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大氣環境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
開課學期 |
101-1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徐光蓉 |
課號 |
AtmSci1006 |
課程識別碼 |
209 11900 |
班次 |
|
學分 |
2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三7,8(14:20~16:20) |
上課地點 |
大氣B105 |
備註 |
兼通識A7*。。A7*:物質科學領域。可充抵通識 總人數上限:7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11AtmosEnviron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試圖從大氣的角度觀察人與環境的關係, 六十年代美國學者哈定發表「草原的悲劇」(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敘述一個數百年放牧者共用的草原, 在醫療進步、放牧者不斷增加、毫無共識情況下, 草原無法承受超量負荷, 喪失再生能力, 終致全面崩潰, 而賴此維生的人也喪失過去擁有的一切。 「草原的悲劇」意在突顯原本消耗有限情況下可以不斷再生的資源, 在被重複超額使用後, 朝向無法避免完全崩潰的悲劇; 過去, 曾發生規模有限人類過度消耗自然資源導致生存環境的崩潰, 如漁場枯竭, 中亞的鹹海, 南太平洋的復活島等; 今天, 因為全球人口愈來愈多, 環境的崩潰由小範圍、特殊案例正逐漸擴大。 過去也曾發生環境瀕臨崩潰但能及時面對問題, 靠群體力量規範、管理, 終於得以延續。 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WCED)提出「我們共同的未來」(Our Common Future), 明白闡述「永續發展」原則: 「能夠滿足當代的需要,且不致危害到未來世代滿足其需要的發展過程」, 就是希望避免悲劇的發生。
二十世紀全球人口增加四倍, 已然超過七十億, 預計2020年人口可能增加到到七十五億或更多! 二十一世紀初, 我們已開始面臨許多嚴峻的環境挑戰: 土地過度開發, 森林大幅砍伐, 淡水供給不足與品質惡化, 沙漠化及氣候變遷等。 同時, 全球化加速國際貿易、跨國投資、生產與消費腳步, 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廢棄物排放同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 地球環境可能繼續承擔多久? 人類這樣的生活模式可能延續? 要如何能避免邁向’悲劇’, 基本關係著多數人能否對問題產成共識, 共同努力及時調整。
臺灣政府過去努力希望加入聯合國, 最近則不考慮, 但希望加入其附屬機構, 如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或世界衛生組織; 政府與媒體不斷宣導節能減碳, 卻同時積極推動國光石化在彰化設廠。 這些措施間是否矛盾? 本課程將從最近大家關心的氣候變遷問題開始, 介紹主要的環境問題的成因、 因應措施與現況。 希望能讓更多同學能瞭解環境問題與我們的相關, 未來不論在哪一各行業, 都希望能從注意自身生產、消費及企業工作的模式著手, 讓人類得以長長久久、快樂地在此生活。
|
課程目標 |
透過課程中介紹的一些環境問題, 希望能讓更多同學能瞭解環境問題與我們的相關, 未來不論在哪一各行業, 都希望能從注意自身生產、消費及企業工作的模式著手, 讓人類可以永續於地球。 |
課程要求 |
期末報告 + 期末考
報告在10月3日提出題目, 於12月19日下午5時前繳交紙本, 每逾期一日(不滿24小時)成績為原分數之0.75。 1月9日期末考。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
指定閱讀 |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報告 |
35% |
選一與課程相關的議題作報告, 瞭解同學對問題的分析能力. |
2. |
期末考 |
65%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12 |
課程簡介; 氣候變遷與溫室效應: 什麼是溫室效應? 過去氣候與化學物質變化; 哪些自然運動影響氣候; 地表增溫的一些觀察; 變化趨勢及影響等。 |
第2週 |
9/19 |
地表增溫的一些觀察; 變化趨勢及影響等。 國際氣候協商發展, UNFCC, IPCC, 化石燃料的問題; 協商的困難; |
第3週 |
9/26 |
溫室效應氣體應該限制到什麼程度; 現階段討論主要議題; 臺灣的選擇。 |
第4週 |
10/03 |
為何氣候變遷需要國際協商? 人與環境互動案例: 格陵蘭、 復活島、冰島與鹹海。 |
第5週 |
10/10 |
國際協商成功案例: 北太平洋海豹公約; 蒙特婁議定書; 禁止海洋棄(dumping)廢油 |
第6週 |
10/17 |
因應變遷之道: 增加碳吸收方式與問題; 清潔發展機制的問題。 |
第7週 |
10/24 |
節約能源、 找尋替代能源; 節約的空間; 再生能源: 風、 太陽、 水、 生質能等的可能; 適應。 |
第8週 |
10/31 |
核能發電: 發展、現況、趨勢、放射性核廢料處理。 |
第9週 |
11/07 |
臺灣核能發電過程與衝突 |
第10週 |
11/14 |
台灣能源使用現況及政府目前因應措施。 |
第11週 |
11/21 |
平流層臭氧減少: 臭氧「層」的形成與正常分布; 氟氯化碳的發現與使用, 科學家的懷疑及可能影響; 南極臭氧洞的發現, 懷疑的證實, 蒙特婁公約及發展, |
第12週 |
11/28 |
蒙特婁公約及發展, 台灣所作的因應。 臺灣上空臭氧的變化, 紫外線指數預報? |
第13週 |
12/05 |
酸雨: 最古老的空氣污染問題。 燃料的需求與健康影響; 上世紀重大空氣污染事件; 硫化物來源: 含硫燃料的使用 --- 電廠, 煉鋼廠, 汽車等; 懸浮微粒的產生: 自然界的懸浮微粒, 火山灰、 沙塵等; 人為產生更細小的粒子: 車輛, 工地, 電廠產生的氣體污染物凝結。 |
第14週 |
12/12 |
空氣污染與人體健康; 污染物長程傳送公約發展與現況。 臺灣的對策?
|
第15週 |
12/19 |
大氣結構.(溫度, 壓力, 風速, 風向, 雲與水氣)與空氣污染關係。 |
第16週 |
12/26 |
光化學污染: 1950年的發現; 今日各大都市的主要問題; 氮氧化物、 有機物加陽光, 產生臭氧, 含有機物粒子等。 污染物的來源, 天然: 閃電, 植物排放; 人為影響: 汽機車, 石化工業,...。 台灣空氣品質與呼吸道疾病關係檢討。 |
第17週 |
1/02 |
光化學污染, 徵收空氣污染防制費, 成效如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