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文化心理學專題 Seminar in Cultural Psychology |
開課學期 |
104-2 |
授課對象 |
理學院 心理學研究所 |
授課教師 |
朱瑞玲 |
課號 |
Psy5061 |
課程識別碼 |
227 U1510 |
班次 |
|
學分 |
3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四2,3,4(9:10~12:10) |
上課地點 |
南館S217 |
備註 |
與林純姬、張仁和合開 總人數上限:2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42Psy5061_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了解文化心理學的發展與研究典範 |
課程目標 |
瞭解文化心理學發展演進、討論當代重要研究議題為課程設計目標。個體的心智與行為如何受文化影響,人類心理的文化歷史屬性如何理解,其涉及的研究方法與切入角度非常多元。據此,本課程將介紹不同文化心理學的研究典範,從跨文化比較到詮釋現象學取向等,透過瞭解各種不同的研究取向,進而提出反思,形成與社會文化脈絡契合性高的研究主題。 |
課程要求 |
每週都會先由授課老師講授閱讀文獻及延伸資料,之後再對文獻內容進行討論。書面報告與出席80%,期末報告20%。在書面報告部分,每週需對閱讀文獻(至少針對一篇)撰寫1至2頁(至多2頁)的閱讀反思及提問(至少一個提問),並於該週三中午12點之前上傳至本課程CEIBA。由於檔案為公開內容,建議同學也於課前閱讀彼此想法。關於期末報告,可以是針對文化心理學議題提出研究計畫,或是針對文化心理學課程內容提出整體性的反思。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指定閱讀 |
於CEIBA更新 |
參考書目 |
1. Kitayama, S. & Cohen, D. (eds.) (2007/2010). Handbook of cultural psychology.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2. Stigler, James, Shweder, Richard A., Herdt, Gilbert (eds.) (1990). Cultural Psychology: Essays on comparative human development. Cambridge &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
4. Culture & Psychology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25 |
課程介紹與說明(朱瑞玲老師、張仁和老師、林純姬老師)
|
第2週 |
3/03 |
歷史背景與發展(1):人類學與心理學的交逢(朱瑞玲老師、張仁和老師)
|
第3週 |
3/10 |
歷史背景與發展(2):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70-2015)50年在文化心理的轉變(朱瑞玲老師、張仁和老師) |
第4週 |
3/17 |
歷史背景與發展(3):文化、跨文化與本土心理學(朱瑞玲老師、張仁和老師) |
第5週 |
3/24 |
從宏觀到微觀:文化心理與神經科學(陳品豪博士) |
第6週 |
3/31 |
文化與自我(1):相依我與獨立我20年進展(朱瑞玲老師、張仁和老師、林純姬老師) |
第7週 |
4/07 |
文化與自我(2):自我彰顯(Self-enhancement)20年辯論(朱瑞玲老師、張仁和老師、林純姬老師) |
第8週 |
4/14 |
期中考週 |
第9週 |
4/21 |
文化與情緒(1):從人類學到心理學觀點(朱瑞玲老師、張仁和老師) |
第10週 |
4/28 |
文化與情緒(2):情緒調節的文化差異(朱瑞玲老師、張仁和老師) |
第11週 |
5/05 |
文化與認知(1):知覺與注意力(朱瑞玲老師、張仁和老師、林純姬老師) |
第12週 |
5/12 |
文化與認知(2):語言、美學、判斷與決策(朱瑞玲老師、張仁和老師、林純姬老師) |
第13週 |
5/19 |
文化與教養(朱瑞玲老師) |
第14週 |
5/26 |
文化心理與社會生態(張仁和老師) |
第15週 |
6/02 |
詮釋現象取向文化心理學:人文臨床觀點(林耀盛老師) |
第16週 |
6/09 |
端午節 |
第17週 |
6/16 |
歷史文化心理學(余安邦老師) |
第18週 |
6/23 |
期末考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