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音樂聲學與文化型塑
MUSICAL ACOUSTICS AND THE SHAPING OF CULTURE 
開課學期
98-2 
授課對象
 
授課教師
蔡振家 
課號
Music5059 
課程識別碼
144 U087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3,4(10:20~12:10) 
上課地點
文20 
備註
A1:文學與藝術領域。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45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982m_a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介紹音樂聲學的主要觀念,包括聲音與振動的本質、音色與音高、各樂器的發聲原理、頻譜分析、聲波包絡分析、音樂認知等,並練習軟體 CoolEdit的使用。由於各樂器的構造、發聲、演奏方式,都與審美文化密切相關,因此本課程亦將凸顯不同文化底下的音樂型態差異,尤其是本土樂器的形制、音色、音樂認知等。 

課程目標
藉由聲學理論、演奏實務、音樂審美三者的對話,促進人文藝術與自然科學的交流。擅長樂器不同、音樂興趣殊異、分屬不同科系的同學,可藉由此一課程互相交換相關心得,並從分組報告的過程中,累積跨領域溝通與合作的經驗。 
課程要求
第一周未出席者不得修課。指定閱讀作業應在課前讀畢,並於該周的星期一繳交心得,第一次作業請附自我介紹(擅長的樂器、較喜歡的音樂、對於自然科學的興趣),此報告將作為分組的參考。期末報告將分組進行(每組4-6人),口頭報告時間為40分鐘,分數由教師所給的「全組分數」與組內成員的「互評分數」平均。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A) 莊元,〈當代中國音樂聲學研究述要〉,《中國音樂學》2005.2: 113-121.
(B) 蔡振家,〈表演者的混沌嗓音-吼音的跨領域探討〉,《戲劇學刊》2005; 2: 39-62.
 
參考書目
相關網站

吉川茂教授「?器音響?」, 芸術工?部, 日本九州大學
Music Acoustics Laboratory, School of Physics,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Sydney Australia
Musical Acoustics Network, School of Physics, University of Edinburgh
Institute for Viennese Sound Style IWK (Musical Acoustics), Universitat fur Musik und darstellende Kunst Wien
Music Acoustics Group, Roy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tockholm, Sweden
Instrumental acoustics, Institute of Research and Coordination in Acoustics Music, Paris
Center for Computer Research in Music and Acoustics, Stanford University

延伸閱讀

Donald E. Hall. Musical Acoustics (3rd edition). California: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 2002.
N. H. Fletcher, and T. D. Rossing. The Physics of Musical Instruments. Springer-Verlag, 1991.
Malcolm J. Crocker. Handbook of Acoustics. Wiley-Interscience, 1998.
A. Hirschberg, J. Kergomard, and G. Weinreich (ed.). Mechanics of Musical Instruments. Springer-Verlag, 1995.
Thomas D. Rossing. Science of Percussion Instruments.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2000.
Arthur H. Benade. Fundamentals of Musical Acoustics.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J. Meyer. Acoustics and the Performance of Music. Verlag Das Musikinstrumenter. Frankfurt/Main, 1978.
M. Campbell, and C. Greated. The Musician’s Guide to Acous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J. Sundberg. The Science of the Singing Voice.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87.

王子初,《中國音樂考古學》,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王子初,《音樂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李純一,《中國上古出土樂器綜論》,北京 : 文物,1996
朱文瑋、呂琪昌,《先秦樂鐘之研究》,臺北 : 南天,1994
戴念祖,《朱載堉 : 明代的科學和藝術巨星》,北京 : 人民,1986
戴念祖,《中國聲學史》,石家莊市 : 河北教育,1994
林清涼、戴念祖編著,《力學 : 牛頓力學,彈性、流體和熱力學》,臺北 : 五南,2005
安藤由典,《樂器的音響學》(鄭德淵譯),臺北:幼獅,1989
鄭德淵,《音樂音響學》,臺北:樂韻,1981
鄭德淵,《中國樂器學:中國樂器的藝術性與科學理論》,臺北:生韻,1984
鄭德淵 ,《樂器學研究:樂器分類體系之探討》,臺北:全音樂譜,1993
張儷瓊,《潮州箏樂「變調音」之音律測定研究》,臺北:學藝出版社,2004
郭秀容,《現代國樂團(民族管弦樂團)樂器改革之?究》,臺北 : 仙靖貿易,2005
杜乃松主編,《青銅禮樂器》,上海 : 上海科學技術, 2007
方建軍,《商周樂器文化結構與社會功能研究》,上海 : 上海音樂學院,2006
樂聲編著,《中國樂器博物館》,北京 : 時事出版社,2005
修海林、王子初合著,《樂器》,臺北 : ?頭鷹,2003
簡其華等編著,《中國樂器介紹(修訂版) 》,北京 : 人民音樂,1997
薛藝兵,《中國樂器志》,北京 : 人民音樂,2003
樂聲編著,《中國少數民族樂器》,北京 : 民族出版社,1999
中央民族學院少數民族文學藝術研究所編,《中國少數民族樂器誌》,臺北 : 音樂中國出版社,1991
劉桂騰,《滿族薩滿樂器研究》,沈陽 : 遼寧民族出版社,1999
項陽,《中國弓弦樂器史》,北京 : 國際文化,1999
徐頌仁,《歐洲樂團之形成與配器之發展》,台北︰全音樂譜出版社,1983

