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臺灣文學與宗教選讀 Selected Readings of Taiwan Religious Literature |
開課學期 |
109-1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楊雅儒 |
課號 |
TwLit1036 |
課程識別碼 |
145 10460 |
班次 |
|
學分 |
3.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
上課時間 |
星期二6,7,8(13:20~16:20) |
上課地點 |
綜203 |
備註 |
A1:文學與藝術 總人數上限:45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91TwLit1036_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文學與宗教命題的結合既是臺灣文學創作的重要次文類,更是一種跨學門研究,因而本課程帶領學生閱讀現當代文學作品,觀察分析其運用宗教資源的動機、策略、藝術手法。 |
課程目標 |
本課程期能讓學生從文本閱讀具體體會臺灣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此外,藉由分析文學美感的手法與討論宗教命題,亦可回應生命與天地物我之間的人文關懷。除了閱讀名篇,也讓學生走出教室,實地走訪田調臺灣各地寺廟或教堂,執行一份具有文獻整理與採訪整理的報告。 |
課程要求 |
配合課程作業、分組討論、田野調查報告及相關閱讀。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另約時間 備註: 歡迎來信約時間 |
參考書目 |
林美容,《臺灣民俗的人類學視野》(臺北:翰蘆,2014)。
王怡,《天堂沉默半小時─電影中的信仰尋思》(臺北:宇宙光,2010)。
王溢嘉,《不安的魂魄》(臺北:野鵝出版,1993)
董芳苑,《臺灣宗教大觀》(臺北:前衛,2008)。
周芬伶,《聖與魔》(臺北:印刻,2007)。
柯慶明,《臺灣現代文學的視野》(臺北:麥田,2006)。
康來新、林淑媛編,《臺灣宗教文選》(臺北:二魚,2005)。
李亦園,《宗教與神話》(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2004)。
伊利亞德(Mircea Eliade)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 2001)。
楊雅儒,《人之初‧國之史──21世紀臺灣小說的宗教修辭與終極關懷》(臺北:翰蘆,2016)。 |
指定閱讀 |
本課程選錄講義與每週必讀文本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期中考 |
30% |
|
2. |
期末報告 |
30% |
書面+口頭報告 |
3. |
出席 |
10% |
|
4. |
評述:電影觀後省思 |
20% |
|
5. |
討論 |
10%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15 |
分組與課程進度介紹
導論:「文學」與「宗教」的三種關係;臺灣宗教文學書寫概述
|
第2週 |
9/22 |
文學與神話:《聖經‧創世記》 |
第3週 |
9/29 |
文學與神話:盤古女媧故事‧臺灣原住民神話傳說 |
第4週 |
10/06 |
創生與受造:張曉風〈潘渡娜〉 |
第5週 |
10/13 |
[講座]佛法如何增長我們的生活EQ:陳和慧女士 |
第6週 |
10/20 |
創生與受造:奚淞〈封神榜裡的哪吒〉 |
第7週 |
10/27 |
電影觀賞 |
第8週 |
11/03 |
罪惡‧懺悔:東方白〈臨死的基督徒〉;繳交觀影心得 |
第9週 |
11/10 |
期中考 |
第10週 |
11/17 |
儀式與信疑:王文興〈海濱聖母節〉 |
第11週 |
11/24 |
信疑與療癒:蔡崇達〈我的神明朋友〉 |
第12週 |
12/01 |
[講座]醫學倫理與宗教關懷:余法昌醫師(臺北馬偕醫院) |
第13週 |
12/08 |
喪葬與倫理:呂赫若〈風水〉 |
第14週 |
12/15 |
喪葬與倫理:舞鶴〈拾骨〉 |
第15週 |
12/22 |
死亡與重生:蔣勳〈薩埵那太子與虎〉 |
第16週 |
12/29 |
分組田野調查期末報告(以參訪寺廟或教堂、神社為題,結合採訪、整理文獻做成口頭與書面報告) |
第17週 |
1/05 |
分組田野調查期末報告(以參訪寺廟或教堂、神社為題,結合採訪、整理文獻做成口頭與書面報告) |
第18週 |
1/12 |
分組田野調查期末報告(以參訪寺廟或教堂、神社為題,結合採訪、整理文獻做成口頭與書面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