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社會學
Introductory Sociology 
開課學期
109-2 
授課對象
 
授課教師
李令儀 
課號
Soc1027 
課程識別碼
305 10110 
班次
04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7,8,9(14:20~17:20) 
上課地點
社103 
備註
主授老師:李令儀老師。必修系所不可充抵通識。。A5: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
總人數上限:5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92Soc1027_04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我們多數人的一生都生活在社會之中,依賴他人、依賴社會而生存。在這堂社會學的入門課中,我們將一起探討什麼是社會、社會如何運作、社會之於個人的作用與意義、社會關係對人的影響等議題。這門課將引介同學用社會學的視野、社會學的想像力看見社會、瞭解社會的運作,並探索個體在社會中的角色。讓我們在想像力和好奇心之外,以更系統卻更有趣的方式,一起觀察社會世界,也解釋社會世界。


 

課程目標
課程主軸包括「文化、規範與社會控制」、「社會結構與不平等」、「社會體制及其改造」三大單元,循序漸進引介社會學的重要概念及思考方式。除了介紹社會學的基本概念,這門課也強調在地視角,希望藉由閱讀與討論台灣本土與國際上的社會現象,學習社會學、解讀社會萬象,並嘗試找到集體性的改變契機。 
課程要求
課程要求與評分標準:
1. 課堂表現與出席(佔 總成績5%):課堂是一種師生協作的過程,你的參與和付出愈多,相信收穫就愈多。尤其要深入瞭解一門學科領域,主動閱讀必不可少;上課前的閱讀,以及課後的延伸閱讀,將會幫助你很快領會社會學視野的獨到之處。
2. 討論課的表現與出席(共佔 15%):閱讀、討論和完成作業是這門課很重要教學方式,學期中有六次團體或由助教帶領的分組討論課,會針對課程內容主題、或各次作業進行討論。討論課由助教帶領,並請同學輪流作簡單發言或紀錄,助教會依照討論課的投入程度、團隊合作、以及運用社會學能力等綜合表現給分。請假事宜請於上課前跟負責帶領你討論課的助教辦理。(注意:討論課有三次(含三次) 以上未到或嚴重遲到,將會被老師要求停修,不會給予學期成績。)。
3. 個人作業(30%):這門課共有兩次個人作業,詳細內容請參見第一週和第十三週的作業I和作業III。
4. 分組作業(50%):請在第一週時尋找其他同學,組成人數四到六人的小組(跨科系為佳),共同完成兩次小組作業,包括作業II「勞動調查」(參見第六週作業),及期末兩週的「願景樹活動」。
作業評分將以資料的紮實和豐富性、以及對社會學知識的運用能力作為依據。建議搭配課堂演講的內容,及指定閱讀教材、以及個人蒐集到相關資料來寫作(請注意學術引用格式,避免抄襲疑義)。團體分工若遇到同組組員有搭便車的情形,請直接向助教反映,同學參與投入程度將反映在期末分數上。
如有抄襲(包括網路資訊的 copy and paste)或請他人代工的情況,皆以零分計算。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三 15:20~16:20 
指定閱讀
主要參考書為《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允諾》(Forest and the Trees: Sociology as Life, Practice and Practice,Allan Johnson著,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2001 年群學出版)。請自行購買。
另一本重要參考書是《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由王振寰、瞿海源主編,巨流出版,有第三、第四版)。可選購。
各周另有其他必讀、參考閱讀文本,會提供電子檔給同學
 
參考書目

各周另有其他必讀、參考閱讀文本,請詳見每週課程內容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課堂出席與參與 
20% 
 
2. 
個人作業 
30% 
 
3. 
分組作業 
5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2  社會學是什麼?
社會學是什麼樣的知識、社會學的提問長什麼樣子?
《見樹又見林》,第一章,「森林、樹群、還有那件事」。
C. Wright Mills, 《社會學的想像》,第一章,Promise。

