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臺灣小說與戰後都市經驗 Taiwan Fiction and Postwar Urban Experience |
開課學期 |
103-2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陳榮彬 |
課號 |
TwLit1017 |
課程識別碼 |
145 10120 |
班次 |
|
學分 |
2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
上課時間 |
星期五@,5(~13:10) |
上課地點 |
新405 |
備註 |
A1:文學與藝術領域。 總人數上限:6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32TwLit1017_ta_ur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之重點在大量閱讀戰後臺灣小說之英文譯本,期能藉此深入了解從一九四九年以後到二十世紀末的臺灣小說中所反映出之都市經驗。與臺灣小說有關之都市自然以臺北為主,但同時也包括了其他都市,例如林海音的北平、白先勇的紐約與芝加哥,以及楊青矗筆下的高雄。
此一課程分成兩個部分。在一週的導論過後,第一組指定閱讀作業以各個不同時期作家分類:包括「五零年代懷鄉書寫」的林海音(《城南舊事》)、「六零年代現代主義」的白先勇(《孽子》與關於其他城市的短篇小說)、「七零年代鄉土寫實主義」的陳映真(「華盛頓大樓」系列短篇小說)與黃春明(短篇小說〈小寡婦〉),以及「八零年代都市文學」的黃凡(〈人人需要秦德夫〉、〈東埔街〉與〈雨夜〉等短篇小說)與張大春(短篇小說〈公寓導遊〉、〈遼寧街116巷〉與長篇小說《野孩子》)等等。
第二組指定閱讀作業以五個不同主題來進行分類,包括:「都市與婚姻」、「都市與勞動」、「都市與政治」、「都市與眷村」以及「都市與公寓」。第一個主題探討都市人婚姻中外遇與離婚的問題(李昂、朱天文),第二個主題探討都市人的工作問題(楊青矗、蕭颯),第三、第四個主題探討都市生活的政治面向,聚焦1987年解嚴後都市生活的種種改變(黃凡、林文義),第五個主題則以張大春與王幼華的短篇作品探討都市生活與公寓建築結構的密切關係。 |
課程目標 |
這門課的目標在教導同學如何從結構與主題的觀點去探討臺灣小說與戰後都市經驗的關係。所謂「結構」的觀點,除了都市內部空間結構(例如《孽子》中所隱含的東西區結構,鄉土寫實小說所隱含的城鄉結構)與社經結構之外,還要注意臺灣的都市在世界的現代化歷程中與其他國際都市之間可能產生的比較(相似)與對照(相異)關係,因此每一個都市背後其實都有一個更廣大的「全球化結構」。
其次,透過主題研究的角度,我們可以看出,自從「都市」從十八世紀末成為歐洲與英美小說的主要題材以來,寫實主義、自然主義、現代主義以及後現代主義所要探討的,不外乎就是「何謂都市?」這個問題。因此,透過本課程的閱讀與討論,同學們在修課過程中將可以觀察到都市與人的關係。都市對鄉村有何影響?都市對人有何影響?都市內部的居民如何互動?種種互動所建構出的兩性關係、社會階級、經濟模式與政治體制為何?這些重要的問題都將獲得初步的解答。 |
課程要求 |
1.課程所需之小說文本皆可自Ceiba網站上下載。
2. 選課學生必須事先閱讀小說文本,並於課堂上參與討論,發表自己之意見。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一、指定閱讀作業之詳細書目:
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台北:允晨,2006年。
白先勇。《台北人》。台北:爾雅,2005年。
白先勇。《孽子》。台北:允晨,2003年。
朱天心。《古都》。台北:麥田,1997年。
朱天文。《炎夏之都》。台北:印刻,2008年。
李昂。《李昂集》。台北:前衛,1993年。
林文義。《革命家的夜間生活》。台北:聯經,2001年。
林海音。《城南舊事》。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02年。
張大春。《野孩子》。台北:聯合文學,1996年。
陳映真。《陳映真小說集3:上班族的一日》。台北:洪範,2001年。
黃凡。《黃凡集》。台北:前衛,2010年。
楊青矗。《楊青矗集》。台北:洪範,1992年。
