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政治抉擇與模擬實驗 Political Choice and Simulation Experience |
開課學期 |
100-2 |
授課對象 |
社會科學院 政治學系 |
授課教師 |
邵軒磊 |
課號 |
PS4619 |
課程識別碼 |
302 52000 |
班次 |
|
學分 |
3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二5,6,7(12:20~15:10) |
上課地點 |
博雅101 |
備註 |
總人數上限:140人 外系人數限制:120人 |
|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一、 課程概述
近期由於蘋果創辦人賈伯斯(Steve Jobs)去世,引發一陣討論教育體制、教育理念的風潮。有教育議題專家認為,問題出在教育體制過於系統化、集中化並強調準確性,這種體制會扼殺創造力。多以考試為中心的方式,引發填鴨式教育問題,學生的學習時間都花在背誦、記憶或做題庫,沒空自由思考,會打擊擁有不同觀點或想法激進的學生。對此,也是台灣高等教育未來要努力的方向。
而「政治學」(politics)原初即為具有高度實踐性的學問,政治學的起源地雅典,鼓勵討論公眾事務,鼓勵溝通與論辯,正是本課程強調創新的部分:「讓政治學得以實踐。」這適合台灣大學作為頂尖大學,台大學生作為社會精英所需要,因此本課程試圖挑戰成為通識課程,讓更多領域同學修習。本課程原為「外交模擬賽局理論」,因為想要開成通識,讓更多同學修習,因此,課名稍稍改成平易近人一些。而且為了減少系上負擔,本課程計畫向共同教育中心申請助教,依規定必須開成三學分。因此重新提課程大綱,但操作要領與課程需求,都是以往已經通過的課程。
因此,本教案延續之前之模擬課程經驗,研究試圖提出「模擬」情境,以「一戰之前的歐洲」做為舞臺,請參與學員扮演「國家」,國家決策者必須因應當時的情境,與其餘國家合作或對抗,同時做出外交與軍事的指令與對應。把政治系學生所學或將學之「政治學理論/國際關係理論」,以某種真正互動的方式實踐。也就是說,理工學院能以「實驗」驗證所學,政治系也能在某種互動之中,檢驗「國際條約是否能確實被遵守?」、「和平應該如何被確定?」、「國際道義與國家實力的關係?」這樣一來,就能使得所學得以實踐,更能在「做中學習」。而且,國家的組成有眾多種類成員,不只是政治學專攻者,也可能有技師、商人、理論家,當這樣規模的「小組國家」如何互相溝通,正是「政治學」的核心所在。
教學乃教師依據學習的原理原則,運用適當的方法技術,刺激、指導和鼓勵學生自動學習,以達成教育目的的活動。教學是目的導向的活動,旨在促使學習者獲得知能。本課程設計出某種「情境」。比如扮演國家決策者,處理國家外交問題:比如扮演俄羅斯的小組必須同時與土耳其、德國、英國談判,用以化解可能出現的同盟與圍攻情境。同時土耳其、德國、英國等國也必須採取對應措施,化解其他國家的聯合。但單一國家又無法發展,必須與其他國家聯合,以同盟方式聯合圍攻其他國家。也就是說,「同盟/瓦解」這樣環環相扣的結果,造成具體而微的各種問題,也讓同學要針對各種問題來選擇國家發展方針。簡言之,本學習有效使用問題導向式學習 (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法,針對問題,而誘導學生使用以往學過的政治學理論來解決。較諸以往的文獻學習方式,更有創造性。這樣一來,伴隨著「談判理論」的正規教學方式,更有助於同學們即刻實踐,即學即用,增加學習效果。
模擬研究法通常要借助於模型手段,但同一般的實驗模型不同,它不是要在固定的實驗背景條件下檢驗實驗體系中一變量對另一變量的影響,而是要再現模仿體系各要素和變量之間的互相作用的過程。是動態的,注重的是變化、發展或過程。經由模擬中的價值和變量間的關係賦予選定的變量,該模擬模型就可以通過模型中扮演不同角色的要素的互相作用來操縱。課堂上以Diplomacy為主要實驗道具(註1)。
註1. http://www.wizards.com/default.asp?x=ah/prod/diplomacy |
課程目標 |
二、 課程目標
長久以來,國際關係/政治學總有關於「科學性」的爭論;由於研究對象(國家)幾乎無法被設計成「實驗」,因此政治學研究常侷限於文獻與調查。本課程以「模擬」方法,設計課堂成員扮演國家,彼此談判互動,可以相當程度達到國際關係/政治學的實驗可能。其次,本計畫開設於政治學系,旨在讓政治系學生所學之「政治學理論」,以某種真正互動的方式實踐,更能在「做中學習」。在互動模擬過程中,配合教師設計的種種狀況,能夠達到問題導向式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本課程也使用blog, CEIBA等系統,將「科技融入教學」,使同學學習有效率。最後,課程的目標是,不以傳統背誦方式,而是以「實踐方式」,將政治學知識融入真正實踐當中,寓教於樂,能夠成為學生之長期記憶。
