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國際關係二 Introduction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Ⅱ) |
開課學期 |
105-2 |
授課對象 |
政治理論組 |
授課教師 |
張登及 |
課號 |
PS1012 |
課程識別碼 |
302 10350 |
班次 |
03 |
學分 |
2.0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必帶 |
上課時間 |
星期三8,9(15:30~17:20) |
上課地點 |
社科202 |
備註 |
總人數上限:100人 外系人數限制:3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52PS1012_03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本課程為全年。第一學期將從國際關係作為一門學科的興起及其理由出發,闡述本學科的演進和改變。繼而探討國際關係研究所涉及到的各主要面向: 國家、主權、權力、國家利益、外交、外交決策、全球化、文明政治、民族主義、傳統與非傳統安全、恐怖主義、全球依賴性結構等重大議題。第二學期以模擬活動展開課程,導入層次分析方法,繼而深入淺出地介紹主要國關理論流派的內涵及其批評,以及與國際關係密切相關的國際政治經濟學(IPE)等領域的內容,並使學生於模擬的教學中反省所學理論的優缺點。使同學們對國際關係作為一門學科,及其所涉及的領域與研究主題、主要理論,有初步而具批判性的理解;並進而能為未來更為高深的有關課程,奠定知識上的基礎。 |
課程目標 |
通過本課程,希望使修課者對國際關係作為一門學科,及其所涉及的領域與研究主題、主要理論,有初步而具批判性的理解,同時能以更深入、廣闊的視角,理解國際事務和重大事件;並進而能為未來更為高深的有關課程,奠定知識上的基礎。 |
課程要求 |
一、課堂出席、模擬、分組報告:30%。
二、期中測驗(20%)
三、期末測驗(50%)。
測驗採榮譽制,可攜帶書籍筆記進場,電腦不許攜帶,禁止交談、使用手機及傳閱資料。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每週三 16:00~17:30 |
參考書目 |
國際關係總論,第二版 — 張亞中教授主編,揚智出版社
國際關係,楊永明著,2010年版。 |
指定閱讀 |
張亞中(2007)。國際關係總論(第二版)。台北: 揚智出版。
楊永明(2010)。國際關係。台北: 前程出版社。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期末測驗 |
50% |
榮譽制 |
2. |
期中測驗 |
20% |
榮譽制 |
3. |
出席、模擬、分組報告 |
30%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22 |
課程簡介與分組 |
第2週 |
3/1 |
國家安全—非傳統安全與恐怖主義 |
第3週 |
3/8 |
國家利益與外交決策—理性問題與層次分析 |
第4週 |
3/15 |
國際關係理論概論(I)—現實主義與新現實主義 |
第5週 |
3/22 |
國際關係理論概論(II)—自由主義與新自由主義 |
第6週 |
3/29 |
國際關係理論概論(III)—建構主義與英國學派 |
第7週 |
4/5 |
春假停課一次 |
第8週 |
4/12 |
國際關係理論概論(IV)—後實證主義與批判理論 |
第9週 |
4/19 |
期中測驗 (20%) |
第10週 |
4/26 |
第一次分組報告(四組) |
第11週 |
5/3 |
多媒體教材 |
第12週 |
5/10 |
國際政治經濟概論(I):重商主義與自由主義 |
第13週 |
5/17 |
國際政治經濟概論(II):結構主義 |
第14週 |
5/24 |
國際政治經濟概論(III):布林頓森林體系、WTO到區域主義的歷史發展 |
第15週 |
5/31 |
校外教師專題演講 |
第16週 |
6/7 |
國際整合與區域主義 |
第17週 |
6/14 |
第二次分組報告(四組) |
第18週 |
6/21 |
期末測驗(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