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國語流行歌曲研究:1930-1970 Mandarin Pop Songs: 1930-1970, Music History and Methodology |
開課學期 |
108-1 |
授課對象 |
學程 亞洲藝術學程 |
授課教師 |
沈冬 |
課號 |
Music5097 |
課程識別碼 |
144 U1250 |
班次 |
|
學分 |
3.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一7,8,9(14:20~17:20) |
上課地點 |
樂學館105 |
備註 |
亞洲藝術學程領域:音樂。 總人數上限:15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81Music5097_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流行歌曲是人們廣泛接觸、普遍喜愛的音樂類型。流行歌曲倚附現代科技而生,唱片、廣播、電影,都是流行歌曲傳播流行的平臺媒介;流行歌曲也是妾身不分明的樂種,藝術歌曲、民謠小調、電影歌曲、愛國歌曲,都可以混跡流行歌曲之中,成為一時一地的當紅最愛。自流行歌曲問世以來,卑之者認為下里巴人之音無足深論,以社會風氣為己任者又以為靡靡之音影響大眾而憂心忡忡。近年大眾文化研究盛極一時,文創產業被視為潛力無窮,流行歌曲的研究也越來越受重視。
本課程以個人近年臺灣1950、60年代國語流行歌曲的研究為基礎。有別於現存以社會學或文化研究角度切入的主流論述,本課程以音樂史為本,對照於近現代社會變遷、文化轉型的大時代背景,上溯1930年代的十里洋場--上海,下迄於1970年代的臺灣及香港,而以鄧麗君的輕柔歌聲重返中國作為結束,可謂近現代六十年間國語流行歌曲的發展史。
歌曲是本課程的主體,教師將運用多年蒐集的大量歷史影音資料,以鋪陳論述、輔佐觀點。流行歌曲是由一群「人」共同創造的輝煌工業,包括作曲家、詞人、歌手,樂師,乃至於唱片公司老板、節目製作人……等,這些都是本課程探討的主要對象。流行歌曲也是一種「跨界」的音樂,課堂上也會談到藝術歌曲、戲曲、民謠等樂種,以及唱片、廣播、電視、電影等媒體,至於今日廣泛運用的理論,如戰爭、性別、現代性等等,也不免有所觸及。
本課程更重要的目的在於研究方法的討論。研究是一種思辨脈絡化的過程,以流行歌曲而言,距今不過數十年,資料多為原典,如報紙、期刊、歌本、公文等紙本資料,唱片、錄音等有聲資料,以及現身說法的人物訪談。本課程將分享個人近年流行音樂的研究心得與方法,訓練同學如何蒐尋整理資料,如何評斷資料的真偽與重要性,如何將所得資料脈絡化,如何與時代環境勾連,如何與文史理論對應,並指導同學撰寫成文章。易言之,本課程在教授國語流行歌曲發展史之餘,也希望指導同學實際進行研究,完成一篇論文。 |
課程目標 |
1. 理解國語流行歌曲發展史,音樂風格、相關人物。
2. 理解國語流行歌曲與不同媒體的相互關連影響。
3. 理解國語流行歌曲的研究方法。
|
課程要求 |
認真聽課、用功讀書、快樂找資料
以溫情與同理心了解歷史、享受音樂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另約時間 |
參考書目 |
1. 石計生,《時代盛行曲──紀露霞與臺灣歌謠年代》,臺北:唐山,2014。
2. 安德魯.瓊斯(Andrew F. Jones),《留聲中國—摩登音樂文化的形成(Yellow Music: Media Culture and Colonial Modernity in the Chinese Jazz Age)》,宋偉航譯,台北:商務,2004。
3. 吳劍,《何日君再來:流行歌曲滄桑史話1927-1949》,哈爾濱:北方文藝, 2010。
4. 巫仁恕,《從城市看中國的現代性》,臺北:中研院近史所,2010。
5. 李歐梵,《上海摩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6. 汪其楣,《歌壇春秋》,臺北:臺大圖書館。2010。
7. 沈冬,《寶島回想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2013。
