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政治學二 Political Science (Ⅱ) |
開課學期 |
109-2 |
授課對象 |
政治理論組 |
授課教師 |
張貴閔 |
課號 |
PS1006 |
課程識別碼 |
302 10120 |
班次 |
02 |
學分 |
3.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必帶 |
上課時間 |
星期五6,7,8(13:20~16:20) |
上課地點 |
社科303 |
備註 |
限學號末二位除3餘2 且 限本系所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總人數上限:100人 |
|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這門課程建立在政治學一的基礎上,延伸政治學一所學的基本概念和理論,更深入並具體地探討政治學的核心議題,包括政治經濟學、抗爭政治、認同政治、性別與政治、民主與世俗主義等。 |
課程目標 |
除了準備學生修習政治學相關領域進階課程之外,更是希望透過閱讀政治學者如何研究、書寫政治現象,鼓勵學生繼續探索、了解、參與政治。 |
課程要求 |
1. 兩篇探索論文(60%)
每三到五位同學組成一個研究及課堂討論小組,合作完成兩篇各5000字以內的小論文(包含註釋、參考資料,撰寫體例參考《政治科學論叢》,http://politics.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0/01/format.pdf)。
由於課堂上無法涵蓋所有議題,探索論文旨在鼓勵學生對其感興趣的議題,進一步研究其相關文獻、網路資料。探索論文內容除了包括所蒐集到的資料之外,學生還應討論所選議題的重要性、根據其蒐集到的資料所做出的暫時性結論、以及你們認為資料的偏見或不足之處。論文繳交期限分別為4/30和6/18。
2. 分組提問(10%)
每組同學應至少選擇七週課程主題,評論該週指定閱讀並提出延伸問題(字數不超過250字),評論最遲在週四17:00以前上傳至NTU COOL課程網頁的該週討論區,每週提問可得1至2分,滿分10分。
3. 課堂討論(20%)
每週第三個小時為討論課,主題選自該週分組提問內容,形式則將視議題本質採取辯論、討論、或報告等方式進行。
4. 分組成員互評(10%)
同學於期末時,依個別對課堂討論和分組提問貢獻程度,對同組成員進行組內互評,最高10分,最低0分,分數可以至小數點第一位。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趙文詞著,黃雄銘譯,《民主妙法:臺灣的宗教復興與政治發展》。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
吳介民、黃建群、鄭祖邦編,《吊燈裡的巨蟒:中國因素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左岸文化,2017年。
吳乃德,《臺灣最好的時刻,1977-1987:民族記憶美麗島》。春山出版,2020年。
陳翠蓮,《百年追求:台灣民主運動的故事》,〈卷一:自治夢想〉,衛城出版,2013年。
Tarrow, Sidney G. Power in Movement: Social Movements and Contentious 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2. |
指定閱讀 |
Roskin, Michael, Robert L. Cord, James A. Medeiros, and Walter S. Jones. 2017. Political Science: An Introduction. Pearson Education, Inc.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26 |
課程介紹及分組 |
第2週 |
3/5 |
性別與政治I:政治代表性 |
第3週 |
3/12 |
性別與政治II:平權運動 |
第4週 |
3/19 |
抗爭政治I:暴力與革命 |
第5週 |
3/26 |
抗爭政治II:個人反抗與集體行動 |
第6週 |
4/2 |
兒童節補假 |
第7週 |
4/9 |
研究與寫作 |
第8週 |
4/16 |
政治經濟學I:福利國家與分配政策 |
第9週 |
4/23 |
小組協作 |
第10週 |
4/30 |
政治經濟學II:政治制度與經濟發展 |
第11週 |
5/7 |
宗教與政治I:民主與世俗主義 |
第12週 |
5/14 |
宗教與政治II:台灣的宗教奇蹟 |
第13週 |
5/21 |
認同政治I:殖民統治與國族認同 |
第14週 |
5/28 |
認同政治II:民主進程與轉型正義 |
第15週 |
6/4 |
中國因素與民主推進 |
第16週 |
6/11 |
小組協作 |
第17週 |
6/18 |
期末報告繳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