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社會學丁 INTRODUCTORY SOCIOLOGY (D) |
開課學期 |
96-1 |
授課對象 |
圖書資訊學系 |
授課教師 |
薛承泰 |
課號 |
Soc1010 |
課程識別碼 |
305 101D0 |
班次 |
01 |
學分 |
3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必帶 |
上課時間 |
星期三6,7,8(13:20~16:20) |
上課地點 |
普203 |
備註 |
總人數上限:8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961hsueh_sociology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教學理念
在日常生活中,或許大家都曾有過經驗,認為別人「好奇怪」!這可能發生在街上行走看到一位中性打扮的E世代年輕人,並且向你拋出媚眼,使你感覺相當尷尬而避開;也可能在捷運上,因鄰座以大哥大大聲交談,你不堪其擾而離座;當然,也可能發生在親子、同儕間因為觀念或意見不合所產生的爭執。其實,每個人對「奇怪」的看法與程度相當不同--因為你認為奇怪的人,心理可能在滴咕你這個人真奇怪。從這些例子可顯示出,人生活在同樣社會中卻可能產生相當不同的看法與行為,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歧異」。可是大多數人總是察覺別人有「異」;也就是,奇怪的總是別人,而不是自己,因為每個人從生活中建立起自己的行為模式,潛移默化中接受了自身的合理與正當;因此才會有各行其「是」,而這個「是」可能是別人眼中的偏執與武斷。
在不同世代中,「歧異」更明顯存在。例如,我們看到一位纏著小腳或黥面的老阿嬤,會覺得「奇怪」,很難理解「三寸金蓮」或黥面是象徵了「地位」;當然,現代年輕人更不會認為走路搖曳生姿或臉上刻上圖案是「美麗的」,遑論接受皮肉之苦。然而,你是否想過,當今流行的挑染,身上刺青,或是在肚臍或舌頭上打洞掛上金環,是否會在10年後成為另一批人眼中的「奇怪」,甚至是自己都會認為是「笑柄」?同樣的道理,迷戀偶像明星或政治人物,是不是一陣子過後,也會大夢初醒?
如果我們把觀察的現象放大到社會層次,例如,每個同學都經歷過的教育。這些年來教改一直是熱門話題,因為這些政策會影響到當下的社會甚至未來的發展。或許自己「身在此山中」無法查覺受到制度的影響,一旦透過不同時間或不同社會或國家的比較,就比較容易發現問題,且問題可能相當多元,包含資源分配的公平性,區域差異與特性,教育理念(通才與卓越),效率與效能,權力運作…等。這些現象,有些比較容易察覺,有些並不容易,例如「權力」的運作。就以教改來說,除了少數人藉由改革來獲取個人的利益之外,大部分人都是為了下一代的前途與國家的競爭力來關心教育;可是,社會上好像存在「教改」與「反教改」,或「改革」與「走回頭路」的對立。其實這種「對立」原本並不存在,而通常是被「創造」出來的!一但被貼上標籤或歸類之後,彼此之間的「歧異」只有更加扭曲與加深,而忘了,誰在創造「對立」?又為何要創造?如果這種社會現象不是「意外」,那麼對「權力」的解析即是了解此現象的一個切入點。
「社會學」不必也未必能「導正」個人經驗和「偏頗」的常識,但至少能提供我們對社會現象的多元觀點,而這觀點的產生通常是經由實證資料的蒐集來支持或是經由理論邏輯的推演;社會學觀點有時候也是一種「debunk」(踢暴),從結構中來解析現象,其中社會學的想像(sociological imagination)就是提供我們對於「認為奇特的」以及「視為當然的」現象的一種解析,有助於我們了解社會事實(social reality)的建構,並察覺人們是如何受到「社會」的影響,了解「歧異」是有原因的,而這個原因和所處的結構, 文化, 歷史或環境有關; 只不過一般人未必察覺。甚至個人的性別、所屬的族群、階級、國族,這些特質與結構因素也都會影響個人的想法與理解方式.
