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社會學丁
INTRODUCTORY SOCIOLOGY (D) 
開課學期
96-2 
授課對象
醫學系  
授課教師
林鶴玲 
課號
Soc1010 
課程識別碼
305 101D0 
班次
01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必帶 
上課時間
星期二7,8,9(14:20~17:20) 
上課地點
綜101 
備註
醫學系學生僅限選1,2班,其餘不予承認。
限學號單號
總人數上限:100人
外系人數限制:2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962soc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我們個人的喜怒哀樂,與這個社會有什麼關連嗎?為什麼有些人一輩子的積蓄也買不起一間公寓,但是一幢幢上億台幣的豪宅不斷在興建中呢?為什麼瘦身中心與吃到飽的餐廳都人滿為患呢?為什麼百貨公司年輕貌美的女店員嫁給了已中年的公司董事長,大家說都羨慕的說她麻雀變鳳凰,對娶了總統千金的年輕醫師卻諷刺地說他「省了20年的奮鬥」?為什麼以前大家叫她們「外籍新娘」,現在卻改稱她們「新移民女性」?為什麼當青少年花大量時間在線上和朋友聊天、互動、玩遊戲的時候,社會上卻普遍存在「沈迷電腦使人離群孤僻」的印象呢?為什麼麥當勞、星巴克和好萊塢電影在我們生活中的角色越來越重要,電視上的國際新聞卻越來越少?社會學引領我們瞭解這些不同層面的社會生活;社會學對於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以及我們與世界的關連,提出了探索的方法。 

課程目標
這是一門針對大學部學生所設計的社會學入門課,這門課不打算系統性地介紹社會學的理論與領域,而是針對社會學家關切的一些根本問題(例如,社會如何可能?人們為何不平等?個人與其身處的組織、社會、世界的關係如何?)從個人經驗出發來觀察、瞭解我們所身處的當代社會,以及個人的處境。 
課程要求
(1) 閱讀指定教材並參與課堂討論:修課同學應從第一週開始便自動按照各週進度閱讀指定教材,我則將利用課堂時間闡述教材內容並做補充。準時上課出席是參與的必要條件,此外,加入課堂討論、提出意見與問題等也都是很重要的參與方式。
(2) 「三分鐘」報告:有些時候我會要求各位在下課前利用幾分鐘的時間,以具名的方式簡短回答以下兩個問題:(一)、你從今天的課堂上所學到的重點,亦即主要概念是什麼?(二)、你覺得今日課程中,留給你最大的困惑是什麼?隔週上課開始時,我會利用一點時間將我對這些心得的想法跟各位討論。此外,我們選擇了一些與課程主題相關的影片在課堂上放映,屆時將請同學在觀影結束之後,利用幾分鐘寫篇小小的觀影心得。「三分鐘報告」、觀影心得與課堂發言、參與討論共佔總成績20%。
(3) 本學期有一次小組作業(25%)。以「過去20年中改變台灣人生活的一件事」或者更準確的說,「過去20年中台灣生活的一項重大改變」為題,5人一組為原則,完成一份期末報告(詳細說明請見課程網頁)。報告長度以5000字為原則,同學們需及早於開學頭兩週(3/4以前)就決定小組成員,開始著手討論、進行初步訪問;並在第六週(3/25)第一節上課時提交一頁以內的作業計畫書(內容包括小組決定的題目及進行之方向),我們將在當週安排討論時段,讓同學針對作業問題與助教討論、發問;最後在第十五週(5/27)做完整的口頭報告,第十六週(6/3)繳交紙本,遲交將按天扣分(不收作業遲交超過一週以上者)。這份報告需要小組成員實地進行訪問、資料蒐集、文獻整理,並做綜合分析。小組內最好盡可能平均分工,並在作業末附上分工清單,確保每位同學都盡到應盡的小組責任,拿到應得的分數。作業繳交之形式盡量簡單,不用加封套與封面頁、無須刻意以彩色或優質紙張列印;但還是歡迎多媒體的呈現(如拍攝短片、紀錄行動藝術…等)。如何執行這項期末報告的詳細說明請見大綱附註。
(4) 期中考與期末考:兩次考試形式上將以簡答題為主,涵蓋範圍為指定閱讀與授課內容。期中考佔25%,期末考佔30%。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三 10:00~12:00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8374) 《見樹又見林:社會學作為一種生活、實踐與承諾》,
Johnson, Allan著 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群學出版。
(8374) 《社會學動動腦》(Thinking Sociologically),
Zygmunt Bauman,朱道凱譯,群學出版。
(83de) 除見樹又見林一書外,其他指定教材已印製讀本,請自洽
華新影印行(辛亥路2段223號;Tel: 27328105)。讀本僅收指定閱
讀文章,選讀文章部份有興趣的同學請自行找來閱讀。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期中考 
25% 
 
