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社會學丁 Introductory Sociology (d) |
開課學期 |
104-1 |
授課對象 |
政治理論組 |
授課教師 |
李明璁 |
課號 |
Soc1010 |
課程識別碼 |
305 101D0 |
班次 |
01 |
學分 |
3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必帶 |
上課時間 |
星期二7,8,9(14:20~17:20) |
上課地點 |
共201 |
備註 |
與「普通心理學」為二擇一必修。兼通識A5*,必修系所不可充抵通識。
總人數上限:10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41Soc1010_01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社會學(丁)
2015年秋冬 國立臺灣大學
授課教師:李明璁
上課時間:週二2:20—5:20pm
上課地點:共同教室 201
社會學是對日常生活經驗的廣泛評論……
社會學不與人競爭,反而與其他詮釋人類經驗的學科(如文學、藝術和哲學等)分享力量。
社會學思考至少動搖了對任何詮釋唯我獨尊和完美無缺的信仰……
社會學增加了曖昧性,因為它破壞了『凍結水流』和關閉入口的企圖。
在自以為是、凡事要求秩序的掌權者眼中,社會學便是這『亂七八糟』世界的一部份。
社會學是問題,不是答案。 — Zygmunt Bauman, 1990 |
課程目標 |
【修這門課能幹嘛?】
這不是門實用技術課,無法教你產製財貨或提供服務。有時它理論複雜、術語太多而惹人厭煩;卻也可能發人深省、引人入勝。在這堂給非社會系學生的社會學導論課中,我們將探索抽象概念與現實生活之間的連結,藉此理解個人、群體與社會的交織關係,透視人們不以為意的日常表象,反思各類紛擾議題背後的脈絡癥結。即使社會學不能明確「拿來幹嘛」(甚至它白目地反過來質問我們:「讀什麼系以後才好找工作」這類「想當然爾」的「實用邏輯」,基於什麼預設又有哪些問題);但至少,希望這門課能帶給你一種新的生活態度:總是退一步反思問題,並進一步採取行動;相信這世界並不是「非如此不可」而你我無能為力。於是一起練習:讓想像力掌權。 |
課程要求 |
一、課堂團體討論(佔25%)
每週由老師講授兩小時後,第三節課(4:30-5:20)將進行團體討論。討論議題會在當週公佈,若有需事先閱讀之相關補充資料,亦請於課前上Ceiba網站閱讀。助教將嚴格執行點名並協助討論進行。討論之記錄由團體成員輪流擔任。
二、小組作業三份(各佔15%,共計45%)
作業一,繳交日2015/11/17
請各組從以下三個場域擇一前往進行觀察:嬰幼兒用品或兒童服飾店、百貨公司或大型玩具賣場、書店或圖書館童書區。請記錄你們所觀察的消費場所之展售空間和動線如何構成?如何針對不同年齡與性別的孩童,提供不同形式與內容的商品?而在此選購的家長和兒童,又對這些差異化的商品有何反應、他們之間有何互動或溝通(無需特別製作問卷,除了現場參與觀察外,亦可搭配若干隨機抽樣訪談)?請各小組從「社會化」等概念對此田野調查結果進行討論。
作業二,繳交日2015/12/15
請各組從以下四個財經雜誌(以紙本為主、非線上電子版)擇一細讀、討論並作分析:天下雜誌、遠見雜誌、商業週刊、今週刊;請以今年九到十二月份為時段,挑出你們所選雜誌的兩到四期作為對象。請分析雜誌所呈顯的形式以及內容,如何再現了階級的不流動性或流動之可能。
(補充:請閱讀文本內容,將階級流動的所指內涵定義好,再依據此基準引用雜誌文本內容,指出其所表現出的階級關係樣貌和流動的可能性,並請深入性的分析其呈現出一種以上階級流動(或不流動)的經驗現象或敘事方式。)
作業三,繳交日2016/1/5
1. 請各組自行抽出時間和尋找機會,親身前往觀察或參與任何一種�次社會集體行動(議題、地點、形式與規模等皆不限)。若有特殊考量或無此機會亦不勉強,但請以參訪社會運動組織作為替代方案(不可僅以網路搜尋相關資料)。參與過程中,請盡可能進行一些訪談(是否整理附上逐字稿,各組可自行決定)。
2. 請說明並討論這個社會行動的目標信念、組織狀況、人物力等資源的集結與調動方式、宣傳的管道與策略、成敗的關鍵與後續發展的可能問題和方向,等等。請不僅只是描述或轉引關於這些行動者的報導或文宣,也要透過小組討論對這些資料與你們自身的參與觀察心得,進行更深入的分析。
三、期中考與期末考(分別於2014/11/11和2015/1/6舉行,各佔學期總成績15%)
期中考範圍為Week 02-08。期末考範圍為Week 11-16。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待補 |
指定閱讀 |
Part 1:連結自身與世界的社會學習作。
W02: 09/22 → 關於日常生活,社會學想說的是······
Z. Bauman,社會學動動腦,〈前言:社會學—目的何在?〉頁1-22。
A. G. Johnson,見樹又見林,〈第一章:森林、樹群,還有那些事〉頁9-42。
W03: 09/29 → 社會學想像與公共知識分子
影片觀賞討論:〈科倫拜校園事件〉(Bowling for Columbine, 2002)
C. W. Mills,社會學的想像,〈第一章:前景〉頁31-55。
E. W. Said,知識份子論,〈第一章:知識份子的代表〉頁41-62。
W04: 10/06 → 關於社會學,社會學家想說的是······
片桐新自等,基礎社會學,〈第一章:歡迎光臨社會學〉、〈第二章:社會學的方法〉頁15-50。
Part 2:社會如何形塑個體?