簡單地說,社會學想像並不是「精準」的解釋,而是解構社會現象的一種嘗試;因此,社會學常被認為具有批判的性格。當然,所謂「批判性格」並無具備任何的崇高性,因為基於個人經驗與對現實觀察的有限性,批判往往是「選擇性」的,也可能忘了自身也是批判的對象,即便是社會學者也不例外。例如,就像社會學者批判利益團體的裙帶關係時,自己或許不覺地也墮入類似的情境!尤其是自以為是的「人文關懷」,也可能隱藏著製造假象的學術「威權」,也會扭曲了「批判」精神。
|
課程目標 |
社會學和經濟學、政治學一樣被稱作「社會科學」,其知識來自於社會,和一般人的社會生活脫不了關係;因此,人們對於社會、經濟與政治現象,多少都有些經驗與看法;例如,買賣股票與房地產、投票與參與選舉活動,以及對家庭與犯罪的見解等,都是來自於自身經驗與社會觀察。從台灣電視call-in節目的熱絡即可知道,社會上許多人不僅對這些社會現象有經驗,甚至見解精闢而可以成為「社會觀察家」,這正好也說明了「社會科學」具有生活的親近性。
相對地,「自然科學」似乎就顯得莊嚴而不通人情,一般人總覺得沒有專業知識即無法窺其堂奧,當然也不敢妄加評論;自然科學強調測量的精準,更是社會科學所不及。尤其是自然科學的「產品」與「成果」,通常是「看得見」、「用得著」;相形之下,社會學能做什麼?社會學的成果是什麼?有時候一般販夫走卒對於某些社會現象的見解比社會學者更具說服力,社會學家彼此之間又可能「文人相輕」或「雞同鴨講」!甚至,有些社會學家流於「考古」而將自己隔絕於當下社會之外!這些現象,也都使得社會學知識以及社會學者也常是被批判的對象。
尤其到了現代多元社會,我們常稱之為「知識爆炸」的年代,傳統生活邏輯已經捉襟見肘,祖傳或師承式的經驗傳承也不敷應用。如今現代知識的建構方式,強調「系統」而不是零散,重視「累積」與「實驗」而不是祖傳秘方。因此,具有系統、累積且可實驗的知識成為現代學術的特色。鑑於此,「社會學」之特色之一,即在強調「系統、累積與可驗證性」。如此生成的社會學知識,其目的在於知識的建構與集體現象的理解,而非幫我們去解釋任何個體的行為。在另一方面,社會學知識也受到全球化的影響,從關心個體互動到社會組織,乃至於國家與全球現象,社會學的關懷範圍不斷擴展,同時也顯現社會學知識的不足,也給我們更大的動力去追求與開發相關知識。就拿發生在今年七、八月間,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引發全球股災,台灣也難以倖免!自然也影響到台灣數以百萬計的股民及其家庭呢?另外,地球的暖化以及災難(例如台灣921大地震,美國911恐怖攻擊)的發生,是否會影響人們的想法以及社會發展的方向呢?這些我們都無法去迴避,社會學者也不能缺席!
社會學知識並不見得比其他學科具有更高的優越性,社會學知識的建構也仍在摸索與發展;不過,在發展過程中和其他社會科學一樣,受到「科學」的影響,亦即,也嘗試透過現代「科學」技術或程序的「實證資料」來分析社會現象。例如,能考取大學的學生,一般來說和其高中三年成績有正相關,所以我們可以說高中成績的好壞和進入大學的機會有關。可是成績好的學生,同時有較高的比例來自於社會經濟地位較好的家庭。因此,我們不能忽略家庭因素和升學的關係。這個例子,即是透過社會學研究所得到的結果,有助於我們了解「一般」現象,這或許可以幫助一般人跳脫出以自己經驗為主的「認知」與視為當然的「常識」。
總之,從巨視面而言,社會學主要在探討社會或團體之組成與變遷;從微視面而言,主要在瞭解人與人之互動,以及人在組織中之行為。本課程的設計重點在於對大學部學生講授基本社會學理論,瞭解什麼是社會學觀點與研究,並強調對周遭環境的關懷與觀察,以及對社會現象的反省與批判。
|
課程要求 |
1.了解自我與知識建構歷程
2.關心家庭,社會與週遭環境
3.結合1,2與社會學知識
4.將自己對現象的觀察寫出來
5.蒐集相關資料印證4
每位學生需繳交一份報告並作十分鐘口頭報告(視人數多寡,人數過多採抽點方式),以及期末筆試,成績分別佔30%,10%,50%,另10%為平常表現(如出席上課與參與討論)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每週三 13:00~14:00 |
參考書目 |
教科書
Andersen, Margaret L. nd Howard F. Taylor. 2006, Sociology: Understanding a
Diverse Society(4th ed.). Wadsworth, Thomson Learning.
其他參考書
(1) 張君玫、劉鈐佑譯。1995,社會學的想像(C. Wright Mills原著)。巨流。
(2) 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2001,見樹又見林。群學。
(3) 薛承泰。 2004,十年教改為誰築夢?心理出版社。
(4) 王振寰、瞿海源主編。1999,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巨流。
(5) 李茂興與徐偉傑譯。1998,社會學:全球性的觀點(Joan Ferrante 原著)。弘智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進度
一, 了解自我與知識建構歷程 -- 知識分子的定位與期許
二, 社會學觀點與了解台灣社會
三, 社會學發展與基本理論
四, 社會學研究方法
五, 文化與社會化
六,團體與組織
七,偏差與犯罪
八,階級與階層化
九,族群與種族
十,人口與性別
十一,家庭與婚姻
十二,教育與工作
十三,集體行為與社會運動
十四,社會變遷
|
指定閱讀 |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19 |
了解自我與知識建構歷程
-- 知識分子的定位與期許 |
第2週 |
9/26 |
社會學觀點與了解台灣社會 |
第3週 |
10/03 |
社會學發展與基本理論 |
第4週 |
10/10 |
功能論與衝突論 |
第5週 |
10/17 |
符號互動論與其他理論 |
第6週 |
10/24 |
社會學研究方法 |
第7週 |
10/31 |
文化與社會化 |
第8週 |
11/07 |
團體與組織 |
第9週 |
11/14 |
期中分組研究大綱報告 |
第10週 |
11/21 |
偏差行為 |
第11週 |
11/28 |
犯罪, 階級 |
第12週 |
12/05 |
階層化, 全球化 |
第13週 |
12/12 |
人口與教育 |
第14週 |
12/19 |
期末報告與討論(一) |
第15週 |
12/26 |
期末報告與討論(二) |
第16週 |
1/02 |
期末報告與討論(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