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19 |
課程介紹:社會學是什麼?
暖身作業:連結個人的煩惱與公共的議題
請你選擇一個與你有切身關連或是你特別關心的個人煩惱,敘述這個煩惱的內容。並請試想,這個看似個人的煩惱可能牽涉到什麼樣的「比個人更大的」社會因素與公共議題,可以更加幫助我們瞭解這個煩惱的來龍去脈?以及,以個人的努力來解決這個煩惱是否有其極限?(2/26上課交,確定要選修者必須先交這個作業。此作業不計分) |
第2週 |
2/26 |
社會學的想像
■《見樹又見林》,第一章「森林、樹群、還有那件事」。
■Mills, C. Wright (1995).〈前景〉,《社會學的想像》,張君玫、劉鈐佑譯,台北:巨流。
推薦閱讀:《社會學動動腦》,前言「社會學:目的何在?」 |
第3週 |
3/04 |
從個人經驗出發
■Nichter, M. (2001).〈芭比之外的選擇〉,《少女weight的煩惱》,王紹婷譯,台北:新新聞文化。
■王浩威 (1998)。〈台灣男人的成長〉,《台灣查甫人》,台北:聯合文學。
推薦閱讀:․郭怡伶(2007),《阿魯巴,酷MAN?》。台北:女書文化
․蔡詩萍. (1998). 〈天生大男人〉,〈男人也可以不玩男人的遊戲〉,收錄於《男回歸線》。台北:聯合文學.
|
第4週 |
3/11 |
文化、價值、規範
■《見樹又見林》,第二章「文化—符號、觀念和生活種種」。
■Henslin, James M. (ed.)(1985). Chap.10: The Rules for Giving Christmas Gifts. In Down to Earth Sociology. New York : The Free Press.
★ 課堂討論兩篇短文,請先上網閱讀:
陳芳明 (2005),〈母親的昭和史〉,中國時報,2005.08.11。
龍應台 (2004),〈如果你為四郎哭泣〉,蘋果日報,2004.11.12。
推薦閱讀:․《社會學動動腦》,第八章「自然與文化」。
․Fox, Kate (2006).〈理毛式言談〉,《瞧這些英國佬》,黃中憲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
第5週 |
3/18 |
社會化
■《見樹又見林》,第三章「社會生活的結構」(頁79-102部分)。
■Henslin, James M. (ed.)(1985). Chap.15: Sexuality and Gender in Children’s Daily Worlds. In Down to Earth Sociology. New York : The Free Press.
推薦閱讀:《社會學動動腦》,第一章「自由與依賴」。 |
第6週 |
3/25 |
偏差行為與社會控制
■Foucault, Michel (1992).〈管教的手段〉,《規訓和懲罰》,劉北成、楊遠嬰譯,台北:桂冠。
■張娟芬(1998),〈第一部份:異性戀霸權〉,《姊妹『戲』牆》,台北:聯合文學。
★ 課堂活動:與助教討論小組作業
|
第7週 |
4/01 |
人際互動
■Goffman, Erving (1992). 〈導論〉,《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徐江敏、李姚軍譯,台北:桂冠。
■Fox, Kate (2006).〈酒館交談〉,〈馬路規則〉,《瞧這些英國佬》,黃中憲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推薦閱讀:․《見樹又見林》,第五章,「我們、它和社會互動」。
․《社會學動動腦》,第三章,「陌生人」。
|
第8週 |
4/08 |
階級
■《見樹又見林》,第三章,〈社會生活的結構〉(頁102-121部分)
■駱明慶(2002),〈誰是台大學生?──性別、省籍和城鄉差異〉,《經濟論文叢刊》, 30:1, 113-147。<http://ccms.ntu.edu.tw/~luohm/NTU.pdf>
■Henslin, James M. (ed.)(1985). Chap. 32: The U.S. Upper Class. In Down to Earth Sociology. New York : The Free Press.
