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社會學
Introductory Sociology 
開課學期
107-2 
授課對象
 
授課教師
吳嘉苓 
課號
Soc1027 
課程識別碼
305 10110 
班次
01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7,8,9(14:20~17:20) 
上課地點
共201 
備註
兼通識A5*(A5*),必修系所不可充抵通識。A5*: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領域。可充抵通識
限學士班學生
總人數上限:10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72Soc1027_01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社會學思考本身是一股力量,一股反固定化的力量。它本身打破了一成不變的壓迫感,恢復了世界的彈性;它顯示世界面貌大可以和今天不同。
Zygmunt Bauman,Thinking Sociologically 2002: 19

紐約伸展台上的時尚高跟鞋,如何跟西伯利亞的農家有關?台灣的「奇蹟背後」,為什麼有些人得以致富,有些人卻因而致病?好友相聚卻各自滑手機,這是什麼樣的社會關係?為什麼有些違法行為還譽為「智慧犯罪」,有些合法行為卻可能受千夫所指?SOP到底是增加效率,還是讓人疏離?為什麼一個以機會均等而著稱的國家,會變成1%所有、1%所治、1%所享?原住民的另類經濟模式,如何可以成為真實烏托邦?職業很分貴賤,這是如何形成的?為什麼我們棒球比賽時很討厭韓國,可是打開電視都是韓劇?學校的空間配置,也會造成競爭人格養成?親密關係也有民主化,要如何實踐?社會學引領我們瞭解這些不同層面的社會生活;社會學對於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以及我們與世界的關連,提出了探索的方法。社會學也強調實踐;如同引文所述,社會學思考提供我們改造世界的角度、靈感與方法。
 

課程目標
在這門社會學的導論課中,我們將以「文化、規範與社會控制」、「社會結構與不平等」、「社會體制及其改造」三大單元,介紹社會學的思考方式以及重要概念。這門課特別著重結合學理與社會觀察,讓學生藉由社會學的觀點以瞭解個人與社會的互動關係,並習得更敏銳瞭解社會的方法。這門課也強調「台灣味」,也並重各國案例,期能藉由閱讀與討論台灣本土與國際上的社會現象,來學習社會學、解讀社會萬象並思索改革之路。 
課程要求
在課程教材方面,這門課將倚重《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允諾》(Forest and the Trees: Sociology as Life, Practice and Practice,Allan Johnson著,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2001年群學出版)以及其他選讀文章,來介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請親自到唐山書局購買(臺北市羅斯福路三段333巷9號地下室一樓,電話:02-2363-3072),並順道參訪台大附近的獨立書店群。其他部分的閱讀則製作成讀本。
本堂課獲得台大校方提升教學品質計畫的補助,配置三名碩博士班助教,因此本課程也將設計討論課程,由助教密切帶領同學進行課程討論。本堂課的上課方式,很重視同學們積極地參與,主動進行思辨與與討論,並逐漸進入進行社會學研究的學習。參考Sherry Turkle的理念,上課時間(演講課與討論課)禁止使用筆電、手機等行動上網科技,請以手寫筆記,PPT等上課內容課後會放在ceiba課程網站。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二 14:00~16:00 
指定閱讀
每週課程主題與指定閱讀:
W1(2/18)課程介紹
社會現場:觀看紀錄片「我愛高跟鞋」(2010年,賀照緹導演,57分鐘,公視出版)

W2(2/25)社會學的想像
《見樹又見林》,第一章,「森林、樹群、還有那件事」。
夏傳位,2008,「掀開卡債族的面紗」,頁39-70於《塑膠鴉片》。台北:行人。

主題一:文化、規範與社會控制
W3 (3/4)文化、差異與霸權
《見樹又見林》,第二章,「文化—符號、觀念和生活種種」
Solomon, Andrew. 2015[2013]. 「孩子」,頁1-50於《背離親緣》。台北:大家出版社。
討論課活動:分享作業I:個人的煩惱與歷史社會
作業I:個人的煩惱與歷史社會。
1000-2000字。3月3日中午上傳ceiba網站。3月4日上課時繳交紙本。

