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大氣邊界層模式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MODELING |
開課學期 |
97-2 |
授課對象 |
理學院 大氣科學研究所 |
授課教師 |
吳清吉 |
課號 |
AtmSci7024 |
課程識別碼 |
229 M4070 |
班次 |
|
學分 |
2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一7,8(14:20~16:20) |
上課地點 |
大氣A104 |
備註 |
總人數上限:38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972boud_modeling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為「邊界層氣象」的延伸課程,主要講授大氣邊界層模式的參數化方法。課程開始先回顧大氣邊界層結構的特性和相似理論,其次再談大氣邊界層波譜分析,總平均模式和大渦流模擬模式。最後討論海-氣邊界的參數化,以及非均勻邊界層的特性。
課程包含三個程式的實作:程式一-理想邊界層發展、程式二-紊流通量估計、程式三-整層模式,以及一些相關文獻的報告、討論。
|
課程目標 |
課程主要講授大氣邊界層的處理模式。在課程開始時,會先回顧大氣邊界層結構的特性和相似理論,使未修過「邊界層氣象」的學生,能夠了解大氣邊界層的主要特性,對修過「邊界層氣象」的學生,也有複習的作用。其次再談大氣邊界層波譜分析、總體平均模式、大渦流模擬模式、海洋大氣邊界層和非均勻邊界層。 |
課程要求 |
本課程以大氣科學系研究生或修過「邊界層氣象」的大四學生為授課對象,每週上課兩小時,為二學分選修課程。本課程包含三個程式。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指定閱讀 |
|
參考書目 |
Stull, 1988:An introduction to boundary layer meteorology. Kluwer Pub.
(chapter 6, chapter 9, chapter 11, chapter 12)
Arya, 2001: Introduction to micrometeorology. 2nd ed. Academic Press.
(chapter 13, 14)
Sorbjan, 1989: Structure of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Prentic-Hall, Inc.
(chapter 4-6)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作業和平時成績 |
15% |
|
2. |
報告 |
15% |
|
3. |
程式 |
30% |
|
4. |
期中考 |
20% |
|
5. |
期末考 |
20%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02/16 |
大氣邊界層特性回顧 |
第2週 |
02/23 |
相似理論 |
第3週 |
03/02 |
程式一-理想邊界層發展 |
第4週 |
03/09 |
大氣邊界層波譜 |
第5週 |
03/16 |
大氣邊界層波譜 |
第6週 |
03/23 |
程式二-紊流通量估計 |
第7週 |
03/30 |
系集平均模式 |
第8週 |
04/06 |
系集平均模式 |
第9週 |
04/13 |
期中考 |
第10週 |
04/20 |
系集平均模式 |
第11週 |
04/27 |
大渦流模擬 |
第12週 |
05/04 |
海-氣邊界參數化 |
第13週 |
05/11 |
海-氣邊界參數化 |
第14週 |
05/18 |
海-氣邊界參數化 |
第15週 |
05/25 |
程式三-整層模式 |
第16週 |
06/01 |
報告 |
第17週 |
06/08 |
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