W05: 10/13 → 文化模式與社會秩序
Z. Bauman,社會學動動腦,〈第八章:自然與文化〉頁161-182。
A. G. Johnson,見樹又見林,〈第二章:文化—符號、觀念和生活的種種〉頁43-95。
W06: 10/20 → 社會化與生命歷程
C. Calhoun, D. Light & S. Keller,社會學,〈第五章:社會化〉、〈第六章:生命歷程〉頁93-128。
W07: 10/27 → 自我表演與身分管理
D. M. Newman,常民風格的社會學,〈第六章:構築認同:自我的展演〉頁182-221。
W08: 11/03 → 交換互動與生命儀式
Z. Bauman,社會學動動腦,〈第五章:禮物與交換〉頁101-119。
J. Hendry,社會人類學:他們的世界,〈第四章:儀式的巡禮〉,頁115-143。
W09: 11/10 → 期中考
W10: 11/17 → 打造傳統與構築認同
影片觀賞討論:〈美麗天堂〉(Promises, 2001)。
A. Giddens,失控的世界,〈傳統〉頁40-55,時報。
E. Hobsbawm,被發明的傳統,〈導論:創造傳統〉頁11-26。
Part 3:結構如何規制個體?
W11: 11/24 → 偏差控制:處置「異常」與「違法」
D. M. Newman,常民風格的社會學,〈第八章:建構差異:社會偏差〉頁268-310。
片桐新自等,基礎社會學,〈第八章:社會的病理〉頁143-159。
W12: 12/01 → 階級劃分:再製vs.流動
Tony Bilton等,2006,社會學,〈第五章:社會階級〉頁118-162。
片桐新自等,基礎社會學,〈第七章:學歷和社會〉頁125-142。
W13: 12/08 → 性別建構:差異與平權
Tony Bilton等,社會學,〈第六章:性別關係〉,頁164-202。
片桐新自等,基礎社會學,〈第十四章:性別論的基礎〉頁263-281。
W14: 12/15 → 族群意識:歧視到混融
Tony Bilton等,社會學,〈第七章:種族與族群意識〉頁204-245。
片桐新自等,基礎社會學,〈第十三章:歧視的視線〉頁243-261。
Part 4:個體�集體如何改變社會?
W15: 12/22 → 行動選擇:回應多重不平等結構
電影觀賞討論:〈麵包與玫瑰〉(Bread and Roses, 2000)
D. M. Newman,常民風格的社會學,〈第十四章:社會變遷的架構—重構社會〉頁548-585。
W16: 12/29 → 社會運動:從集體鬥爭到日常對抗
J. M. Yinger,反文化,〈第二章:反文化的定義〉、〈第三章:反文化的多種根源〉、〈第十四章:反文化與社會變革〉頁27-123、391-427。
W17: 2016/1/5 → 團體報告上台分享 W18: 2016/1/12 → 期末考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15 |
課程簡介 |
第2週 |
9/22 |
關於日常生活,社會學想說的是······ |
第3週 |
9/29 |
社會學想像與公共知識分子 |
第4週 |
10/06 |
關於社會學,社會學家想說的是······ |
第5週 |
10/13 |
文化模式與社會秩序 |
第6週 |
10/20 |
社會化與生命歷程 |
第7週 |
10/27 |
自我表演與身分管理 |
第8週 |
11/03 |
交換互動與生命儀式 |
第9週 |
11/10 |
期中考 |
第10週 |
11/17 |
打造傳統與構築認同 |
第11週 |
11/24 |
偏差控制:處置「異常」與「違法」 |
第12週 |
12/01 |
階級劃分:再製vs.流動 |
第13週 |
12/08 |
性別建構:差異與平權 |
第14週 |
12/15 |
族群意識:歧視到混融 |
第15週 |
12/22 |
行動選擇:回應多重不平等結構 |
第16週 |
12/29 |
社會運動:從集體鬥爭到日常對抗 |
第17週 |
2016/01/05 |
團體報告上台分享 |
第18週 |
2016/01/12 |
期末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