W4(3/11)自我與社會互動
《見樹又見林》第五章,「我們、它和社會互動」
Turkle, Sherry. 2018[2015].《重新與人對話》(洪慧芳譯)。台北:時報出版。(閱讀「第一部:對話主張」)

W5(3/18)科層組織與鐵牢籠
Ritzer, George. 2002[1993]. 「麥當勞化與麥當勞化的先驅:從鐵牢籠到速食工廠」,頁42-72於《社會的麥當勞化》(林祐聖、葉欣怡譯)。
Mol, Annemrie. 2018[2008]. 《照護的邏輯》(吳嘉苓、陳嘉新、黃于玲、謝新誼、蕭昭君譯)。台北:
左岸文化。(閱讀「第六章:良好的措施」)
社會現場:觀看短片「窮富翁大作戰II—田北辰」。
討論課活動:規劃作業II:勞動調查(分組與初步探討)

主題二:社會結構與不平等
W6 (3/25) 勞動、階級與生活機會
《見樹又見林》第三章,「社會生活的結構」
李雪莉、簡永達. 2018. 《廢墟少年》。台北:衛城。(閱讀頁6-50)
張晉芬,2011,「勞心與勞力的分隔:勞動過程與勞動控制」,頁115-138於《勞動社會學》。台北:政
大出版社。
討論課活動:規劃作業II:勞動調查(搜集檔案資料、擬定訪談問題)

W7(4/1)春假

W8(4/8)解釋不平等的機制:政治經濟學的觀點
Stiglitz, Joseph. 2013,「失靈的市場 失能的政府」,頁176-213於《不公平的代價》(羅耀宗譯)。台北:
天下。
陳東升,2017,「另類經濟模式的比較與探討」,頁572-605,於《未竟的奇蹟》(李宗榮、林宗弘主編)。
台北:中研院社會所。
討論課活動:小組分享「勞動調查」成果
作業II:小組勞動調查。以三到五人一組,透過訪談與檔案資料,調查某個工作的勞動狀況,並寫成3000-4000字的報告。4月7日中午前上傳ceiba網站,8日上課時繳交紙本,並進行口頭報告。

W9(4/15)全球化與不平等
藍佩嘉,2018,「性別與跨國遷移」。頁369-386於《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黃淑玲、游美惠主編)。
台北:巨流。
Lie, John. 2012. “What Is the K in K-pop? South Korean Popular Music, the Culture Industry, and National
Identity.” Korea Observer 43(3): 339-363.

主題三:社會體制及其改造
W10(4/22)教育體制與改革
山本雄二,[2006]2008,「學歷與社會」,頁125-142於《基礎社會學》(片桐新自、永井良和、山本雄
二編,蘇碩斌、鄭陸霖譯)。台北:群學。
Bonnewitz, Patrice. 2002. 「社會再生產:學校的角色」,頁144-166於《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林
志明、尉遲秀譯)。台北:麥田。

W11(4/29)權力、政治體系與公民社會
范雲,2012,「『台灣共識』如何可能?一個來自公民社會的觀點」,頁233-251於《文明的呼喚:尋找
兩岸和平的路》(徐斯儉、曾國祥編)。台北:左岸。
Erik Olin Wright. 2015[2010]. 「真實烏托邦(一):社會賦權與國家」,頁209-254於《真實烏托邦》(黃
克先譯)。台北:群學。
討論課活動:分享作業三的「我的中學時代」
作業III:我的中學時代
1500-2000字。4月28日中午前上傳ceiba網站,29日上課時繳交紙本。
本次作業參考閱讀:
陳政亮,2015/12/22,「競爭人格的養成」,出自「巷仔口社會學」部落格(http://twstreetcorner.org/2015/12/22/chenjengliang/)
黃敏雄,2010,「跨國比較學生數學表現」,知識天地,《中央研究院週報》,第1256期,頁5-6。

W12(5/6)情慾與親密關係
陳美華,2018,「重建親密領域:複數的性、關係與家庭構成」,頁1-26於《慾望性公民:同性親密公
民權讀本》。台北:巨流。
周華山,2001,「非獨佔式情慾論述」,頁168-185於《無父無夫的國度?》。香港同志研究社。
社會現場:觀看紀錄片「三個摩梭女子的故事」(2001年,周華山導演)

