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在地酷兒文學與網路社群文化 Local Queer Literatures and Virtual Communities |
開課學期 |
108-2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鄭芳婷 |
課號 |
TwLit1025 |
課程識別碼 |
145 10200 |
班次 |
|
學分 |
3.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
上課時間 |
星期四6,7,8(13:20~16:20) |
上課地點 |
博雅312 |
備註 |
A1:文學與藝術 總人數上限:26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82TwLit1025_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網路社群平台作為「酷兒」(Queer)族群發展認同的重要管道,提供了彈性、多元、流動的虛擬時空。在此時空當中,挑戰主流建構價值的文學創作繁衍茂盛,經年累月後自成系譜。本課程以重點主題方式介紹當代重要酷兒理論與網路社群論述,搭配近二十年內在台灣網路社群發表或傳播的經典酷兒文學作品,深度探究作品當中所透露出來的在地酷兒認同力量。 |
課程目標 |
藉由深度檢視當代酷兒理論、網路社群論述與在地酷兒網路文學,引導修課同學重思文化理論、文學作品與社會議題之間的三向緊密關係,加強同學對於三者的邏輯思考、鑑賞與評論能力,並從中增進對文化社會的關懷與責任。 |
課程要求 |
1. 課程參與為評分重要依據,無故缺席將予扣分。
2. 個人期中報告為口頭報告,每人15分鐘,成績為修課同學即時互評。 無須繳交書面報告
3. 個人期末報告包括:A.簡要口頭報告,每人5分鐘;B.書面報告,長度七頁(不含封底、摘要、圖表、參考資料)新細明體12,行距1.5,邊距2.54cm。7/5 前繳交doc(x)電子檔至ceiba。
4. 每週課程結構包括:A.當週同學期中報告 B.課程講演 C.批判討論。
5. 第13週另有田野探勘作業,以簡潔口頭報告呈現(每人五分鐘),繳交A4一頁書面報告。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1) Halberstam, Judith. The Queer Art of Failure.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1. 1-25.
(2) Case, Sue-Ellen. “Towards a Butch-Femme Aesthetic” Discourse. Vol. 11, No. 1, 1988-89, 55-73
(3) Butler, Judith. Bodies That Matter.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223-242.
(4) Munoz, Jose Esteban. Disidentificatio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9. 1-34.
(5) Anderson, Benedict. Imagined Communities. New York: Verso, 2006.
(6) Bruns, Axel. Blog, Wikipedia, Second Life and Beyond: From Production. New York: Peter Lang International Academic Publishers, 2008.
(7) Haraway, Donna. Simians, Cyborgs, and Women: 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 New York: Routledge, 1990.
(8) 洪凌《黑太陽賦格》台北:蓋亞,2013。
(9) 陳雪《惡女書》台北:印刻,2005。
(10) 邱妙津《鱷魚手記》台北:印刻,2006。
(11) 邱妙津《蒙馬特遺書》台北:印刻,2006。
(12) 張喬婷《馴服與抵抗》台北:唐山,2000。
(13) 紀大偉《膜》台北:聯經,2011。
(14) 柴《集體心碎日記》台北:女書文化,2012。
(15) 馬哥《騷城傳》Queerology,線上期刊,2012。
(16) Sero《枕頭皇后(誤)的冒險》Queerology,線上期刊,2012。
(17) yasmine1030《十年》PTT實業坊,2006。
(18) Cornbug《學姐》PTT實業坊,2002。
(19) 朱天文《荒人手記》台北:新經典文化,2011。
(20) 葉青《雨水直接打進眼睛:葉青詩集》台北:黑眼睛文化,2011。
(21) 陳俊志《台北爸爸,紐約媽媽》台北:時報出版,2011。 |
指定閱讀 |
待補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3/05 |
課程介紹
「淺談酷兒與台灣在地性 」
「網路社群文化簡史」
|
第2週 |
3/12 |
「性別操演」
Judith Butler, Critically Queer(Ceiba)
朱天文,《荒人手記》(圖參)
朱天心,《擊壤歌》(圖參)
議題討論:「酷兒」概念的困境為何?何謂「異性戀鬱結」?
宣岑、嘉芮、逸珊
|
第3週 |
3/19 |
「抵認同」
Jose Esteban Munoz, Disidentification (Ceiba)
吳繼文, 《天河撩亂》(圖參)
議題討論:抵認同是否有其內部矛盾與解構性?
靜宜、沛樺、怡儒、恬靖
|
第4週 |
3/26 |
「失敗美學」
Jack Halberstam, The Queer Art of Failure (Ceiba)
葉青,《雨水直接打進眼睛:葉青詩集》
伍思薇,《面子》(圖媒)
議題討論:失敗美學是否仍重蹈覆轍成功vs失敗的二元對立性?
淵智、芳年、李欣
|
第5週 |
4/02 |
春假掃墓
|
第6週 |
4/09 |
「認同與書寫」
鄭芳婷,〈數位離散與酷兒想像:以拉板、彩虹山莊及 Queerology 為例〉
Yasmine1030,《十年》(批踢踢拉板精華區長篇小說)
Cornbug,《學姐》(批踢踢拉板精華區長篇小說)
議題討論:網路社群上的酷兒文學風格與傾向為何?
汝伊、湘渝
|
第7週 |
4/16 |
「酷兒社群建構」
白先勇,《孽子》(圖參)
黃道明,〈從玻璃圈到同志國,認同形構與羞恥的性/別政治:一個《孽子》的連結〉《批判的性政治》(Ceiba)
議題討論:酷兒空間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之不同?
子晴、以樂、予彤、唯菱
|
第8週 |
4/23 |
電影欣賞:
大衛·林區《穆赫蘭大道》(2001)
瑟琳·席安瑪《燃燒女子的畫像》(2019)
阿莫多瓦《切膚慾謀》(2011)
羅賓·康皮洛《BPM》(2017)
1:10 pm於圖書館418團體室集合(如疫情未解,則各自逕行觀賞)
|
第9週 |
4/30 |
「部落格與陰性力量」
鄭芳婷,〈窘境美學:台灣時尚部落格中的後殖民與後女性政略〉
議題討論:何謂「陰性力量」?流行文化的顛覆與收編如何交會?
繁安、華玨
|
第10週 |
5/07 |
老師出差開會
閱讀:張亦絢《性意思史》
|
第11週 |
5/14 |
客座演講:《女子漢》楊隸亞
|
第12週 |
5/21 |
網路社群數位探勘經驗分享
|
第13週 |
5/28 |
「流動的主體」
Sue-Ellen Case, “Towards a Butch-Femme Aesthetic”(Ceiba)
朴贊郁,《下女的誘惑》
簡莉穎,《新社員》
議題討論:慾望如何變動、變異與變換?
思羽、淨薇 |
第14週 |
6/04 |
「日常戰術」
MIchel de Certeau,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Ceiba)
楊双子,《花開時節》( 2017)
議題討論:日常戰術如何自我解構?
允竑、荷庭、靖芸、王華
|
第15週 |
6/11 |
「酷兒與家國想像」
Anderson, Benedict. Imagined Communities
邱妙津,《鱷魚手記》
張亦絢,《永別書》
議題討論:酷兒如何參與家國想像?
鴻軒、文伶、郁庭、韻麗
|
第16週 |
6/18 |
個人期末報告呈現
學期總結與回顧討論
|
第17週 |
6/25 |
端午節
撰寫期末報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