承上,這門課所傳授的,將不是某種特別定型化之知識,而是另一種人生的「智慧」。而且開設此一課程,也正是對教授者自我的一個挑戰。這樣的課程中對老師同學都是相當創新、有創造力的突破性思維,相當適合做為通識。 |
課程要求 |
評分方式:
模擬實驗參與 30%
助教與同儕評量 40%
期中報告 10%
期末報告 20%
教學網站:CEIBA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指定閱讀 |
|
參考書目 |
參考書目:
Joe Navarro、Marvin Karlins, 《FBI教你讀心術:看穿肢體動作的真實訊息》,大是文化,2009。
Richard H. Solomon,《索樂文報告:中國談判行為大剖析》,先覺,2000。
丘宏達、任孝錡編,《中共談判策略研究》,台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民國76年。
包宗和,「戰略三角角色轉變與類型變化分析-以美國和台海兩岸三角互動為例」,載於包宗和、吳玉山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修訂版,1999,頁337-363
布里辛斯基,大棋盤:全球戰略大思考,台北:立緒,2003。
石之瑜,《政治心理學》,台北:五南書局,民國96年。
吳玉山,《抗衡與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台北:正中書局,民國86年10月。
季辛吉,《大外交》,台北:智庫,1998。
明居正,1999,「國際體系理論與兩岸關係」,載於包宗和、吳玉山主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頁365-388。
張麟徵,《近代國際關係史》,台北,揚智,2002。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
課程簡介 |
第2週 |
|
體系論、博奕與決策理論</br> 布里辛斯基,大棋盤:全球戰略大思考,台北:立緒,2003。 </br>
明居正,1999,「國際體系理論與兩岸關係」,載於包宗和、吳玉山主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頁365-388。 </br>
包宗和,「戰略三角角色轉變與類型變化分析-以美國和台海兩岸三角互動為例」,載於包宗和、吳玉山編,《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修訂版,1999,頁337-363 |
第3週 |
|
談判技巧Richard H. Solomon,《索樂文報告:中國談判行為大剖析》,先覺,2000。 </br>丘宏達、任孝錡編,《中共談判策略研究》,台北:聯經出版有限公司,民國76年。 </br>楊開煌,《談判策略研究》,台北:冠志,1994。 </br>Joe Navarro、Marvin Karlins, 《FBI教你讀心術:看穿肢體動作的真實訊息》,大是文化,2009。 </br>石之瑜,《政治心理學》,台北:五南書局,民國96年。 </br>*談判模擬之規則講解*分組 |
第4週 |
|
一戰前外交史簡述與實驗情境簡介</br>季辛吉,《大外交》,台北:智庫,1998。 </br>張麟徵,《近代國際關係史》,台北,揚智,2002。 </br>*模擬規則講解、分組試作 |
第5週 |
|
實驗進行 |
第6週 |
|
實驗進行 |
第7週 |
|
休假 |
第8週 |
|
實驗進行 |
第9週 |
|
實驗進行 |
第10週 |
|
吳玉山,《抗衡與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台北:正中書局,1997。</br>實驗進行。 |
第11週 |
|
實驗進行 |
第12週 |
|
實驗進行 |
第13週 |
|
實驗進行、期中報告繳交 |
第14週 |
|
實驗進行 |
第15週 |
|
實驗進行 |
第16週 |
|
實驗進行 |
第17週 |
|
實驗結束 |
第18週 |
|
期末報告繳交、外交解密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