Joliveau E, Smith J, Wolfe J. Tuning of vocal tract resonances by sopranos. Nature 2004;427:116.
Tarnopolsky A, Fletcher N, Hollenberg L, Lange B, Smith J, Wolfe J. The vocal tract and the sound of a didgeridoo. Nature 2005;436:39.
Hikichi T, Osaka N, Itakura F. Time-domain simulation of sound production of the sho(笙). J. Acoust. Soc. Am. 2003;113:1092-1101.
Penttinen H, Pakarinen J, Valimaki V, Laurson M, Li H , Leman M. Model-based sound synthesis of the guqin(古琴). J. Acoust. Soc. Am. 2006;120:4052-4063.
Chen KW, Wang CK, Lu CL, and Chen YY(台大物理系). Variations on a theme by a singing wineglass. Europhys. Lett. 2005;70:334-340.
Chen YY(台大物理系). Why does water change the pitch of a singing wineglass the way it does? Am. J. Phys. 2005;73:1045-1049.

黃忠劉〈福建南音二弦的形制及其演奏特色〉、蔣莘〈試析何順信先生京胡演奏技巧〉、李楠〈蒙古族三弦風格形成探究〉、周莉豔〈樂之聲 音之美 彈之技:略論揚琴的音色與擊彈技術〉、麻麗威〈揚琴演奏的音色設計〉、陳萍〈在古箏演奏中的撥弦用力方向對音色的影響〉、周紅〈琵琶的右手技法及其音色變化〉、劉石〈琵琶的噪音分析〉、劉石〈略論琵琶演奏的音色〉、傅華強〈琵琶和箏的演奏技法比較〉

蔡振家& Auhagen〈中國笛的音準、音域與音色:笛膜的Duffing振子模型〉、耿濤〈談中國竹笛的音色特徵在藝術表現中的作用〉、王大浩〈南簫及其演奏風格定位〉、張志可〈中國漢族嗩吶發展的區域性差異成因探析〉、楊馬轉〈中國民族樂器寶庫裡的明珠:巴烏與葫蘆絲〉、左繼承〈從篳篥到管子的演變考〉、張雪媚〈篳篥的源流及其歷史演變〉、倪瑞霖〈美聲唱法:它的發展軌跡及嗓音科學對其發聲機理的若干重要闡釋〉

高敏〈人類學視野中的廣西少數民族樂器研究〉、楊麗〈2004年我國民族器樂研究綜述〉、藍雪霏〈中國福建樂器和朝鮮樂器的關聯〉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平時作業 
24% 
三篇指定閱讀材料的讀後感 
2. 
期中考 
20% 
1-8周的上課內容 
3. 
期末考 
20% 
1-14周的上課內容 
4. 
小考 
16% 
兩次上課的一開始會進行小考(不會事先通知) 
5. 
分組報告 
20% 
根據學生的興趣與擅長的樂器來分組,報告內容大致為該樂種或樂器的聲響特質(原則上需要進行頻譜分析)。 第12周繳交報告大綱。口頭報告當天繳交書面報告與所有相關的影音檔(請燒成一張光碟),書面報告請依照範本撰寫。此項評分將參考組員互評之分數(組員必須在6/20之前將互評分數上傳至作業區,否則扣總分八分)。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2  頑童科學家?聲學家與音樂研究 
第2週
3/01  聲音的來源:波與振動 
第3週
3/08  龍貓公車的開門聲:聲音的輻射、傳播、強度 
第4週
3/15  音樂的基本元素 
第5週
3/22  聽不到的泛音?頻譜分析、泛音唱法 
第6週
3/29  為什麼「一鐘雙音」?打擊樂器的振動模式 
第7週
4/05  放假 
第8週
4/12  轉軸撥絃三兩聲:絃樂器  
第9週
4/19  期中考 
第10週
4/26  音樂的認知原理  
第11週
5/03  擦弦樂器  
第12週
5/10  管中乾坤:笛類樂器與簧片類樂器  
第13週
5/17  誰家玉笛暗飛聲?膜笛的發聲原理與音色空間  
第14週
5/24  一串歌喉工宛轉:嗓音的產生與認知 
第15週
5/31  分組報告I 
第16週
6/07  分組報告II 
第17週
6/14  分組報告III 
第18週
6/21  期末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