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篇章分析 Discourse Analysis |
開課學期 |
112-1 |
授課對象 |
文學院 華語教學碩士學位學程 |
授課教師 |
蔡宜妮 |
課號 |
PTCSL7213 |
課程識別碼 |
146 M0200 |
班次 |
|
學分 |
3.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三2,3,4(9:10~12:10) |
上課地點 |
博雅309 |
備註 |
本課程中文授課,使用英文教科書。開放中文所。
開放語言所。 限碩士班以上 總人數上限:10人 外系人數限制:2人 |
|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篇章分析又稱語篇分析、話語分析或言談分析,是個跨學科且涵蓋範疇廣泛多元的研究領域。這一個領域的研究主要關注超越句子層次的語言面向,試圖釐清語言、語言使用和使用情境間的關係。本課程將介紹篇章分析的基本概念和脈絡,並以口語語料分析為主的互動語言學和會話分析研究作為閱讀主軸,引導學生認識基本觀念和相關議題。同時課程將搭配語料觀察討論時間。 |
課程目標 |
1. 帶領學生認識篇章分析的基本概念
2. 引導學生熟悉(華語文)篇章分析的相關研究
3. 培養學生篇章分析研究與應用的能力 |
課程要求 |
1. 不遲到早退,若無法上課需事先請假
2. 準時繳交作業
3. 積極參與課堂討論
4. 本課程閱讀量較大,需投入足夠時間完成閱讀
5. 本課程需投入足夠時間轉寫、觀察、分析口語互動語料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1. 屈承熹(2010)。漢語功能篇章語法-從認知、功能到篇章結構。台北:文鶴出版社。
2. 陳俊光(2010)。篇章分析與教學應用。台北:新學林。
3. Brown G., & Yule, G. (1983). Discourse analysi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Cameron, D. (2001). Working with spoken discourse. London: Sage.
5. Celce-Murcia, M., & Olshtain, E. (2000). Discourse and context in language teaching: A guide for language teacher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6. Couper-Kuhlen, E., & Selting, M. (2018). Interactional linguistics: Studying language in social intera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7. Huang, S. (2013). Chinese grammar at work.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8. Levinson, S. (1983). Pragmatic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9. Liddicoat, A. (2011). An introduction to conversation analysis. London: Continuum.
10. McCarthy, M., & Carter, R. (1994). Language as discourse: Perspectives for language teaching. New York: Routledge.
11. McCarthy, M. (1991). 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2. Ochs, E., Schegloff, E. A. & Thompson, S. (1996). Interaction and gramma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3. Scollon, R., Scollon, S. W., & Jones, R. H. (2012).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discourse approach (3rd ed.). Chichester: Wiley-Blackwell.
14. Waring, H. Z. (2016) Theorizing pedagogical interaction. New York: Routledge.
Wooffitt, R. (2005). Conversation analysi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London: Sage.
|
指定閱讀 |
自編講義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
課程簡介言談分析概論 |
第2週 |
|
言談分析基本概念 |
第3週 |
|
互動語言學與華語研究(詞串) |
第4週 |
|
語料蒐集與轉寫 (作業說明) |
第5週 |
|
語料轉寫作業 |
第6週 |
|
語料轉寫作業提問/語料初步觀察討論
|
第7週 |
|
互動語言學與會話分析 |
第8週 |
|
言談分析與華語研究:詞彙 |
第9週 |
|
會話分析分析:方法與基本概念 |
第10週 |
|
期末題目方向計劃書 |
第11週 |
|
會話分析分析工具:話輪結構與序列位置 |
第12週 |
|
會話分析主題閱讀(一):問句(語料討論) |
第13週 |
|
會話分析主題閱讀(二):語末助詞 (語料討論) |
第14週 |
|
會話分析主題閱讀(三):語言行動(語料討論) |
第15週 |
|
期末口頭報告 |
第16週 |
|
期末口頭報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