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邊界層氣象學 BOUNDARY LAYER METEOROLOGY |
開課學期 |
97-2 |
授課對象 |
理學院 大氣科學研究所 |
授課教師 |
吳清吉 |
課號 |
AtmSci5026 |
課程識別碼 |
229 U5010 |
班次 |
|
學分 |
3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二3,4(10:20~12:10)星期五2(9:10~10:00) |
上課地點 |
大氣A108大氣A108 |
備註 |
限學士班四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38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972boundary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我們生活所在的大氣邊界層(ABL)為大氣層重要的一部分。大氣邊界層直接受大地球表面的影響,紊流為其主要特性之一,同時在陸上近地面大氣呈現日夜變化。大氣邊界層在陸地/海洋和大氣之間的熱能、水氣、動能、微量氣體和氣懸膠的交換扮演重要的角色。邊界過程對於雲的形成很重要,在邊界中有兩種形態的雲被研究,一為晴天積雲,另一為層積雲。本課程為邊界層氣象的概述。 |
課程目標 |
本課程主要目的為提供學生大氣邊界層的基本概念,內容包括大氣邊界層的主要性質、紊流控制方程、紊流通量和變異數、紊流閉合、相似理論、對流邊界層和穩定邊界層。本課程將提供紊流通量參數化的基本觀念和架構、近地面能量平衡,以及大氣邊界層的紊流傳送。課程也將連結邊界層和其他的大氣過程。 |
課程要求 |
本課程要求學生正常的出席和期末報告,報告內容由學生的興趣,從新進相關學術期刊自行選取。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每週五 10:10~11:50 |
參考書目 |
Arya, S.P.S., 2001: Introduction to micrometeorology, 2nd
ed., Academic Press., 415 pp
Some other relevant current texts
Nieuwstadt and Dop, 1982: Atmospheric turbulence and air
pollution modelling. Reidel Pub., 358 pp.
Stull, R.B., 1988: An introduction to boundary layer
meteorology. Kluwer Pub., 666 pp.
Sorbjan, Z., 1989: Structure of the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 Prentice-Hall, 317 pp.
Wallace, J. M. and P. V. Hobbs, 2006: Atmospheric science:
An introductory survey, Chap. 9, 2nd ed., Academic Press,
483 pp.
|
指定閱讀 |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第一次期中考 |
25% |
|
2. |
第二次期中考 |
25% |
|
3. |
期末考 |
25% |
|
4. |
作業、平時 |
10% |
|
5. |
期末報告 |
15%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17,2/20 |
引言 & 地表能量收支和土壤溫度 |
第2週 |
2/24,2/27 |
地表能量收支和土壤溫度 |
第3週 |
3/03,3/06 |
地表能量收支和土壤溫度 & 邊界層溫度、濕度和風速剖面 |
第4週 |
3/10,3/13 |
邊界層溫度、濕度和風速剖面 |
第5週 |
3/17,3/20 |
邊界層溫度、濕度和風速剖面 |
第6週 |
3/24,3/27 |
BLM第一次考試 |
第7週 |
3/31 |
流體力學回顧 |
第8週 |
4/07,4/10 |
流體力學回顧&基本紊流性質 |
第9週 |
4/14,4/17 |
基本紊流性質 |
第10週 |
4/21,4/24 |
紊流模式和理論 |
第11週 |
4/28,5/01 |
紊流模式和理論 |
第12週 |
5/05,5/08 |
BLM第二次考試 |
第13週 |
5/12,5/15 |
中性邊界層 |
第14週 |
5/19,5/22,5/23 |
中性邊界層 (5/23補) |
第15週 |
5/26 |
層化地面層 |
第16週 |
6/02,6/05 |
層化地面層 |
第17週 |
6/09,6/12 |
分組報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