W13(5/13)環境與風險社會
見樹又見林,第四章「人口與人類生態學」。
Winner, Langdon. 2004[1986]. 「技術物有政治性嗎?」(方俊育、林崇熙譯,林崇熙校訂、導讀),頁
123-150於《科技渴望社會》(吳嘉苓、雷祥麟、傅大為編)。台北:群學。
討論課活動:討論作業四社會學觀察與桌遊(分組)

W14 (5/20) 社會運動與社會參與
小熊英二,2015[2012],「如何改變社會」,頁328-381於《如何改變社會:反抗運動的實踐與創造》。
台北:時報。
張恆豪、游鯉綺、許朝富. 2018. 「行無礙的倡議:障礙者的網路動員與現身」,頁365-388於《台灣社
會福利運動與政策效應:2000-2018》(蕭新煌、官有垣、王舒芸主編)。台北:巨流。

W15 (5/27) 期末報告準備

W16(6/3)期末報告發表

W17 (6/10) 實踐社會學、思索未來
見樹又見林,第六章「實踐社會學、思索未來」。
 
參考書目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課堂參與(包括一般課程與討論課) 
20% 
評估包括投入程度、團隊合作、以及運用社會學的能力等等綜合能力表現。只有討論課請假,需要跟助教辦理。 
2. 
個人作業與團體報告 
70% 
共四次作業,分別為10%、20%、15%、25%。每次作業請於上課前一天中午以前,上傳到ceiba網站上。遲交一天扣分數10%,兩天20%,以此類推。上課當天請攜帶作業的紙本,以便討論課討論。評分時將以資料的豐富性以及對社會學知識的運用能力作為依據。非常建議搭配課堂演講的內容,以及指定閱讀教材來進行個人作業的寫作。 
3. 
社會學書介 
10% 
請將我們課堂上選讀與推薦的專書,選一本寫成500字以上的書介,放在臉書或其他社群網站上,跟朋友討論此書,並在po文一週內,認真回答臉友們的的問題。請將書介,以及與臉友們的互動(個資請匿名),做成pdf檔,放在ceiba網站上。全學期都可以進行。加分:書介第二本,依內容品質,學期總成績加1-3分。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18  課程介紹
社會現場:觀看紀錄片「我愛高跟鞋」(2010年,賀照緹導演,57分鐘,公視出版)
 
第2週
2/25  社會學的想像
《見樹又見林》,第一章,「森林、樹群、還有那件事」。
夏傳位,2008,「掀開卡債族的面紗」,頁39-70於《塑膠鴉片》。台北:行人。
 
第3週
3/04  文化、差異與霸權
《見樹又見林》,第二章,「文化—符號、觀念和生活種種」
Solomon, Andrew. 2015[2013]. 「孩子」,頁1-50於《背離親緣》。台北:大家出版社。
討論課活動:分享作業I:個人的煩惱與歷史社會
 
第4週
3/11  自我與社會互動
《見樹又見林》第五章,「我們、它和社會互動」
Turkle, Sherry. 2018[2015].《重新與人對話》(洪慧芳譯)。台北:時報出版。(閱讀「第一部:對話主張」)
 
第5週
3/18  科層組織與鐵牢籠
Ritzer, George. 2002[1993]. 「麥當勞化與麥當勞化的先驅:從鐵牢籠到速食工廠」,頁42-72於《社會的麥當勞化》(林祐聖、葉欣怡譯)。
Mol, Annemrie. 2018[2008]. 《照護的邏輯》(吳嘉苓、陳嘉新、黃于玲、謝新誼、蕭昭君譯)。台北:
左岸文化。(閱讀「第六章:良好的措施」)
社會現場:觀看短片「窮富翁大作戰II—田北辰」。
討論課活動:規劃作業II:勞動調查(分組與初步探討)
 
