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臺灣區域海洋學 Taiwan Regional Oceanography |
開課學期 |
109-2 |
授課對象 |
學程 海洋科學學程 |
授課教師 |
詹森 |
課號 |
Ocean5115 |
課程識別碼 |
241 U6120 |
班次 |
|
學分 |
2.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二8,9(15:30~17:20) |
上課地點 |
海研大講堂 |
備註 |
與戴昌鳳、王 冑、白書禎、蘇志杰、張翠玉、蕭仁傑、謝志豪、楊穎堅、魏志潾、曾于恒、柯彥廷、許鶴瀚合授 總人數上限:15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92Ocean5115_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以「臺灣區域海洋學 (2nd edition)」為基本教材,以臺灣周圍海域歷年研究成果為基礎,範圍涵蓋東海、南海、臺灣海峽及黑潮流域,分別邀請各領域專家介紹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海洋物理環境、海水運動概況、海洋化學、海洋生態及海洋生物多樣性等,並且基於對臺灣區域海洋的了解,放眼全球海洋及海洋的未來。
本書鋪陳的海洋知識是進入西北太平洋海洋研究的跳板,也是未來評判氣候變遷全球暖化程度的比較基準;除了順帶記錄我國海洋研究、研究船運作與海上探測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與傲人成績,也提出新興系統海洋研究之前瞻構想,引領全球海洋研究方向。 |
課程目標 |
了解臺灣海洋科學研究的過程與成果,以及臺灣周遭海域的海洋環境、現象和動力機制,包括海洋物理、海洋化學、海洋地質與地球物理、海洋生態與生物多樣性等,使學生了解臺灣的海洋環境和海洋科學內涵,以及人類與海洋的互動關係,培養海洋國家公民知海、親海和愛海的情操。 |
課程要求 |
閱讀指定參考書及相關文獻, 參與討論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詹森 主編 (2018) 臺灣區域海洋學 (2nd edition) |
指定閱讀 |
待補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期中考 |
50% |
考題以期中考以前的上課內容為主 |
2. |
期末考 |
50% |
考題以期中考後和期末考以前的上課內容為主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23 |
主授:詹森
課程簡介、臺灣海洋科學研究歷程 |
第2週 |
3/02 |
主授:資料庫技術員(邱銘達、陳之馨等人)
35年的海洋學門資料庫 |
第3週 |
3/09 |
主授:蘇志杰
臺灣周邊海域地質特徵 |
第4週 |
3/16 |
主授:許鶴瀚
臺灣周邊海底地形、構造
|
第5週 |
3/23 |
主授:張翠玉、柯彥廷
區域海洋地球物理 |
第6週 |
3/30 |
主授:王胄
海洋水文、環流、潮汐 |
第7週 |
4/06 |
溫書假 |
第8週 |
4/13 |
主授:楊穎堅
海洋內波、颱風下的海氣交互作用 |
第9週 |
4/20 |
期中考
|
第10週 |
4/27 |
主授:曾于恒
氣候尺度海洋學、聖嬰現象 |
第11週 |
5/04 |
主授:白書禎 (不錄影)
海洋營養鹽化學 |
第12週 |
5/11 |
主授:白書禎 (不錄影)
海洋深層水化學及來源 |
第13週 |
5/18 |
主授:戴昌鳳
海岸及淺海海洋生態系 |
第14週 |
5/25 |
主授:謝志豪、翁其羽
浮游動物群聚 |
第15週 |
6/01 |
主授:蕭仁傑、魏志潾
海洋底棲生態系統 |
第16週 |
6/08 |
主授:魏志潾
海洋生物多樣性、威脅和保育 |
第17週 |
6/15 |
主授:詹森
展望未來: 新一代海洋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