作業 I:個人的煩惱與歷史社會(個人,1000-1500 字)10%
請閱讀完本周教材後,以一個你自己切身的煩惱為例,說明如何運用「社會學的想像」理解這個煩惱。如果你不為煩惱所困,或不想用這種方式討論自己的煩惱,也可以提出你周遭朋友的煩惱。
作業中1)請簡單描述這個煩惱;2)主流社會是否已針對這類煩惱,提出解決之道?3)如果運用社會學的想像,請分析:(a)為何在這個時刻,你會有這樣的煩惱?你個人的生命傳記,跟這個歷史社會有什麼關係?(b)這個看似是個人的煩惱,連結到什麼樣的公共議題?
3 月 14日傍晚 8:00pm 前上傳 ceiba 網站。 
第2週
3/01  二二八紀念日補假 
第3週
3/08  文化與社會化
《見樹又見林》,第二章,「文化:符號、觀念和生活的種種」。
Griswold, Wendy, 2008,《變動世界中的文化與社會》,第二章,「文化意義」。
參考閱讀:
Solomon, Andrew. 2015[2013]. 「孩子」,頁 1-50 於《背離親緣》。台北:大家出版社。
 
第4週
3/15  偏差與污名
古川誠,[2006]2008,「社會的病理」,頁 143-159《基礎社會學》(片桐新
自、永井良和、山本雄二編,蘇碩斌、鄭陸霖譯)。台北:群學。
夏傳位,2008,「掀開卡債族的面紗」,頁 39-70 於《塑膠鴉片》。台北:行人。
 
第5週
3/22  自我、角色與社會互動
《見樹又見林》第五章,「我們、它和社會互動」。
Bauman, Z.,2002,《社會學動動腦》,第二章,「我們與他們」。
 
第6週
3/29  現代社會生活的結構:組織與勞動
張晉芬,2013,「勞心與勞力的分隔:勞動過程與勞動控制」,頁 115-138於《勞動社會學》。台北:政大出版社。
Ritzer, George. 2002[1993]. 「麥當勞化與麥當勞化的先驅:從鐵牢籠到速食工廠」,頁 42-72 於《社會的麥當勞化》(林祐聖、葉欣怡譯)。
參考閱讀:
劉梅君,2010,「職場玻璃天花板現象」,《台灣勞工季刊》,第 23 期:75- 79。
藍佩嘉,〈銷售女體,女體勞動:百貨專櫃化妝品女銷售員的身體勞動〉,《臺灣社會學研究》47-81,1998
 
第7週
4/05  清明假期放假 
第8週
4/12  階級與其再生產
蘇國賢,2009,「階級與階層」,收錄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第五章。
王宏仁,2014,階級凝視下的魯蛇人生,收錄於王宏仁編,《巷仔口社會學》。
 
第9週
4/19  性別/父權體制
陳美華,2009,「性別」,收錄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第六章。
陳婉琪,2014,<一堵打不破的牆?從高中女生程度落後談起> ,收錄於王宏仁編,《巷仔口社會學》。
參考閱讀:
劉梅君,2010,〈職場玻璃天花板現象〉,《台灣勞工季刊》,第 23 期:75-79。
余貞誼,2011,〈我可能不夠女性主義:女性主義的認同與實踐的敘事建構〉,台灣社會學 21:101-156。
討論課活動4:討論作業II
 
第10週
4/26  家庭與親密關係
喻維欣, 2009,「家庭」,收錄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第八章。
林津如,2010,「追尋與徘徊:百年台灣家庭與親密關係之變遷」,頁 283-312於《帝國邊緣:台灣現代性考察》(黃金麟等編)。台北:群學。
參考閱讀:
周華山,2001,「非獨佔式情慾論述」,頁 168-185 於《無父無夫的國度?》。香港同志研究社。
〈巷子口社會學〉楊靜利,同居、婚姻與生育:人口學觀點的多元成家http://twstreetcorner.org/2014/01/06/yangchingli/
討論課活動5:作業 II小組口頭報告
 