8. 洪芳怡,《天涯歌女:周璇與她的歌》,臺北:秀威,2008。
9. 孫繼南,《黎錦暉與黎派音樂》,上海:上海音樂學院,2007。
10. 陳煒智,《我愛黃梅調:絲竹中國古典印象;港台黃梅調電影初探》,臺北:牧村,2005
11. 陳鋼,《上海老歌名典》,上海:上海辭書, 2002。
12. 曾慧佳,《從流行歌曲看臺灣社會》,臺北:桂冠,1998。
13. 馮長春,《中國近代音樂思潮研究》,北京:人民音樂,2007。
14. 黃奇智,《時代曲的流光歲月》,香港:三聯,2000。
15. 葉文心,《上海繁華:都會經濟倫理與近代中國》,臺北:時報,2010。
16. 葉月瑜,《歌聲魅影:歌曲敘事與中文電影》,臺北:遠流,2000。
17. 榎本泰子,《上海樂人之都:西洋音樂在近代中國的發軔》,上海:上海音樂。2003。
18. 劉靖之,《中國新音樂史論》,臺北:燿文,1998。
19. 鄭恆隆,郭麗娟,《臺灣歌謠臉譜》,臺北:玉山社,2002。
20. 藍祖蔚,《聲與影:20位作曲家談華語電影音樂創作》,臺北市:麥田,2002。 |
指定閱讀 |
1.吳劍,《何日君再來:流行歌曲滄桑史話1927-1949》,哈爾濱:北方文藝, 2010。
2.李歐梵,《上海摩登》,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3.沈冬,《寶島回想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2013。
4.洪芳怡,《天涯歌女:周璇與她的歌》,臺北:秀威,2008。
5.黃奇智,《時代曲的流光歲月》,香港:三聯,2000。
6.葉月瑜,《歌聲魅影:歌曲敘事與中文電影》,臺北:遠流,2000。
7.劉靖之,《中國新音樂史論》,臺北:燿文,1998。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出席及參與討論 |
15% |
|
2. |
蒐集資料書面報告 |
15% |
在本課程範疇內決定一專題:詞人、曲家、歌手、歌曲、唱片、電影、節目、廣播電臺、地域流動、音樂風格,以此專題蒐集資料、訪談、口頭報告、撰寫論文。
本項作業根據個人專題,說明蒐集資料情況,500-1000字。 |
3. |
訪談書面報告 |
15% |
根據個人專題,說明訪談大概情況,500-1000字。 |
4. |
期末口頭報告 |
15% |
根據個人專題,期末進行15分鐘口頭報告,課前上傳投影片,課後繳交補充資料 |
5. |
期末論文 |
40% |
就個人專題撰寫論文,碩士生至少6000字。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09 |
01.緒論:範疇、定義、研究材料、研究方法 |
第2週 |
9/16 |
01.緒論:範疇、定義、研究材料、研究方法 |
第3週 |
9/23 |
02.觸摸歷史、聆聽歌唱:近現代中國音樂文化環境 |
第4週 |
9/30 |
03.旁枝蔚成大國:十里洋場、租界,與國語流行歌曲的歷史發展 |
第5週 |
10/07 |
教師出國開會 |
第6週 |
10/14 |
04.「華燈起、樂聲響」:上海流行歌曲的詞人曲家 |
第7週 |
10/21 |
04.「華燈起、樂聲響」:上海流行歌曲的詞人曲家 |
第8週 |
10/28 |
05.「滿園春色關不住」:上海流行歌曲的眾香國度 |
第9週 |
11/04 |
教師出國開會 |
第10週 |
11/11 |
06.時代曲的飄泊:戰後香港的滬上餘音 |
第11週 |
11/18 |
07.國語流行歌曲的亞太流行:〈綠島小夜曲〉傳奇 |
第12週 |
11/25 |
08. 國語流行歌曲的戰亂與樂園:周藍萍的臺灣想像與中國情結 |
第13週 |
12/02 |
09. 遠山含笑、春水綠波映小橋:黃梅調裡的古典中國 |
第14週 |
12/09 |
10. 群星在天空閃亮:由「群星會」到鄧麗君 |
第15週 |
12/16 |
11.一輪黑盤囀清音:流行歌曲與唱片工業 |
第16週 |
12/23 |
12. 聲色並茂大銀幕:流行歌曲與電影工業 |
第17週 |
12/30 |
同學期末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