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食物,農業與社會
Food,Agriculture and Society 
開課學期
108-2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社會學系  
授課教師
洪伯邑 
課號
Geog5102 
課程識別碼
228 U153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7,8,9(14:20~17:20) 
上課地點
地理二教室 
備註
本課程中文授課,使用英文教科書。列為社會系選修。與簡妤儒共授
總人數上限:2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82Geog5102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在全球化的現代社會中,無不面臨環境變遷的議題,譬如過去人類社會長久發展下的糧食(物種)、生產技術(知識)與農業生態系統(環境)等面向,同樣地在這樣的處境下產生劇變。本期課程除了帶領學生透過前述涉及物種、知識和環境等研究主題作為透鏡,鑒察自然與社會多面向的交融現象外,也聚焦討論農業技術的跨域傳遞,以及超越(beyond)自然與社會二元概念的轉向。

從「食物、農業與社會」的角度,本課程側重的焦點放在「農食系統」(agri-food system)的討論,試圖從生產到食品的過程(或者將食品重新置放回生產中)來理解有關永續性、社會正義等等的議題。更具體的說,本課程著重對農食系統的社會脈絡研究,並強調農業生產系統與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之間的關係,探尋其如何體現在生態、社會等面向。同時,我們也需反思農食系統所反映出的社會性,因此課程主軸也突顯農食系統本身和生產者的生計、在地社群的重塑與環境之間的動態關係。另外,本課程也會在不同學科之間找尋相關對話,主要包括人類學、地理學與社會學對農作食物系統的前沿研究。

結合NTU PLUS、D-School(台大創新設計學院)以及國立科學教育館108年度教育數位人文計畫「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多樣性:發酵、科學、微生物」等資源,引導學生進入宜蘭縣南澳鄉泰雅族部落作為民族誌調查的應用演練之場域,過程中除了貼近部落生活實境中,了解發酵(微生物)知識是如何被使用,也藉由農食系統的角度,從問題導向出發,思考原住民族部落在何種日常生活情境下,發展出多樣化的生活方式?然而,面對現代化的影響,現今原住民族部落的農業生產呈現了什麼樣的景象,而與過去生計生產有怎樣的不同與改變呢?而原住民族部落所居住的環境,在當前環境保育論述的視角下,被視為國家環境保育治理重要的環節,對於原住民族部落農產業發展帶來什麼樣的影響,甚至可能的為原住民族部落社會的發展帶來什麼樣的問題與限制呢?另一方面,在普遍原鄉面對發展議題,特別著重觀光化的趨勢,所謂標榜原住民文化的觀光發展途徑,如何體現在本課程關注的相關研究主題或議題上,而食品或者農業生產在此之中扮演(或者能夠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更重要是,藉由本課程的參與和實作,屆於課程尾聲,我們該如何思索、梳理,並適切的提出何種方式或途徑來凸顯上述環環相扣的議題,並透由期末策展的形式來引起關注與迴響。 

課程目標
1.對社會和農食系統的構成關係有新的關懷和了解。
2.從多元、跨領域的觀點理解食物與農業議題的複雜性。
3.發展對當前食物與農業議題的批判性觀點,挑戰原先自己對農業、食物與社會三者關係的定見。
4.訓練發現問題與形成問題意識的能力。
5.從發掘和了解場域的問題出發,提出具體可行的策展方案。
6.結合「科學性」的視角與參與、理解「在地社群」的脈動,藉此不同觀點的碰撞與啟發,增進自身跨領域學習、連結的潛力。 
課程要求
‧本課程限大三以上學生選修 。

1.課堂參與 (課堂表現+課程論壇20%)
(1)課堂表現
‧把書念完、按時上課、不遲到不早退。
‧在CEIBA上將各週上課文章下載、印出、帶到課堂上。
‧上課盡可能不使用電腦,但禁止使用智慧型手機等電子用品。
‧鼓勵同學發言。
※強調:某些週需以假日時間參與課程活動,請務必參加。
※貼心提醒:當前為國內防範武漢肺炎於各大專院校疫情發生之措施,如有發生重大疫情之情事或符合校內停課基準,本期課程也會因此有所異動與調整。