第11週
5/03  權力、政治體系與公民社會
王振寰,2009,「權力與政治體系」,收錄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第十三章。
參考閱讀:
范雲,2012,「『台灣共識』如何可能?一個來自公民社會的觀點」,頁 233-251於《文明的呼喚:尋找兩岸和平的路》(徐斯儉、曾國祥編)。台北:左岸。
吳介民、李丁讚,2008,「生活在台灣——選舉民主及其不足」,見王宏仁等編,跨戒:流動與堅持的台灣社會,頁 37-69,台北:群學。
討論課活動6:作業 II小組口頭報告
 
第12週
5/10  專家演講
張娟芬博士
冤案是如何煉成的?從「審判王信福」談起。(講題暫定)

 
第13週
5/17  教育、教養與其改革
山本雄二,[2006]2008,「學歷與社會」,頁 125-142 於《基礎社會學》(片桐新自、永井良和、山本雄二編,蘇碩斌、鄭陸霖譯)。台北:群學。
藍佩嘉,2014,「做父母、做階級:親職敘事、教養實作與階級不平等」。
《台灣社會學》第 27 期,頁 97-140。

作業III:我的中學時代(個人)1500~2000字20%
請同學回想自己國中和高中時期所經歷的教育環境、制度和體制,從日常的課程學習、考試測驗、師生與同學的互動關係,到各種類型的個人或團體的競爭競賽活動、獎勵、表揚和懲罰規定……等經驗來出發,參考讀本內容(或其他有社會學觀點的文章),分析討論學校教育的規範與社會化功能。
5月 23 日8:00pm 上傳 ceiba 網站,24 日上課時繳交紙本。
本作業參考資料:
王啓仲,2018,「能K能玩」:明星高中的社團活動、升學實作與青少年文化,台灣社會學36。
陳政亮,2015,「競爭人格的養成」,出自「巷仔口社會學」部落格
(http://twstreetcorner.org/2015/12/22/chenjengliang/)
 
第14週
5/24  科技、風險與社會
吳嘉苓,2009,「科技、風險與社會」,收錄於王振寰、瞿海源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第21章。
李柏翰,2020,誰在治理什麼?新冠肺炎、全球健康和台灣的多重定位,台灣社會學刊 67: 213-223。 
第15週
5/31  社會運動與社會參與
《見樹又見林》第六章,「實踐社會學,思索未來」
小熊英二,2015[2012],「如何改變社會」,頁 328-381 於《如何改變社會:反抗運動的實踐與創造》。台北:時報。
社會學想像與真實烏托邦(「願景樹活動」)
Erik Olin Wright. 2015[2010]. 「真實烏托邦(一):社會賦權與國家」,頁 209-254 於《真實烏托邦》(黃克先譯)。台北:群學。
Mol,Annemarie. 2018[2008]《照護的邏輯》(吳嘉苓、陳嘉新、黃于玲、謝新誼、蕭昭君譯)。台北: 左岸文化。(閱讀「第六章:良好的措施」)

作業 IV:社會運動與真實烏托邦(小組,「願景工作坊」活動)15%
同學以四到五人一組,舉出一個你們覺得需要改變的社會現象,從社會學的觀點討論 1) 目前針對這個現象目前已經有哪些運動或討論,誰提出來的,它們是結構性還是個人式的解決方案,2)什麼可能是造成這些現象的結構性因素,為什麼?3)請你們共同提出一個「非個人性」及符合「照護的邏輯」的解決方案和行動提案。
本次作業將採公民會議中常用的「願景工作坊」活動,分兩周進行。 
第16週
6/07  社會學想像與真實烏托邦(「願景工作坊」)II
(於06/21第18週上傳小組討論成果彙整,3000字左右)

徵求小組分享共同描繪出的「願景」及討論成果(8~10分鐘)。發表小組作業IV成績各加5分。

課程總結  
第17週
6/14  端午節放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