouth India.” Cultural Anthropology 18(2): 194-232.
Zarrow, Peter ed. 2006. Creating Chinese Modernity: Knowledge and Everyday
life, 1900-1940. NewYork: Peter Lang Publishing, Inc.
Agnew, Vanessa. 2005. “The Colonialist Beginnings of Comparative Musicology.”
In Germany s ColonialPast, eds by Eric Ames, Marie Klatz, Lora Widenthal .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Ames, Eric. 2003.“The Sound of Evolution . Modernism/modernity 10(2): 297-
325.
Atkins, E.Taylor. 1967. Blue Nippon:Authenticating Jazz in Japan.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Barlow, Tani E. ed. 1997. Formations of colonial modernity in East Asia.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Fumitaka, Yamauchi. 2006.“Recording and Silencing Korea: Colonialism,
Commercialism andCensorship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Period.”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M 51st AnnualConference-Decolonizing Ethnomusicology,
Honolulu, U.S.A. , Nov.17.
Hosokawa, Sh?hei. 1998.”The Edisonian Era in Japan: the Early Years(1877-
1914),in Studies in Social–Musical Science, eds.by Joachim Braun and Rui
Sharrit.Ramat-Gan: Bar-Ilan University Press.
---------------------. 1998. “In Search of the Sound of Empire: Tanabe Hisao
and the Foundation of Japanese Ethnomsicology.” Japanese Studies 18(1): 5-
19.
Jones, Andrew F. 2001. Yellow Music: Media Culture and Colonial Modernity in
the Chinese Jazz Age .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Robertson, Jennifer. 1998. Takarazuka: sexual politics and popular culture in
modern Japan. Berkel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Robinson, Michael. 1999. “Broadcasting, Cultural Hegemony, and Colonial
Modernity in Korea, 1924-1945.” In Colonial Modernity in Korea, eds. by Gi-
Wok Shin and Michael Robinson, 52-69.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Tanaka,Stephen. 1993. Japan s Orient: Rendering Pasts into History. Berkel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細川周平。「西洋音楽の日本化•大衆化」1-61。ミュジクマガジン。
岩野裕一。2007。「關於滿州與日本哥倫比亞公司的一點考察」。發表於「音盤に聴く近
代東アジア」(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East Asian History in Recordings, 1910s-
1945)。大阪,日本,3月2日。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出席和課堂討論 |
20% |
|
2. |
平時作業 |
30% |
|
3. |
期末報告 |
50%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02/18 |
課程簡介 |
第2週 |
02/25 |
【殖民現代性與台灣】必讀:張隆志(2003)、駒?武(2003)、《臺灣顯影》、《跳舞時代》參考: 兩篇有關朝鮮的文章(2003)、Barlow (1997)、呂紹理(1998) |
第3週 |
03/04 |
【原住民音樂一:音樂調查與原住民音樂變遷 】王櫻芬2008a:序論、第五、六章 |
第4週 |
03/11 |
【原住民音樂二:陸森寶、高一生、陳實】孫大川(2007)、浦忠成(2006)、劉麟玉(2008)、林頌恩(2003)、林娜鈴(2003)、盧梅芬(2003) |
第5週 |
03/18 |
【漢人音樂戲曲一:概論、南管、北管、客家】
徐亞湘(2006a, b)、王櫻芬(2008a, b)、蔡郁琳(2004、2007)、范揚坤(2005) |
第6週 |
03/25 |
【漢人音樂戲曲二:歌仔戲、京調、小曲】
徐亞湘(2007)、徐麗紗、林良哲(2007)、徐元彥(2006)、李元皓(2003)、聽到台灣歷史的聲音(2000)
|
第7週 |
04/01 |
【西樂一:學校音樂教育】
孫芝君(1996)、劉麟玉(2005、2006a、b) |
第8週 |
04/08 |
【西樂二:音樂會生活】
林姿呈2008 |
第9週 |
04/15 |
【社會階層的音樂生活一:仕紳】
高雅俐(2006)、徐亞湘(2007)、水竹居主人日記、灌園先生日記 |
第10週 |
04/22 |
【社會階層的音樂生活二:女性(藝旦、聲樂、鋼琴)】
高雅俐(2006)、林倚如(2008)、莊于寬(2005)、張慧文(2003)、高慈美、林秋錦、陳信貞、周遜寬 |
第11週 |
04/29 |
【唱片廣播與流行歌】
鄭恆隆、郭麗娟2002、郭麗娟2005a, b、黃裕元、李坤城、葉龍彥、陳君玉、王雲峰、鳳氣至純平2006、洪梅芳2005 |
第12週 |
05/06 |
【戰爭與台灣音樂戲曲】
王櫻芬(2008)、許凱琳(2005)、徐亞湘、石婉舜、吳密察等(2009)
|
第13週 |
05/13 |
【作曲家與音樂家一:張福興、江文也】
陳郁秀、孫芝君(2002)、劉麟玉(1996、2003)、周婉窈(2005) |
第14週 |
05/20 |
【作曲家和音樂家二:呂泉生、呂赫若】
孫芝君(2002)、連憲升(2007、2008)、呂赫若日記 |
第15週 |
05/27 |
演講:台灣文學與殖民現代性(臺文所黃美娥教授) |
第16週 |
06/03 |
期末口頭報告 |
第17週 |
06/10 |
期末口頭報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