(2)課程論壇
‧上課分兩部分。第一階段老師講解,第二階段由同學以組為單位主持論壇討論。
‧每組由4~5位同學組成,把自己當成「名嘴」規格上台。
‧「名嘴」們針對當週主題,必須瀏覽並整理CEIBA討論看板內每位學生繳交的讀本心得與提問,藉以帶動課程討論。
‧被抽上台的組別,每位成員首先輪流抒發自己對當週議題的看法,每人3-5分鐘,每個人都要發言(記住!上了台你就個「名嘴」)。
‧每個人發言完後,開始與現場「觀眾」(其他坐在台下的同學)互動,互動過程中「觀眾」們可以針對各「名嘴」的意見提出問題或自己想法加以討論或辯論,「名嘴」之間也可以相互支援或打臉。
‧名嘴們於下課前5~10分鐘推派一位代表總結當週的討論。
‧記住!我們每週都抽籤決定那一組上台主持論壇,也就是有可能整學期都抽到同一組。

2.讀本心得與提問 (20%)
‧針對每週的主題提交閱讀心得與提問。
‧時間:於該週週二中午12點前,上傳至CEIBA的討論看板。
‧格式:A4、12號字、1.5倍行高、新細明體、1~2頁。
‧與讀本相關,有交就有分,不接受遲交及補交。
※抄襲是很嚴重的欺騙,你知道的。

3.田野心得 (10%)
‧同學參訪南澳部落後,撰寫600-1000字有關參訪過程中有關在地食農體系與文化的觀察心得
‧時間:於該週週二中午12點前,上傳至CEIBA的討論看板。
★貼心提醒:05/20為田野週,如果課堂學生有需要至田野地進行調查與拍攝,請與助教聯繫。

4.期中提案:策展方案說明(10%)
‧期末以南澳鄉泰雅族部落的發酵為主題,進行策展
‧各組同學需繳交一份規劃影片和文字呈現的主題,內容包括:
(1)影像欲呈現的故事、探討什麼樣的主題(可選以照片或影片來呈現)
(2)計畫拜訪或訪問哪些報導人(人/問什麼樣的問題)
(3)還需蒐集哪些資料(補充調查、以及如何蒐集相關資料)等內容。

5.期末呈現:D-Day(台大創新設計學院)策展 (25%)
‧可以照片搭配文字敘事或影像呈現。(呈現方式:如果以照片為主,至少需十張照片;如果以影片為主,影片長度為3~5分鐘)
‧選課確定後我們會在課堂上分組分配主題,但小組同學若在課程和田野過程中發展出其他感興趣的主題,也歡迎和老師討論。

6.策展活動現場解說(10%)
‧同學需於6/13的D-day(台大創意設計學院)展覽日,至卓越大樓協助導覽,說明自己小組的展覽(※本展覽日行程為早上佈置、下午策展)

※有任何問題都可來找老師與助教。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待補 
參考書目
一、中文文獻:
日宏煜、羅恩加,2018,〈從「酵素」到「醬」:當代泰雅族飲食流變的文化地景,《中國
飲食文化》, 第14卷, 第2期, 175-214頁。
李宜澤,2018,〈「組裝」醬料的當代風土論述:以臺中地區發酵釀造工坊的生產網絡為
例〉,《中國飲食文化》, 第14卷, 第2期, 71-126頁。
李丁讚,1997,〈公共論述、社會學習與基進民主:對『食物中毒』的一些觀察〉,《台灣
社會研究季刊》, 第25期, 1-32頁。
柯志明,1988,〈農民與資本主義:日據時代台灣的家庭小農與糖業資本〉,《中央研究院
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6: 51-84。
洪伯邑,2017,〈一葉知秋:連結常民知識與全球變遷〉,《氣候變遷下的國家發展藍
圖》,林俊全、周桂田主編,81-94。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全球變遷中心,國立台灣大學風險社
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夏曉鵑,2010,〈失神的酒:以酒為鑑初探原住民社會資本主義化過程〉,《台灣社會研究
季刊》, 第77期, 5-58頁。
郭忠豪,2019,〈滋血液,養神氣:日治到戰後臺灣的養鱉知識、養殖環境與食療文化〉,
《中國飲食文化》, 第15卷 第1期, 35-77頁。
蔡晏霖,2016,〈農藝復興:臺灣農業新浪潮〉,《文化研究》, 第22期, 23-74頁。
Michael Freeman 著,陳若盈譯(2014)。《攝影師之念:讓影像透過文字與設計來述說動人
故事》,台北市:尖端。
John Berger/Jean Mohr著,張世倫譯(2016),《另一種影像敘事》台北市:麥田。

