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集水區地形學 Drainage Basin Geomorphology |
開課學期 |
100-1 |
授課對象 |
理學院 地理環境資源學研究所 |
授課教師 |
李建堂 |
課號 |
Geog5040 |
課程識別碼 |
228 U2050 |
班次 |
|
學分 |
3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一6,7,8(13:20~16:20) |
上課地點 |
地理602 |
備註 |
本課程中文授課,使用英文教科書。 總人數上限:15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01228U2050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集水區可視為一完整的地形單元,本課程除了介紹基本之集水區計量地形學來分析集水區之地形特性外,並將集水區區分成坡地和河道兩個副系統,利用系統分析方法,經由流水和沖積物串聯此兩個副系統,並探討集水區內作用與地形之間的關係,以期對集水區之經營管理有一較完整的觀念。 |
課程目標 |
先修課程: 地形學、環境水文學
|
課程要求 |
1.閱讀心得(50%):每週繳交指定閱讀文獻的心得報告(3~5頁)。
2.作業一(30%):每位同學指定一集水區,利用地形圖完成集水區形貌參數之量測,
並與DEM利用GIS分析結果進行分析比較。
3.作業二(20%):每位同學指定一水文站,分析歷年流量與懸浮質含量的變化趨勢,撰寫報告。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1. Gregory, K. J. and Walling, D. E. (1973) Drainage Basin Form and Process: A Geomorphological Approach. London: Edward Arnold. (458p.)
2. Ritter, D. F., Kochel, R. C. and Miller, J. R. (2002) Process Geomorphology, 4th ed., Boston: Wm. C. Brown. (538p.),Chapter 1and Chapter 5。
3. Schumm, S. A. (ed.)(1977) Drainage Basin Morphology, Benchmark Papers in Geology Vol..41, Penndylvania: Dowden Hutchinson & Ross, Inc.
4. Chorley, R. J., Schumm, S. A. and Sugden, D. E. (1984) Geomorphology, London: Methuen. (605 p.) Chapter 13: Drainage basins, pp.316-340.
5. Dunne, T. and Leopold, L. B. (1978) Water in Environmental Planning.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 Co. (818p.)
|
指定閱讀 |
每週指定下週閱讀文獻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09/19 |
課程介紹 |
第2週 |
9/26 |
集水區研究的發展 |
第3週 |
10/03 |
作用地形學的基本觀念、地形學中的系統分析 |
第4週 |
10/10 |
放假 |
第5週 |
10/17 |
集水區的幾何形態特性 |
第6週 |
10/24 |
集水區內的水流路徑 |
第7週 |
10/31 |
集水區特性與水文關係 |
第8週 |
11/7 |
沖蝕與沖積物來源 |
第9週 |
11/14 |
期中報告、討論並繳交作業一、指定作業二 |
第10週 |
11/21 |
沖積物搬運作用(一):懸浮質 |
第11週 |
11/28 |
沖積物搬運作用(二):推移質 |
第12週 |
12/5 |
沖積物搬運作用(三):溶解質 |
第13週 |
12/12 |
沖積物預算法和集水區剝蝕速率 |
第14週 |
12/19 |
河道幾何特性和類型 |
第15週 |
12/26 |
人類對集水區的影響、集水區的經營管理 |
第16週 |
2012/1/2 |
期末報告、討論並繳交作業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