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生物地球化學導論 Introduction to Biogeochemistry |
開課學期 |
106-1 |
授課對象 |
學程 地球系統科學學程 |
授課教師 |
王珮玲 |
課號 |
Ocean5045 |
課程識別碼 |
241 U1850 |
班次 |
|
學分 |
2.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四8,9(15:30~17:20) |
上課地點 |
海研231 |
備註 |
本課程中文授課,使用英文教科書。 總人數上限:25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61Ocean5045_BGC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地球是一個近乎封閉的化學系統,由太陽所散發的能量,供養著一個獨特的生命體系,而地球表面進行的化學作用,則同時牽涉了生物與地質兩大系統。本課程內容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紹地球表面的化學系統中所發生的各種生地化作用與反應,並針對不同的次系統逐一說明之,其二則是討論幾個與生物作用關係密切的元素的全球循環。 |
課程目標 |
授課內容包括:簡介大氣圈、岩石圈、生物圈的起源與演化、陸域生態系統的碳循環、陸域生地化循環、溼地生態系統、內陸水體之生地化、海洋生地化、各種元素之全球生地化循環。 |
課程要求 |
先修課程:普通化學或地球化學導論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Biogeochemistry: An Analysis of Global Change, 2013, 3rd edition, William H. Schlesinger, Academic Press.
|
指定閱讀 |
待補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14 |
課程說明;生地化研究簡介 |
第2週 |
9/21 |
起源:地球與生命的起源 |
第3週 |
9/28 |
演化:地球與生地化循環之演化 |
第4週 |
10/05 |
大氣圈與生地化作用的關係 |
第5週 |
10/12 |
岩石圈與生地化作用的關係 |
第6週 |
10/19 |
Film viewing: The Living Earth<心得> |
第7週 |
10/26 |
陸域生態系統之碳循環 |
第8週 |
11/02 |
陸域之生地化作用 |
第9週 |
11/09 |
(期中考週)<繳交作業、影片心得> <選讀文獻pdf上傳> |
第10週 |
11/16 |
濕地之生地化作用 |
第11週 |
11/23 |
內陸水體之生地化作用 |
第12週 |
11/30 |
海洋之生地化循環 I |
第13週 |
12/07 |
海洋之生地化循環 II |
第14週 |
12/14 |
<暫停>AGU(12/10-15) |
第15週 |
12/21 |
元素之生地化循環 (C, N, P, S) |
第16週 |
12/28 |
期末口頭報告 (文獻選讀, Elements)
陳沛壕、陳宇璜、陳冠洲、張玲瑄、吳易峰、紀吉元、黃偉倫 |
第17週 |
1/04 |
期末口頭報告 (文獻選讀, Elements)
藍巧穎、蔡獻禛、王奕傑、陳暐、謝佳芸、王家騏 |
第18週 |
1/11 |
期末考週<繳交自選文獻書面報告><繳交作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