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精神分析與人文臨床心理學 Psychoanalysis and Humanistic Clinical Psychology |
開課學期 |
105-2 |
授課對象 |
理學院 心理學研究所 |
授課教師 |
林耀盛 |
課號 |
Psy7265 |
課程識別碼 |
227 M4190 |
班次 |
|
學分 |
3.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四7,8,9(14:20~17:20) |
上課地點 |
南館地下B |
備註 |
與黃宗慧、沈志中合開 總人數上限:2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52Psy7265_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1.當代的人文與社會相關論述(語言、性別、人格、家庭結構、社會關係等)均深受精神分析影響。然而長期以來,無論是人文或臨床領域,始終對精神分析有著支離破碎的想像,從而導致一種雙重的學科疏離關係:臨床工作者常會忽略精神分析與人文科學的關係;反之,人文科學研究者則認為可以不必涉獵臨床的經驗。雖然涉及人文科學領域的精神分析經常被稱為「應用精神分析」(applied psychoanalysis),但精神分析的獨特經驗讓這個經驗的知識理論必然成為一種自省式的批評理論。亦即,精神分析的「後設心理學」始終是一種依照臨床病理材料(症狀、夢、失誤行為等)而不斷反省與演變的科學預設,而非可直接應用的教條理論,無論是應用在臨床治療或人文科學。
2.若要探詢什麼是作為精神分析知識來源的臨床經驗材料、文學與藝術(作品與作者)如何同時是精神分析之欲力經濟理論的來源與研究的對象,由弗洛伊德(Freud)五大經典案例出發,將有助於回答上述的提問,因為不論五大案例的書寫本身或是後續的閱讀與評論,都足以彰顯精神分析與臨床、精神分析與文學的密切關係。例如狼人病史的書寫,曾被批評為佛洛伊德個人的主觀建構,狼人重繪夢境中樹間狼群時,其中細節的修改則被認為是刻意附和佛洛伊德的詮釋,這個被互為主體性所滲透的個案,於是既有其臨床層次的意義,又已是複雜度不下於文學創作的文本。其他如朵拉,小漢斯等,無一不可作如是觀,也因此迄今仍有各家各派不同的詮釋觀點,試圖為佛洛伊德已經說過的故事,提供更多重述的版本。本課程從正確的「應用精神分析」構想出發,透過探討弗洛伊德所創立的無意識科學與臨床心理治療以及人文學科的內在理論聯繫問題,並帶入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療觀點與案例分析,以及心理治療的歷程,如此從文本到臨床的反覆閱讀探詢,當能帶領學生從人文與臨床的脈絡,反思踐行心理治療與精神分析的意義與策略。
|
課程目標 |
1.對拉岡(Lacan)而言,精神分析誕生於「歇斯底里研究」,而談話係精神分析的基礎。但談話的目標為何?是治癒嗎?如不能治癒,那到底談話有何用?本課程將以精神分析文本以及經典案例閱讀,回到案例分析對於心理治療啟發與實作的根源之處,以讓學習者理解心理治療的歷程與實踐。
2.精神分析雖是一個古老的領域,卻是舊而彌新的新興論述。尤其,其影響層面的後遺效應,更是一個嶄新且相當值得探索的新領域。本課程由三位教師共同授課,透過不同領域的交流、合作、以及課程知識的傳承,期待產生新的理論觀點與臨床實踐的可能性。事實上,治療(therapy)的希臘字根therapeia,即意謂著服務(service )、關注(attendance)和療癒(healing),更指向照顧行動的投注性和自由度;故本課程除預期提升學生的相關學術能力之外,亦可望在倫理實踐的層次上帶來反思。
|
課程要求 |
課程由外文系與心理系三位老師共同負責講授,第一周由三位老師共同授課,之後則分別針對專長領域講授相關主題,學生必須全程出席,無故缺席三次,學期成績不及格計。
期中考週前後和期末考週前後,會舉辦2-3次的討論會,學生必須針對研究主題作口頭報告,並參與討論,最後繳交一篇書面報告。
基於課程屬性、研討品質和修課學生權益,本課程在加退選前,歡迎旁聽。加退選截止後,原則上不開放旁聽。但若有特殊必要狀況,將視教室容量與選課人數,加收若干旁聽生。有意旁聽者,需繳交旁聽理由、學習動機與學、經簡歷之陳述,經三位教師核可後,始得旁聽。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另約時間 |
參考書目 |
1. ‘Some points for a comparative study of organic and hysterical motor paralyses’ (1893c), S.E., I, 157-172.
2. ‘The neuro-psychoses of defense’ (1894a), S.E., III, 43- 61.
3. ‘On the grounds for detaching a particular syndrome from neurasthenia under the description “anxiety neurosis”’(1895b), S.E., III, 87- 115.
4. ‘Obsessions and phobias: Their psychical mechanism and their aetiology’(1895c), S.E., III, 71-82.
5. Studies on Hysteria (1895d), S.E., II.
6. ‘Heredity and the aetiology of the neuroses’(1896a), S.E., III, 143-156.
7. ‘Further remarks on the neuro-psychoses of defence’(1896b), S.E., III, 159-185.
8. ‘The aetiology of hysteria’(1896c), S.E., III, 189-221.
9. ‘Sexuality in the aetiology of the neuroses’(1898a), S.E., III, 261-285.
10. ‘Project for a scientific psychology’(1950a), S.E., I, 281-397.
11.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1900a), S.E., IV-V, 3-621.
12. .Cornisi, R. J., & Wedding, D. (eds.)(2011). Current psychotherapies(9th edition). Canada: Brooks/Cole, Cengage Learning.
|
指定閱讀 |
‘Fragment of an analysis of a case of hysteria’ (1905e), S.E., VII, 3-122
‘Analysis of a phobia in a five-year-old boy’ (1909b), S.E., X, 3-147.
‘Notes upon a case of obsessional neurosis’ (1909d), S.E., X, 153-249.
‘Psycho-analytic notes on an autobiographical account of a case of paranoia (dementia paranoides)’ (1911c), S.E., XII, 3-79.
‘From the history of an infantile neurosis’ (1918b), S.E., XVII, 3-122.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平時成績 |
20% |
|
2. |
平時討論與報告 |
40% |
|
3. |
學期總書面報告 |
40%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23 |
課程介紹;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文學、藝術和臨床心理學總論之一 |
第2週 |
3/02 |
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文學、藝術和臨床心理學總論之二 |
第3週 |
3/09 |
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文學、藝術和臨床心理學總論之三 |
第4週 |
3/16 |
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文學、藝術和臨床心理學總論之四 |
第5週 |
3/23 |
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文學、藝術和臨床心理學總論之五 |
第6週 |
3/30 |
Dora 朵拉病例之一 |
第7週 |
4/06 |
Dora 朵拉病例之二 |
第8週 |
4/13 |
Wolfman 狼人病例之一 |
第9週 |
4/20 |
Wolfman 狼人病例之二 |
第10週 |
4/27 |
Ratman 鼠人病例之一 |
第11週 |
5/04 |
Ratman 鼠人病例之二 |
第12週 |
5/11 |
討論會1 |
第13週 |
5/18 |
Schreber 史海博病例之一 |
第14週 |
5/25 |
Schreber 史海博病例之二 |
第15週 |
6/01 |
Little Hans 小漢斯病例之一 |
第16週 |
6/08 |
Little Hans 小漢斯病例之二 |
第17週 |
6/15 |
討論會2 |
第18週 |
6/22 |
Final Exa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