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13 |
中秋節 |
第2週 |
9/20 |
W2 (9/20) 課程介紹&導論:社會學的想像
《見樹又見林》,第一章,「森林、樹群、還有那件事」。
Turkle, Sherry. 2018[2015].《重新與人對話》(洪慧芳譯)。台北:時報出版。(閱讀「第
一部:對話主張」)
|
第3週 |
9/27 |
主題一:文化、規範與社會控制
W3(9/27)文化、差異與霸權
《見樹又見林》,第二章,「文化—符號、觀念和生活種種」
陳冠中,2007,《我們這一代香港人》。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閱讀頁3-25)。
藍佩嘉,2019,《拼教養:全球化、親職焦慮與不平等的童年》。台北:春山。(閱讀「第
一章:當代父母為何如此焦慮?」、「結論:不安的親職」)
討論課活動:我的名字與拚教養
|
第4週 |
10/04 |
W4 (10/4)常模與社會控制
夏傳位,2008,「掀開卡債族的面紗」,頁39-70於《塑膠鴉片》。台北:行人。
Bonnewitz, Patrice. 2002. 「社會再生產:學校的角色」,頁144-166於《布赫迪厄社
會學的第一課》(林志明、尉遲秀譯)。台北:麥田。
陳政亮,2015/12/22,「競爭人格的養成」,出自「巷仔口社會學」部落格(http://twstreetcorner.org/2015/12/22/chenjengliang/)
討論課活動:分享「作業一:我的中學時代」,分組「我們所創立的中學」 |
第5週 |
10/11 |
國慶日連假 |
第6週 |
10/18 |
全球化與文化變遷
觀看、討論紀錄片「我愛高跟鞋」(14:20—16:00 在201大教室)(2010年,賀照緹導演,57分鐘,公視出版)
討論課活動(16:10-17:20,在各組小教室):全球化與文化變遷
分組報告(我們所創立的中學)「招生說明會」(10頁PPT) |
第7週 |
10/25 |
主題二:社會結構與不平等
W7 (10/25) 科層組織、勞動與生活機會
Ritzer, George. 2002[1993]. 「麥當勞化與麥當勞化的先驅:從鐵牢籠到速食工廠」,
頁42-72於《社會的麥當勞化》(林祐聖、葉欣怡譯)。
《見樹又見林》第三章,「社會生活的結構」
討論課活動:觀看、討論短片「窮富翁大作戰II—田北辰」,此討論如何了解一個人的勞動處境。助教進行作業二的分組,小組討論可能訪談的人選,並且分配資料搜集的分工,以及其他準備工作。 |
第8週 |
11/01 |
W8(11/1)不平等與社會問題
李雪莉、簡永達. 2018. 《廢墟少年》。台北:衛城。(閱讀頁6-50)
Wilkinson, Richard & Kate Pickett. 2019[2018]. 「第二章:貧富差距、他人評價的焦慮
與精神疾病」,頁59-89於《收入不平等:為何他人過得越好,我們越焦慮?》。台北:時報出版。
討論課活動:規劃作業II:勞動調查。小組在討論課前確認訪談對象、搜集初步的檔案資料,並上台簡單報告訪談計畫。在討論課下課前準備好訪談大綱,11/4中午以前,將修正後的訪談大綱寄給助教確認。 |
第9週 |
11/08 |
不平等的機制與改革:政治經濟學的觀點
Wilkinson, Richard & Kate Pickett. 2019[2010]. 「第十六章:打造未來」,頁273-313於
《社會不平等:為何國家越富裕,社會問題越多?》。台北:時報出版。
陳東升,2017,「另類經濟模式的比較與探討」,頁572-605,於《未竟的奇蹟》(李
宗榮、林宗弘主編)。台北:中研院社會所。
討論課活動:規劃作業II:勞動調查(分析調查結果) |
第10週 |
11/15 |
校慶 |
第11週 |
11/22 |
主題三:社會體制及其改造
W11 (11/22)權力、政治體系與公民社會
范雲,2012,「『台灣共識』如何可能?一個來自公民社會的觀點」,頁233-251於《文
明的呼喚:尋找兩岸和平的路》(徐斯儉、曾國祥編)。台北:左岸。
林國明,2014,「全民健保的道德共同體」,頁300-319於《秩序繽紛的年代》。
台北:左岸。
Erik Olin Wright. 2015[2010]. 「真實烏托邦(一):社會賦權與國家」,頁209-254
於《真實烏托邦》(黃克先譯)。台北:群學。
討論課活動:分享作業二的「勞動調查」 |
第12週 |
11/29 |
W12(11/29)情慾與親密關係
陳美華,2018,「重建親密領域:複數的性、關係與家庭構成」,頁1-26於《慾望性
公民:同性親密公民權讀本》。台北:巨流。
周華山,2001,「非獨佔式情慾論述」,頁168-185於《無父無夫的國度?》。香港同
志研究社。
社會現場:觀看紀錄片「三個摩梭女子的故事」(2001年,周華山導演) |
第13週 |
12/06 |
W13(12/6)環境與風險社會
見樹又見林,第四章「人口與人類生態學」。
Winner, Langdon. 2004[1986]. 「技術物有政治性嗎?」(方俊育、林崇熙譯,林崇熙
校訂、導讀),頁123-150於《科技渴望社會》(吳嘉苓、雷祥麟、傅大為編)。台北:群學。
討論課活動:討論作業三社會學觀察與桌遊(分組) |
第14週 |
12/13 |
W14 (12/13) 社會運動與社會參與
小熊英二,2015[2012],「如何改變社會」,頁328-381於《如何改變社會:反抗運動
的實踐與創造》。台北:時報。
張恆豪、游鯉綺、許朝富. 2018. 「行無礙的倡議:障礙者的網路動員與現身」,頁
365-388於《台灣社會福利運動與政策效應:2000-2018》(蕭新煌、官有垣、王
舒芸主編)。台北:巨流。
討論課活動:討論作業三社會學觀察與桌遊(初步設計) |
第15週 |
12/20 |
期末報告準備 |
第16週 |
12/27 |
期末報告發表 |
第17週 |
1/03 |
W17 (1/3) 實踐社會學、思索未來
見樹又見林,第六章「實踐社會學、思索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