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國際關係一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Ⅰ) |
開課學期 |
106-1 |
授課對象 |
政治理論組 |
授課教師 |
廖小娟 |
課號 |
PS1011 |
課程識別碼 |
302 10310 |
班次 |
04 |
學分 |
2.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四6,7(13:20~15:10) |
上課地點 |
社科302 |
備註 |
建議大二以上同學選修本班次。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50人 外系人數限制:15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61IR_1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以往國際關係僅限於貴族之間的往來或是外交事務的交際。然而,全球化的時代中即便各國主權最高,沒有更高的仲裁者,但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單獨生存於這世界上,任何議題都需要國際協調與合作才能有所改善,國際關係成為每個國家都無法避開的場域。國際關係的行為者也不僅限於國家,社會團體、企業、甚至是個人都有可能成為國際舞台上舉足輕重的角色。了解國際關係與具備判斷與分析現勢的能力不僅能夠幫助國家在國際競爭中找到立足點與發展性,也能避免排擠效應,使得國家失去發展先機;對於個人來說,正確認知時代潮流與國際接軌,也是提升個人競爭力的必備常識。 |
課程目標 |
本課程為一學年的課程,上學期提供學生了解國際關係與時勢所需之理論視野與分析技巧,下學期則進一步著重讓學生能夠了解與觀察各項重要國際議題的脈絡與發展。國際關係五花八門,透過淺顯異動和實際操演的觀念及架構解說,讓學生能持續有興趣地觀察國際趨勢與未來,以及為進階課程奠下基礎。 |
課程要求 |
學生出席參與討論: 10%
時事新聞報告: 15%
辯論比賽: 35%
期中與期末考: 40%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除以上書籍外,教師會另外指定閱讀文章和新聞資料,以增加學生對每週主題的了解和興趣。 |
指定閱讀 |
張亞中、張登及主編,2016,《國際關係總論》,台灣:揚智。
明居正、林麗香、林宗達主編,2010,《國際關係綜論》,台灣:晶典文化。
Kenneth Waltz. 1959. Man, the State, and War. N.Y.: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evehouse, Jon C. and Joshua S. Goldstein著,2017,歐信宏、胡祖慶譯,《國際關係(四版)[International Relations 11/E]》,台灣:雙葉書廊。[下學期]
楊永明,2017,《補上一堂國際關係課》,台灣:捷徑文化[下學期]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14 |
課程說明與分組 |
第2週 |
9/21 |
國際關係型態與歷史發展 |
第3週 |
9/28 |
國際關係型態與歷史發展 |
第4週 |
10/05 |
國際關係與國際關係理論 |
第5週 |
10/12 |
國際關係的各種學派:現實主義 |
第6週 |
10/19 |
國際關係的各種學派:現實主義 |
第7週 |
10/26 |
國際關係的各種學派:自由主義 |
第8週 |
11/02 |
國際關係的各種學派:自由主義 |
第9週 |
11/09 |
期中考 |
第10週 |
11/16 |
後實證主義學派:批判理論、女性主義、英國學派與社會建構論 |
第11週 |
11/23 |
後實證主義學派:批判理論、女性主義、英國學派與社會建構論 |
第12週 |
11/30 |
後實證主義學派:批判理論、女性主義、英國學派與社會建構論 |
第13週 |
12/07 |
課程活動:影片賞析 |
第14週 |
12/14 |
分析層次:體系因素 |
第15週 |
12/21 |
辯論比賽 |
第16週 |
12/28 |
國家因素與個人因素 |
第17週 |
1/04 |
課程活動:參訪外交部 |
第18週 |
1/11 |
期末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