齊邦媛、王德威主編。《最後的黃埔》。台北:麥田,2007年。
蕭颯。《我兒漢生》。台北:洪範,2005年。
蘇偉貞主編。《時代小說(上):聯合報文學獎短篇小說首獎集》。台北:聯經,2001年。
二、 延伸閱讀
(一)陳建忠等。《台灣小說史論》。台北:麥田,2010年。
(二)張誦聖。《文學場域的變遷》。台北:聯合文學,2001年。
(三)古繼堂。《台灣小說發展史》。台北:文史哲,1996年。
(四)鄭明娳編。《當代台灣都市文學論》。台北:時報,1995年。
(五)朱雙英。《戰後台灣新世代文學論》。台北:揚智,2002年。
(六)西蒙.帕克。《遇見都市:理論與實踐》。台北:群學,2007年。 |
指定閱讀 |
Week 1�導論。
(1) 都市與小說
(2) 何謂都市
(3) 都市裡的不同世界
(4) 世界裡的都市
(5) 都市空間所反映的兩性關係、社會階級、經濟模式與政治體制
(6) 都市與歷史:後殖民都市
Week 2�林海音,《城南舊事》(〈惠安館〉與〈蘭姨娘〉)
Week 3�白先勇,〈芝加哥之死〉
白先勇,〈謫仙記〉
Week 4�白先勇,《孽子》(1-2部)
Week 5�白先勇,《孽子》(3-4部)
Week 6�春假
Week 7�郭良蕙,《台北的女人》
Week 8�陳映真,〈夜行貨車〉
陳映真,〈上班族的一日〉
Week 9�期中考週
Week 10-黃凡,〈東埔街〉
黃凡,〈雨夜〉
Week 11�張大春,《野孩子》
Week 12�駱以軍,〈降生十二星座〉
Week 13�「都市與婚姻」
李昂,〈一封未寄的情書〉
朱天文,〈炎夏之都〉
Week 14�「都市與勞動」
楊青矗,〈在室男〉
蕭颯,〈我兒漢生〉
Week 15�「都市與政治」
黃凡,〈賴索〉
林文義,〈野百合手記〉
Week 16�「都市與眷村」
張啟疆,〈消失的球〉
張大春,〈遼寧街116巷〉
Week 17�端午節放假
Week 18�期末考週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期中報告 |
30% |
期中報告分為兩部分
**報告第一部分請從十個題目裡挑三題作答,每一題答案一張A4大小的紙(12字級,單行間距)。
**第二部分為心得報告,針對自己所讀數篇故事(期中考以前的部分)進行差異與相似之分析比較,或以某一個主題來分析數篇故事,篇幅兩頁。 |
2. |
期末報告 |
30% |
期末報告分為兩部分
**報告第一部分請從十個題目裡挑三題作答,每一題答案一張A4大小的紙(12字級,單行間距)。
**第二部分為心得報告,針對自己所讀數篇故事(期中考以後的部分)進行差異與相似之分析比較,或以某一個主題來分析數篇故事,篇幅兩頁。 |
3. |
出席狀況 |
20% |
根據點名紀錄 |
4. |
課堂討論 |
20% |
根據上課討論狀況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27 |
228紀念日補假 |
第2週 |
3/06 |
北京
林海音,《城南舊事》(〈惠安館〉與〈蘭姨娘〉) |
第3週 |
3/13 |
上海、台北、芝加哥
白先勇,〈永遠的尹雪艷〉
白先勇,〈芝加哥之死〉 |
第4週 |
3/20 |
台北、紐約、東京
白先勇,《孽子》(1-2部) |
第5週 |
3/27 |
台北、紐約、東京
白先勇,《孽子》(3-4部) |
第6週 |
4/03 |
春假 |
第7週 |
4/10 |
台北
郭良蕙,《台北的女人》 |
第8週 |
4/17 |
從南部到台北
陳映真,〈夜行貨車〉
陳映真,〈上班族的一日〉 |
第9週 |
4/24 |
期中考週 |
第10週 |
5/01 |
都市與變遷/都市的日常生活
黃凡,〈東埔街〉
黃凡,〈雨夜〉 |
第11週 |
5/08 |
孩童眼中的都市(與《孽子》之比較)
張大春,《野孩子》 |
第12週 |
5/15 |
後現代都市小說
駱以軍,〈降生十二星座〉 |
第13週 |
5/22 |
「都市與婚姻」
李昂,〈一封未寄的情書〉
朱天文,〈炎夏之都〉 |
第14週 |
5/29 |
「都市與勞動」
楊青矗,〈在室男〉
蕭颯,〈我兒漢生〉 |
第15週 |
6/05 |
「都市與政治」
黃凡,〈賴索〉
林文義,〈野百合手記〉 |
第16週 |
6/12 |
「都市與眷村」
張啟疆,〈消失的球〉
張大春,〈遼寧街116巷〉 |
第17週 |
6/19 |
端午節放假 |
第18週 |
6/26 |
期末考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