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地體構造書報討論 GEOTECTONICS SEMINAR |
開課學期 |
95-2 |
授課對象 |
理學院 地質科學研究所 |
授課教師 |
盧佳遇 |
課號 |
Geo5089 |
課程識別碼 |
224 U2270 |
班次 |
|
學分 |
2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
上課地點 |
|
備註 |
與胡植慶合開 限學士班三年級以上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952tectonic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造山帶的地質歷史不但記錄了構造演變的主要階段,也記錄了地殼深部的地質作用(板塊流
變學和動力學、變質及岩漿作用)與地表地質作用(侵蝕,沈積與氣候)之間的相互影響。近
年來更多著重在造山運動的力學和熱力學方面的研究對大陸岩石圈在隱沒帶內的反應提供
了更好的瞭解。今天, 在針對造山帶演變的研究中顯示了,在不同的時間尺度下,地表地
質作用所扮演的主要角色。例如,透過實驗和地質方法廣泛研究侵蝕在掘升和增積造山帶
變形歷史記錄中的角色。 |
課程目標 |
本書報討論將集中於庫侖類型逆衝楔動力學對地表地質作用的影響。由重要臨界尖型理論
預測,此理論將聚合楔狀體中地形和構造運動鏈接在一起,顯示同構造運動的侵蝕影響造
山楔狀體的臨界狀態並且在構造運動,侵蝕及沉積作用之間的動力學內包含了使得造山楔
狀體系統趨向一種穩定狀態的重要反饋機制。為了提供造山帶演變當下的進展的全面概
覽,我們蒐集在聚合環境下對構造運動和地表地質作用之間相互作用之研究。現代創新且/
或者多重學科的途徑(類比和數值模擬、影像處理、定量地貌學、大地測量學)同時歡迎由
化石或活動造山帶傳統區域野外研究的案例(如臺灣, 紐西蘭的南部阿爾卑斯,Cascadia
造山帶、喜馬拉雅山、阿爾卑斯山...等) 以及針對個別參數扮演角色的所有研究,讓研究
生們充分討論造山帶的地質歷史演化過程。 |
課程要求 |
成績評量方式:
I.報告內容 (35%)
II.是否積極提出問題與對問題的瞭解程度 (30%)
III.期末綜合書面報告 (35%)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每週五 10:20~12:10 |
參考書目 |
主要期刊包括:Nature, Sciences, Tectonics, Jour. of Structural Geology,
Tectonophysics, Jour.of Geophysical Research, Geodynamics, Geotectonics 等等。 |
指定閱讀 |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課堂報告 |
35% |
|
2. |
課堂表現 |
30% |
|
3. |
期末報告 |
35%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03/01 |
Introduction |
第2週 |
03/08 |
Seminar |
第3週 |
03/15 |
Seminar |
第4週 |
03/22 |
Seminar |
第5週 |
03/29 |
Seminar |
第6週 |
04/05 |
民族掃墓節 |
第7週 |
04/12 |
Seminar |
第8週 |
04/19 |
mid-term examination |
第9週 |
04/26 |
Seminar |
第10週 |
05/03 |
Seminar |
第11週 |
05/10 |
Seminar |
第12週 |
05/17 |
Seminar |
第13週 |
05/24 |
Seminar |
第14週 |
05/31 |
Seminar |
第15週 |
06/07 |
Seminar |
第16週 |
06/14 |
term report |
第17週 |
06/21 |
Final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