二、英文文獻
Chunhao Kuo, 2019. Enjoying a Dangerous Pleasure: The Evolution of Pufferfish
Consumption in Modern Japan . Routledge Handbook of Food in Asia.
Cheng, Eric. (2016). Return migrants, mini‐tours and rural regeneration: A
study of local food movement in Taiwan. Asia Pacific Viewpoint. 57. 338-350.
Chan, Yuk Wah (2016) ‘Food Localism and Resistance: A Revival of Agriculture
and Cross-border Relations in Hong Kong.’ Asia-Pacific Viewpoint 57(3): 313-
325.
Carolan, Michael. (2012). The Sociology of Food and Agriculture. New York:
Routledge. “Cha12. Avoiding the “Traps” in Agrifood Stidies.” pp.271-291.
Eakin, H., Connors, J.P., Wharton, C., Bertmann, F., Xiong, A. and
Stoltzfus, J. (2017) Identifying Attributes of Food System Sustainability:
Emerging Themes and Consensus. Agriculture and Human Values 34: 757-773
Ericksen, P. J. (2008). Conceptualizing food systems for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research.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18, 234–245.
Hung, P.-Y. 2019. Taiwan: Toward the Revitalisation of Smallholder
Agriculture, in E. Thompson, J. Rigg, and M. Gillen (eds.) Asian Smallholders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pp. 237-268, Amsterdam: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
Hung, P.-Y. (first author) & Lien, Y.-H., 2019. Anxiety of Food Nationalism:
Dilemmas of Bordering in the Vietnam-Taiwan Tea Trade. The Geographical
Journal.
Hung, P.-Y. (first author) & Baird, I. 2017. From Soldiers to Farmers: The
Political Geography of Chinese Kuomintang Territorialization in Northern
Thailand. Political Geography 58: 1-13.
Kuan-Chi Wang, accepted, “The Art of Rent: The making of edamame monopoly
rents in East Asia”,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E: Nature and Space.
Paxson, Heather. 2012. The Life of Cheese: Crafting Food and Value in
Ameri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Cha6.
Zheng, Xiangchun. (2019). Narrating terroir : the place-making of wine in
China’s southwest. Food, Culture & Society. 22. 1-19.

三、網路文章:
蘇威銘、簡永達、林彥廷、吳逸驊、蔡耀徵、余志偉、曾原信、林佑恩,2019,〈凝視・
1095〉,報導者,Available from https://www.twreporter.org/a/behind-the-
photoshoot
吳逸驊,2016,〈張照堂專訪──攝影書不僅是一本書〉,報導者,Available from
https://www.twreporter.org/a/photo-interview-chang-chao-tang
雷叔雲,2016,一張圖勝過千言萬語?〉,報導者,Available from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image-meaning
江昺崙,2016,〈鬼王對決白米炸彈客:台灣農業辯論〉,端傳媒,Available from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419-opinion-bingjiang-farming/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課堂參與 (課堂表現+參與討論) 
20% 
 
2. 
讀本心得提問 
20% 
 
3. 
田野心得 
10% 
 
4. 
期中提案:策展方案說明 
10% 
 
5. 
期末呈現:D-Day(台大創新設計學院)策展 
30% 
 
6. 
策展活動現場解說 
1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03/04  課程介紹+發酵與微生物 
第2週
03/11  影像敘事工作坊─講者:黃世澤(課程調整至03/25上課) 
第3週
03/18  地方與農村再生 + 論壇 
第4週
03/25  本周周末到宜蘭縣南澳鄉金岳部落、碧候部落參訪(參訪日期:03/28-29) 
第5週
04/01  影片賞析─〈葡萄酒世界Mondovino〉 
第6週
04/08  演講(一) 李宜澤:發酵品的標準化與多樣性 
第7週
04/15  資本主義與商品經濟農業 + 論壇 
第8週
04/22  講者(二) 謝昇佑:家庭式加工的問題與治理 (+授課:小農體制) 
第9週
04/29  原科教館未來廚房發酵講座與實作:Cinmmyan(Srugan)工作坊

改為影片賞析─〈葡萄酒世界Mondovino〉 
第10週
05/06  講者(三) 郭忠豪:「政治、權力與文明:近代東亞的水產消費與實踐(鰣魚、魚生、鱉與河豚)」 
第11週
05/13  期中報告:D-day策展提案說明(+授課:食物的本土與國族) 
第12週
05/20  田野週 
第13週
05/27  臺灣農技的跨境轉移 + 論壇 
第14週
06/03  氣候變遷與食物治理 + 論壇 
第15週
06/10  期末報告:D-day策展前之課堂呈現 
第16週
06/17  打破二元對立的未來 + 論壇 
第17週
06/24  課程與展覽檢討 
第18週
07/01  自主課程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