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現代經濟的建構(通論)
The Formation of the Modern Economy (General Topics) 
開課學期
100-1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經濟學系  
授課教師
葉淑貞 
課號
ECON3034 
課程識別碼
303 2450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五7,8(14:20~16:20) 
上課地點
社科9 
備註
總人數上限:7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01formation1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主要講述何謂現代經濟體系、臺灣何時從傳統經濟時代進入到現代經濟體系的階段、是如何進入這個階段的,以及在這個階段當中各方面的表現如何。 

課程目標
讓學生瞭解臺灣現在經濟建構的過程,並教導如何用經濟理論分析經濟史的相關問題。 
課程要求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二 10:00~12:00 備註: 地點: 法學院研究大樓301 室 電話: (02) 2351{9641 轉470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第一章課程目的及架構
1.1 目的
1.2 架構
葉淑貞(1994),〈臺灣新經濟史研究的新局面〉, 《經濟論文叢刊》, 22:2, 頁127–
167。
—— (1994), 〈論台灣經濟史的歷史解釋觀點〉, 《經濟論文叢刊》, 22:4, 頁477–
503。

第二章臺灣經濟演進的階段及動力
2.1 前言
2.2 演進的階段
2.3 演進的動力

第三章 經濟的轉型及動力
吳聰敏(1991), 〈1910年至1950年之間臺灣地區國內生產毛額之估計〉, 《經濟
論文叢刊》, 19:2, 127–175。
張素梅與葉淑貞(1996), 〈日治時代臺灣農家儲蓄行為之分析〉, 《經濟論文叢
刊》, 24:4, 509–535.
張素梅雨葉淑貞(2001),〈日治時代臺灣農家消費結構〉, 《經濟論文叢刊》, 29:4,411–456.
張素梅與葉淑貞(2003), 〈日治時代臺灣農家所得之分析〉,《臺灣史研究》, 10:2,頁1-34。
葉淑貞(2004), 〈日治時代台灣經濟的發展–現代化與日本化的過程〉, 《「台灣歷史與經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頁49–107。
魏凱利(2000), 〈身高與臺灣人經濟福利之變化〉,《經濟論文叢刊》,28:1, 頁25–
42。

第四章現代基礎設施的建構
施佳佑(1994), 《貨幣制度的選擇: 以日治時代台灣幣制改革的經驗為例》,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聰敏、盧佳慧(2008), 〈日治初期交通建設與經濟效益〉, 《經濟論文叢刊》,36:3,
頁293–325。
古慧雯(2007),〈日治初期交通建設與經濟效益〉, 台大經濟系經濟史專題討論。葉淑貞(2011), 〈1918-1951年間臺灣農家商業化程度的變遷—以米作為主〉,中研院台史所出版之《黃富三榮退暨第二屆臺灣商業傳統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即將刊登)

第五章人力資源的累積
劉鶯釧(1995),〈日治時期臺灣勞動力試析〉,《經濟論文叢刊》, 23:3, 頁317–355。
魏凱立(1998),“Footbinding and Female Labor in early 20th century Taiwan,”
台大經濟系專題討論經濟史研討會。

第六章現代農業的建構
張漢裕(1984), 《日據時代台灣米穀農業技術的開發》, 台北: 張漢裕博士文集
編輯委員會。
Myers, Ramon, H. (1970), “Agrarian Policy and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Main Land China and Taiwan”《香港中文大學學報》3.2: 521-544.

第七章現代化工業的建構
古慧雯、吳聰敏(1996), 〈論「米糖相剋」〉, 《經濟論文叢刊》, 24:2, 頁173–204。
張宗漢(1985), 《光復前臺灣之工業化》, 臺北: 聯經, 第二、五、六、七章。
葉淑貞(1995), 〈台灣工業產出結構的演變: 1912–1990〉,《經濟論文叢刊》, 24:2,
頁227–274。
葉淑貞(2009), 〈近百年來臺灣工業成長型態剖析〉,《臺灣銀行季刊》, 304–339。

第八章與日本經濟的整合
葉淑貞及俞可倩(2007), 〈日治時代台灣對日貿易物價指數之估計與分析〉,《經
濟論文叢刊》,35:3, 頁337–377。
葉淑貞(1995), 〈工業的發展〉, 收在台灣省文獻會編印之《台灣近代史經濟篇》,
頁199–310。

第九章政府的角色
張漢裕(1955),〈日據時代臺灣經濟之演變〉, 《臺灣經濟史二集》。
黃通、張宗漢、李昌槿(1987), 《日據時代臺灣之財政》, 台北:聯經。
葉淑貞(1992), 〈日據臺灣租稅結構之分析〉,《經濟論文叢刊》, 21:2, 頁179–228。

第十章市場的力量
葉淑貞與張棋安(2004), 〈台灣蓬萊米稻作普及之因素〉, 《經濟論文叢刊》, 32:1,頁97–141。
古慧雯、吳聰敏(1996), 〈論「米糖相剋」〉, 《經濟論文叢刊》, 24:2, 頁173–204。
何鎮宇(1997), 《嘉南大圳的成本效益分析》, 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佳貞(1997), 《嘉南大圳之經濟效益分析》, 台北: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
葉淑貞(1995),〈臺灣日治時代租佃制度之運行〉,《台灣史研究》2:2, 頁87–136。
葉淑貞(1996),〈日治時代台灣租佃契約的選擇行為〉,《經濟論文叢刊》24:4, 頁
435–477。
葉淑貞(2000), 〈日治時代台灣的地租水準〉,《台灣史研究》8:2, 頁97–143。
葉淑貞(2007), 〈日治時代台灣佃耕地租期長短之訂定〉,《台灣史研究》14:1, 頁
130–190。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參與上課討論 
20% 
 
2. 
期中報告 
40% 
 
3. 
期末考 
4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6  課程介紹: 目的 
第2週
9/23  課程介紹:架構 
第3週
9/30  臺灣經濟發展的階段 
第4週
10/07  臺灣經濟發展的動力 
第5週
10/14  經濟的轉型及指標 
第6週
10/21  現代化的基礎設施的建構 
第7週
10/28  現代化的基礎設施的建構 
第8週
11/04  基礎設施現代化的結果:商業化程度的提升 
第9週
11/11  人力資源的累積:現代化公共衛生體系的建立 
第10週
11/18  人力資源的累積:現代化教育制度的建立 
第11週
11/25  現代化農業體系的建構 
第12週
12/02  現代化農業體系的建構 
第13週
12/09  現代化工業體系的建構 
第14週
12/16  現代化工業體系的建構 
第15週
12/23  貿易與經濟整合 
第16週
12/30  政府與市場 
第17週
1/06  政府與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