第6週
3/25  勞動、階級與生活機會
《見樹又見林》第三章,「社會生活的結構」
李雪莉、簡永達. 2018. 《廢墟少年》。台北:衛城。(閱讀頁6-50)
張晉芬,2011,「勞心與勞力的分隔:勞動過程與勞動控制」,頁115-138於《勞動社會學》。台北:政
大出版社。
討論課活動:規劃作業II:勞動調查(搜集檔案資料、擬定訪談問題)
 
第7週
4/01  執行作業二 
第8週
4/08  解釋不平等的機制:政治經濟學的觀點
Stiglitz, Joseph. 2013,「失靈的市場 失能的政府」,頁176-213於《不公平的代價》(羅耀宗譯)。台北:
天下。
陳東升,2017,「另類經濟模式的比較與探討」,頁572-605,於《未竟的奇蹟》(李宗榮、林宗弘主編)。
台北:中研院社會所。
討論課活動:小組分享「勞動調查」成果
 
第9週
4/15  全球化與不平等
藍佩嘉,2018,「性別與跨國遷移」。頁369-386於《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黃淑玲、游美惠主編)。
台北:巨流。
Lie, John. 2012. “What Is the K in K-pop? South Korean Popular Music, the Culture Industry, and National
Identity.” Korea Observer 43(3): 339-363.
 
第10週
4/22  主題三:社會體制及其改造
W10(4/22)教育體制與改革
山本雄二,[2006]2008,「學歷與社會」,頁125-142於《基礎社會學》(片桐新自、永井良和、山本雄
二編,蘇碩斌、鄭陸霖譯)。台北:群學。
Bonnewitz, Patrice. 2002. 「社會再生產:學校的角色」,頁144-166於《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林
志明、尉遲秀譯)。台北:麥田。
 
第11週
4/29  權力、政治體系與公民社會
范雲,2012,「『台灣共識』如何可能?一個來自公民社會的觀點」,頁233-251於《文明的呼喚:尋找
兩岸和平的路》(徐斯儉、曾國祥編)。台北:左岸。
Erik Olin Wright. 2015[2010]. 「真實烏托邦(一):社會賦權與國家」,頁209-254於《真實烏托邦》(黃
克先譯)。台北:群學。

討論課活動:分享作業三的「我的中學時代」
作業III:我的中學時代
1500-2000字。4月28日下午六點前上傳ceiba網站,29日上課時繳交紙本。
本次作業參考閱讀:
陳政亮,2015/12/22,「競爭人格的養成」,出自「巷仔口社會學」部落格(http://twstreetcorner.org/2015/12/22/chenjengliang/)
黃敏雄,2010,「跨國比較學生數學表現」,知識天地,《中央研究院週報》,第1256期,頁5-6。
 
第12週
5/06  情慾與親密關係
陳美華,2018,「重建親密領域:複數的性、關係與家庭構成」,頁1-26於《慾望性公民:同性親密公
民權讀本》。台北:巨流。
周華山,2001,「非獨佔式情慾論述」,頁168-185於《無父無夫的國度?》。香港同志研究社。
社會現場:觀看紀錄片「三個摩梭女子的故事」(2001年,周華山導演)
 
第13週
5/13  環境與風險社會
見樹又見林,第四章「人口與人類生態學」。
Winner, Langdon. 2004[1986]. 「技術物有政治性嗎?」(方俊育、林崇熙譯,林崇熙校訂、導讀),頁
123-150於《科技渴望社會》(吳嘉苓、雷祥麟、傅大為編)。台北:群學。
討論課活動:討論作業四社會學觀察與桌遊(分組)
 
第14週
5/20  社會運動與社會參與
小熊英二,2015[2012],「如何改變社會」,頁328-381於《如何改變社會:反抗運動的實踐與創造》。
台北:時報。
張恆豪、游鯉綺、許朝富. 2018. 「行無礙的倡議:障礙者的網路動員與現身」,頁365-388於《台灣社
會福利運動與政策效應:2000-2018》(蕭新煌、官有垣、王舒芸主編)。台北:巨流。

 
第15週
5/27  期末報告準備 
第16週
6/03  期末報告發表 
第17週
6/10  實踐社會學、思索未來
見樹又見林,第六章「實踐社會學、思索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