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音樂、演化與大腦
Music, Evolution and the Brain 
開課學期
103-2 
授課對象
 
授課教師
蔡振家 
課號
Music5065 
課程識別碼
144 U093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五2,3,4(9:10~12:10) 
上課地點
 
備註
通識課不採計研究生畢業學分,並不與「音樂、大腦與演化」重複採記學。A18:文學與藝術、生命科學領域。
總人數上限:80人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音樂是一項廣受喜愛的藝術種類,本課程希望促進學生理解,音樂活動不僅涉及認知與情緒的交互作用,而且具有生物演化的基礎。這個理解,有助於修課學生從知性與感性的角度來體察藝術,實現一個兼具真、善、美的完整人生。
  本課程所要介紹的生物音樂學(biomusicology),包含三大分支:神經音樂學(neuromusicology)、演化音樂學(evolutionary musicology)、比較音樂學(comparative musicology)。近年來,腦造影技術加速了神經音樂學的進展,本課程將結合理論、實驗研究、臨床案例、音樂活動的觀察,探討音樂與情緒、語言、運動系統的關係。生物學家T. Dobzhansky (1973)曾經說過一句名言:"Nothing in biology makes sense except in the light of evolution." 同樣的,有關音樂起源、音樂演化的研究,也可以經由跨物種、跨文化的比較,獲致多元的觀點。在比較東方與西方、傳統與現代、原住民音樂與爵士樂......的過程中,與音樂有關的文化認同問題及保育問題也浮現而出,並讓學生思考這些問題背後的歷史、社會意義。原則上,每周上課的前2.5節為老師授課,之後的半節課為分組討論。 

課程目標
本課程除了促進人文藝術與自然科學的交流,介紹音樂研究的最新發展之外,亦藉由Oliver Sacks的科普書,讓同學們領略跨科際文章的開創性與趣味性。本課程涵蓋「聽、說、讀、寫」四項能力的訓練,藉由期末分組報告,讓同學練習跨科際合作的趣味性與挑戰性。 
課程要求
(一) 每週的指定閱讀材料(約30頁)應在課前讀畢。遵守上課禮儀,不得妨礙他人的受教權。對於同學的口頭報告,應給予適當的鼓勵與回饋。
(二) 在第2-14周,大約每四週至少須在ceiba討論區發表一篇文章,視同作業。貼文內容可以是閱讀材料之讀後感與問題、上課心得與問題、分組討論的整理與個人心得。老師將在10/04, 11/11, 12/16批閱討論版貼文,逾期不予計分。
(三) 除了期中考採取open-book方式之外,本課程其他的考試皆不得參考任何資料作答。
(四) 在第四周,修課同學必須於討論版貼上分組的前三個志願,以便TA將同學分為15組:(01)國語流行歌、(02)閩客語歌曲、(03)臺灣原住民音樂的傳統面貌、(04)原住民音樂的流行面貌、(05)舞蹈音樂、(06)歐洲古典音樂、(07)爵士樂的演化與融合、(08)影視配樂、(09)動畫配樂、(10)商場與廣告中的音樂、(11)音樂軟體的現況、(12)遊戲配樂、(13)音樂劇、(14)搖滾樂的演化、(15)搖滾樂與祭儀。
(五) 期末報告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以特定樂種為例,深入討論課堂上所提到的觀念。口頭報告的時間為25分鐘,書面報告的字數為7000-14000字,請依照範本格式(新細明體,單行行距,正文size = 11.5,雙面列印)撰寫。第13周上課一開始應繳交報告大綱(A4單面一張),內容應包含報告中將要探索的問題,以及將會引用的生物音樂學觀念。
(六) 口頭報告不宜流於資料的敘述,應在一開始便拋出研究問題(research questions),報告內容應該在討論與排練之後去蕪存菁。報告時應穿插音樂、影片,甚至是猜謎遊戲與實驗,以生動的方式帶領觀眾一同探索生物音樂學。各組口頭報告之後三天內,應在ceiba討論版公布書面報告與簡報的電子檔,以利同學準備期末考。
(七) 考試請假者請附證明文件並補繳書面報告,否則該次考試將以零分計。
(八) 對於課程有任何疑問請洽授課教師,請勿詢問TA。(因為TA無法回答)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指定閱讀:
(A) R. Dawkins著,楊玉齡譯,《伊甸園外的生命長河》,天下文化,1995,頁2-11
(B) R. Dawkins著,趙淑妙譯,《自私的基因》,天下文化,1995,頁287-305
(C) 汪其楣,〈從崑曲談起—分享人類藝術文化的無形資產〉(節錄)
(D) 久石讓著,何啟宏譯,《感動,如此創造—久石讓的音樂夢》,麥田,2008,頁127-138
(E) 蔡振家,《音樂認知心理學》,台大出版中心,2013,頁258-273
(F) T. Friend著,林劭貞、劉守儀譯,《動物密碼:從動物行為看動物溝通》,商周,2006,頁181-213
(G) 陳樹熙,《音樂欣賞》,三民,1995,頁3-13
(H) 蔡振家,《音樂認知心理學》,台大出版中心,2013,頁95-102
(I) V. S. Ramachandran & S. Blakeslee著,朱迺欣譯,《尋找腦中幻影》,遠流,2002,頁235-254
(J) O. Sacks著,廖月娟譯,《腦袋裝了2000齣歌劇的人》,天下文化,2008

延伸閱讀
O. Sacks著,趙永芬譯,《火星上的人類學家》,天下文化,1996
O. Sacks著,孫秀惠譯,《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天下文化,1996
O. Sacks著,楊玉齡譯,《幻覺》,天下文化,2014
D. S. Wilson著,李明芝譯,《演化的力量:達爾文理論綻放出新的光芒》,博雅書屋,2008
J. Diamond著,王道還譯,《第三種猩猩:人類的身世及未來》,時報,2000
C. Zimmer著,唐嘉慧譯,《演化:一個觀念的勝利》,時報,2005
T. Friend著,林劭貞、劉守儀譯,《動物密碼:從動物行為看動物溝通》,商周,2006
V. S. Ramachandran & S. Blakeslee著,朱迺欣譯,《尋找腦中幻影》,遠流,2002
M. S. Gazzaniga著,鍾沛君譯,《大腦、演化、人:是什麼關鍵,造就如此奇妙的人
類?》,貓頭鷹,2011
M. Iacoboni著,洪蘭譯,《天生愛學樣:發現鏡像神經元》,遠流,2009
A. Damasio著,陳雅馨譯,《意識究竟從何而來?從神經科學看人類心智與自我的演化》,商
周,2012
徐頌仁,《音樂演奏的實際探討》,全音樂譜,2001
蔡振家,《音樂認知心理學》,臺大出版中心,2013
蔡振家,《另類閱聽——表演藝術中的大腦疾病與音聲異常》,臺大出版中心,2011
D. J. Levitin著,《迷戀音樂的腦》,大家,2013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無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