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臺灣區域海洋學 Taiwan Regional Oceanography |
開課學期 |
107-2 |
授課對象 |
理學院 海洋研究所 |
授課教師 |
戴昌鳳 |
課號 |
Ocean5115 |
課程識別碼 |
241 U6120 |
班次 |
|
學分 |
2.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二8,9(15:30~17:20) |
上課地點 |
海研大講堂 |
備註 |
與王 冑、白書禎、蘇志杰、張翠玉、蕭仁傑、謝志豪、黃千芬、陳韋仁、詹 森、朱美妃、魏志潾合授 總人數上限:20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72Ocean5115_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以「台灣區域海洋學 (2nd edition)」為基本教材,以台灣周圍海域歷年研究成果為基礎,範圍涵蓋東海、南海、台灣海峽及黑潮流域,分別邀請各領域專家介紹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海洋物理環境、海水運動概況、海洋化學、海洋生態及海洋生物多樣性等,並且基於對台灣區域海洋的了解,放眼全球海洋及海洋的未來。 |
課程目標 |
了解台灣海洋科學研究的過程與成果,以及台灣周遭海域的海洋環境、現象和動力機制,包括海洋物理、海洋化學、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海洋生態與生物多樣性等,使學生了解台灣的海洋環境和海洋科學內涵,以及人類與海洋的互動關係,培養海洋國家公民知海、親海和愛海的情操。 |
課程要求 |
閱讀指定參考書及相關文獻, 參與討論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詹森 主編 (2018) 臺灣區域海洋學 (2nd edition) |
指定閱讀 |
詹森 主編 (2018) 臺灣區域海洋學 (2nd edition)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期中考 |
50% |
|
2. |
期末考 |
50%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19 |
課程簡介及臺灣海洋科學研究歷程 (第一章 戴昌鳳) |
第2週 |
2/26 |
海洋資料庫 (邱銘達) |
第3週 |
3/05 |
海洋物理環境 I (第四章-1, 詹森) |
第4週 |
3/12 |
海洋物理環境 II (第四章-2, 黃千芬) |
第5週 |
3/19 |
海水運動概況I (第五章, 王冑) |
第6週 |
3/26 |
海水運動概況II (第五章, 王冑) |
第7週 |
4/02 |
溫書假 |
第8週 |
4/09 |
海洋地質 I (第二章, 蘇志杰) |
第9週 |
4/16 |
海洋地球物理 (第三章, 張翠玉) |
第10週 |
4/23 |
海洋地質 II (第二章. 朱美妃) |
第11週 |
4/30 |
期中考 |
第12週 |
5/07 |
海洋化學 I (第六章, 白書禎) |
第13週 |
5/14 |
海洋化學 II (第六章, 白書禎) |
第14週 |
5/21 |
海岸及淺海海洋生態系 (第七章, 戴昌鳳) |
第15週 |
5/28 |
浮游生物 (第八章, 謝志豪) |
第16週 |
6/04 |
底棲生態系統 (第九章, 蕭仁傑 & 魏志潾) |
第17週 |
6/11 |
海洋生物多樣性, 演化和保育 (第十章, 陳韋仁) |
第18週 |
6/18 |
期末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