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比較文化研究 Seminar on Comparative Culture |
開課學期 |
110-1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華語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
授課教師 |
汪俊彥 |
課號 |
PTCSL7006 |
課程識別碼 |
146 M0170 |
班次 |
|
學分 |
3.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二2,3,4(9:10~12:10) |
上課地點 |
綜606 |
備註 |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15人 外系人數限制:10人 |
|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課程為華語教學碩士學位學程文化研究領域課程,課程設計以「文化」與「比較」兩個概念為核心,觸及現代性(modernity)視野下影響所謂東方、亞洲、中國、中華、臺灣、本土等概念生成的關鍵對體:「日本」、「西方」與「全球」。課程內容兼顧思想文獻閱讀以及文學、文化作品分析,將文化與歷史、疆界、身份、國家、語言等互涉參照,並進一步定位閱讀者自身、當代與全球的關係。 |
課程目標 |
1. 對語言與文化的現代歷史有基本認識
2. 具備比較的文化研究方法
3. 以比較視野深化文化研究的豐富內涵
|
課程要求 |
【重要】 因應疫情,本校110-1學期前三週改由線上授課,已選課之學生,請確保NTU COOL聯繫方式暢通。9/28 第一週上課,請自行連結下面網址,並請提早下載連線必要軟體。
會議鏈結:https://ntucc.webex.com/ntucc/j.php?MTID=mc69bf452041a4f6f7d9781a70c1328cf
會議號:2514 659 7871
密碼:1234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Walter Benjamin 《啓迪》,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
平謝,〈具有普遍性的地區〉,《西方的幽靈與翻譯的政治》,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
何春蕤〈比較文學的興起與衰落〉
孫歌〈歷史中的亞洲論述與當下的思想課題〉,《把握進入歷史的瞬間》49-150頁
羅貴祥〈沒有亞洲這東西:港日「亞洲」電影的種族特殊性〉
酒井直樹,〈現代性與其批判:普遍主義與特殊主義的問題〉,《超克「現代」 : 臺社後/殖民讀本》,臺北:臺灣社會研究季刊,2010年。
劉禾,《語際書寫》,廣西師範大學,2017年。
Karl Rebecca,《世界大舞台--十九、廿世紀世紀之交中國的民族主義》
陳偉智《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
延伸閱讀
“Race”and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 Identity. Smedley,Audrey
Race,Racial Identities and Racism Today Hutchinson
Transnational Movements, Diaspora and Multiple Modernities, Tambiah, Stanley |
指定閱讀 |
Edward Said 《東方主義》,臺北:立緒出版社,1999。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