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音樂、演化與大腦 Music, Evolution and the Brain |
開課學期 |
100-1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蔡振家 |
課號 |
Music5065 |
課程識別碼 |
144 U0930 |
班次 |
|
學分 |
3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二2,3,4(9:10~12:10) |
上課地點 |
文演講廳 |
備註 |
兼通識A18*。。A18*:文學與藝術、生命科學領域。可充抵通識 總人數上限:10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01m_b_e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生物音樂學(biomusicology)包含了三大分支:演化音樂學(evolutionary musicology)、神經音樂學(neuromusicology)、比較音樂學(comparative musicology),本課程將介紹前兩者的理論與方法。生物學家T. Dobzhansky (1973)曾經說過一句名言:"Nothing in biology makes sense except in the light of evolution." 同樣的,有關音樂起源、音樂演化的研究,也可以經由跨物種、跨樂種的比較,獲致嶄新的觀點。近十年餘來,大腦造影技術加速了神經音樂學的進展,本課程將結合理論、實驗研究、臨床案例、音樂活動的觀察,探討音樂與情緒、語言、運動系統的關係。
原則上,每周上課的前2.5節為老師授課,之後的半節課為分組討論。
本課程已納入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學程。 |
課程目標 |
本課程除了促進人文藝術與自然科學的交流,介紹音樂研究的最新發展之外,亦藉由Oliver Sacks的文章,讓同學們領略跨領域議題的開創性與趣味性。 |
課程要求 |
(一) 每週的指定閱讀材料應在課前讀畢,並於課堂中參與分組討論(從第四周開始)。分組討論時,可結合自身的學科專業與音樂興趣,進行跨領域的對話。
(二) 與課程相關的心得與問題應發表於CEIBA討論區,至課程結束為止,每人應至少發表八篇文章(約每兩週一篇)。第一次貼文請附上分組的前四個志願,以便進行分組。修課同學將於第四周被分為九組:國語流行歌、閩客歌曲(傳統與流行)、臺灣原住民音樂(傳統與流行)、古典音樂(歐洲與亞洲)、影視配樂、舞蹈音樂、爵士音樂、搖滾音樂的演化、搖滾音樂的疾病與祭儀。
(三) 期末報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內容為:以特定樂種作為例子,深入討論課堂上所提到的觀念,例如:(1)此樂種在演化過程中如何因應來自於聽眾的selection pressure、如何扭轉聽眾的品味、如何跟其他元素融合;(2)音樂的形式特徵與其功能的關係,其功能如何隨著時間演變;(3)音樂人與疾病的關係。口頭報告的時間為40-50分鐘,書面報告的字數為12000-20000字,報告大綱應於第11周繳交。請善用分組討論時間來準備期末報告。
(四) 想要加簽的同學,請選擇以下書籍的其中一本撰寫1000字以上的心得報告(沒有看完整本書也無妨),於9/19早上10:00之前email給本課程的TA(r99144007@ntu.edu.tw),加簽名單將於9/20於課堂上公布。
蔡振家,《另類閱聽——表演藝術中的大腦疾病與音聲異常》,臺大出版中心,2011
O. Sacks著,趙永芬譯,《火星上的人類學家》,天下文化,1996
O. Sacks著,孫秀惠譯,《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天下文化,1996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每週二 14:00~16:00 |
參考書目 |
O. Sacks著,趙永芬譯,《火星上的人類學家》,天下文化,1996
O. Sacks著,孫秀惠譯,《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天下文化,1996
V.S. Ramachandran & S. Blakeslee,朱迺欣譯,《尋找腦中幻影》,遠流,2002
蔡振家,《另類閱聽—表演藝術中的大腦疾病與音聲異常》,台大出版中心,2011
C. Zimmer著,唐嘉慧譯,《演化:一個觀念的勝利》,時報,2005
R. Dawkins著,趙淑妙譯,《自私的基因:我們都是基因的俘虜?》,天下文化,1995
E.S. Morton著,林劭貞、劉守儀譯,《動物會說話》,幼獅,2000 |
指定閱讀 |
(A) 陳樹熙,《音樂欣賞》,三民,1995
(B) O. Sacks著,廖月娟譯,《腦袋裝了2000齣歌劇的人》,天下文化,2008
(C) 蔡振家,〈大翅鯨與鳴禽的歌曲形式—生物音樂學的跨領域研究〉,《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0年2期,頁80-84
(D) 汪其楣,〈從崑曲談起—分享人類藝術文化的無形資產〉
註:(A)(C)(D)會提供PDF檔給同學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期末報告 |
30% |
每組於口頭報告當天繳交書面報告與所有相關的影音檔(請燒成一張光碟),口頭報告時應提出三個問題作為期末考的候選題目。此項評分將參考組員互評之分數。 |
2. |
期末考 |
20% |
範圍為10-17週的上課內容,會事先公布題庫。 |
3. |
期中考 |
20% |
以open-book方式進行,範圍為1-8週的上課內容。 |
4. |
討論板 |
20% |
CEIBA討論板中的貼文數量與品質。 |
5. |
課堂表現 |
10% |
課堂上由老師提問,抽點同學回答。每缺席一次扣總分三分。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011/09/13 |
課程簡介 |
第2週 |
2011/09/20 |
音樂的基本元素 |
第3週 |
2011/09/27 |
認知神經科學簡介 |
第4週 |
2011/10/04 |
聽覺系統與音感 |
第5週 |
2011/10/11 |
皮質下(subcortical)的音樂訊息處理 |
第6週 |
2011/10/18 |
音樂與情緒 |
第7週 |
2011/10/25 |
舞曲與社會鍵結 |
第8週 |
2011/11/01 |
音樂與疾病 |
第9週 |
2011/11/08 |
期中考 |
第10週 |
2011/11/15 |
校慶放假 |
第11週 |
2011/11/22 |
動物的聲音溝通(上):杜鵑啼血猿哀鳴 |
第12週 |
2011/11/29 |
動物的聲音溝通(下):大翅鯨之歌 |
第13週 |
2011/12/06 |
音樂的演化與保育 |
第14週 |
2011/12/13 |
音樂與語言 |
第15週 |
2011/12/20 |
分組報告 |
第16週 |
2011/12/27 |
分組報告 |
第17週 |
2012/01/03 |
分組報告 |
第18週 |
2012/01/10 |
期末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