★課堂討論兩篇短文,請先閱讀:
胡淑雯(2006),〈界線〉、〈奸細〉,《哀豔是童年》,台北:印刻
推薦閱讀:吳乃德,1997,〈檳榔與拖鞋,西裝及皮鞋:台灣階級流動的族群差異及原因〉,《台灣社會學研究》1: 137-167。 |
第9週 |
4/15 |
期中考 |
第10週 |
4/22 |
性別
■蔡麗玲,王秀雲,吳嘉苓(2007),〈性別化的科學與科技〉,《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頁201-224),黃淑玲、游美惠主編,台北:巨流。
■〈公平社會的願景〉,《瑞典查甫人》,Niklas Radstrom 等著,朱恩伶等譯,女書店。
推薦閱讀:Conley,F. K. (1999).《不與男孩同一國》,何穎怡譯,台北:女書文化 |
第11週 |
4/29 |
不平等綜合討論:性別、族群、階級
■Folbre, Nancy (2002).《心經濟、愛無價?》,許慧如譯,頁6-15;31-55,台北:新新聞。
■藍佩嘉(2007),〈性別與跨國遷移〉,《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黃淑玲、游美惠主編,台北:巨流。
■鄭至慧(2006),〈高雄廿五淑女之墓〉,中國時報2006.06.15,人間版。 |
第12週 |
5/06 |
家庭
■Jamieson,Lynn (2002). 第7章〈結論〉,《親密關係:現代社會的私人關係》,蔡明璋譯,台北:群學。
■山田昌弘(2001),序章〈單身寄生貴族的時代〉、第一章〈得天獨厚的單身寄生貴族〉、第二章〈單身寄生貴族與結婚問題〉,《單身寄生時代》(頁7~70),李尚霖譯。台北:新新聞。
推薦閱讀:․Ahrons, Constance(1999). 〈如何看待離婚?〉,《良性離婚》,陳星等譯,台北:天衛文化。
․孫瑞穗,1995,〈想要有個「家」,一個沒有「壓迫」的地方—從「家變」到城市另類家庭〉,《誠品閱讀》21期,pp.24-28。 |
第13週 |
5/13 |
組織與工作
■Hochschild, Arlie Russell (1992). 第6章〈情感的管理──從個人到商業使用〉,《情緒管理的探索》,徐瑞珠譯,台北:桂冠。
■張苙雲(1998),第十章〈醫療機構的組織行為〉,《醫療與社會》,台北:巨流。 |
第14週 |
5/20 |
媒體
■Bourdieu, Pierre (2000). 第1章〈錄影現場及其幕後〉,《布赫迪厄論電視》,林志明譯,台北:麥田。
■Calvert ,Clay (2003). 第2章〈助長媒體偷窺的社會因素〉,《偷窺狂的國家》林惠琪等譯,台北:商周。
■孫瑞穗(2005),〈在攝影機強行介入的年代〉,中國時報,2005.08.20。
推薦閱讀:《布赫迪厄論電視》,第2章〈不可見的結構及其效應〉 |
第15週 |
5/27 |
科技、發展、全球化
■Ritzer, George (2002). 〈麥當勞化的開始〉,《社會的麥當勞化》,林佑聖,葉欣怡譯,台北:弘智出版。
■王振寰,瞿海源編(2000),〈全球化的社會變遷〉,《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
第16週 |
6/03 |
科技與當代生活
■Brown, John Seely (2001). 第3章〈在家中獨立作業〉,《資訊革命了什麼?》(頁71-99),顧淑馨譯,台北:先覺出版。
■Rheingold, Howard (2004). 第1章〈澀谷頓悟〉,《聰明行動族──下一場社會革命》,張逸安譯,台北:聯經出版。
推薦閱讀:․Postman ,Neil. (2000). 第三章〈科技〉,《通往未來的過去:與十八世紀接軌的一座新橋》,吳韻儀譯.。台北:台灣商務。
․Brown, John Seely and Paul Duguid (2001). 第7章〈背景環境對解讀資訊關係重大〉,《資訊革命了什麼?》(頁185-217),顧淑馨譯,台北:先覺出版。 |
第17週 |
6/10 |
消費、認同及抵抗
■《社會學動動腦》,第11章「過日子」
■Klein,Naomi (2003). 《No Logo》第1章、第12章,徐詩思譯,台北:時報文化。
推薦閱讀:《見樹又見林》,第六章「實踐社會學、思索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