2. 
期末考 
30% 
 
3. 
隨堂測驗 
0% 
 
4. 
作業 
25% 
小組作業說明:過去20年中台灣生活的一項重大改變 主題 我們在上學期社會學的第一堂課裡,就特別強調社會學的一個重要目標是:不再把我們所身處的世界、當前的價值視為理所當然的。上個學期我們透過許多跨文化的比較,試圖讓這個【理所當然的世界】現形。這學期我們則換一個歷史縱深的角度,從社會變遷來看見這個【理所當然的世界】的歷史形成。這個學期報告希望讓同學透過以社會學的眼光重訪歷史,窺見到台灣社會過去這幾十年中各種重大變化對於生活於其中的人們所具有的意義與產生的影響。藉由這項活動與練習,讓同學們一方面對於和我們生活在同一個社會的不同世代、背景的人增加同理心;另一方面也看到我們今日生活世界的發展軌跡與變遷動力。 請注意,這個期末報告的題目與其說是「題目」,不如說是「題型」還比較恰當。換句話說,這個題目是有彈性的。第一個彈性就是時間。我們的基本設定是20年間的台灣社會變化,之所以以「20年」為觀察的時間線段,是希望大家能把觀察的場景和視野拉長一點,換一個角度看看和同學們成長年代完全不同的世代,如何經歷各種今天看來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事物的發生、衝擊與調適的過程。但是,如果你們小組討論後決定把時間拉得更長,譬如說,「30年」或「40年」,也沒有問題。 如何進行 1、 分組:以一組3人為原則,先確定小組成員 2、 找題目:同一組的同學可以先透過幾個方式構思題目: 【1】 動手動腳找資料──常常有些文章是以類似的題目寫就的(以下附上兩篇類似的文章連結),閱讀這些文章的好處是在腦袋一片空白的時候,你可以藉著閱讀別人的觀點來拓廣思考的視野,缺點則是常常這些文章所指出的方向反而會影響、拘限了我們思考的角度(「對啊!為什麼我沒有想到這一點!」)然後文章裡面提到的現象就一直在腦中縈繞不去,反而想不出新的、自己的角度來。因此,光讀別人的東西是不夠的。 2003年3月《美麗佳人》雜誌(Marie Claire)〈完美過生活 十個好主意〉一文,後在網路上流傳為「十年間改變台灣人生活的十件事情」 http://www.iclubs.com.tw/cgi/root/editor_article/read.cgi?class_dir=08&article_file=1073294621 「十件事改变上海人的生活」 http://www.people.com.cn/BIG5/jinji/222/8976/8979/20020917/824719.html 【2】 訪問實際經歷過這些變化的人們──所謂變遷,感受最深刻的一定是身處其中的人們,因此,在決定報告題目之前,每個同學必須先訪問2~3位經歷過這些變化的人們(換言之,如果你們的題目是「20年內」的話,受訪者的年齡必須大約在40歲以上的人)。這些可以是你們的家長、親人、雇主,或者是任何身份的人。請她/他們談談自己這20年來印象最深刻、感受最強烈的一些社會變化;這些變化最好不要是那些媒體每天灌輸給我們的社會印象(譬如:「政治越來越亂」、「社會越來越不安定」),或者是過於龐大而浮面的現象描述(譬如「教育競爭越來越激烈」、「東西越來越貴」)。 3、 決定題目:小組成員共同討論、交換訪談心得與想法,決定小組想做的題目。 4、 收集資料:確定題目之後,開始進行資料收集的工作: (1) 客觀的事實考據:找出具體的證據來支持你們所提出的變遷是確實存在的。所謂的證據可以是報章雜誌、期刊論文、影像紀錄片、攝影作品…等任何經大眾傳播形式發表的作品。找資料的管道可善用圖書館的電子資料庫,例如:中華民國期刊論文索引、博碩士論文資訊網、報紙系統(中央通訊社剪報系統、中國時報全文影響資料庫、聯合知識庫…等),或是從受訪者提及的相關作品中進行對訪談資料的驗證。 (2) 主觀的資料呈現與分析詮釋:整理訪談內容,並將之比對你們所收集到的二手資料,進行相互驗證。而後,一一選擇可以支持你們論點的訪談段落,作為日後建構報告時的血與肉。若是發現兩種資料有抵觸之處,或是不了解受訪者的確切意思,可再進行第二次的訪談來補足這些缺漏。 5、 彙整書面資料與訪談內容,並加入小組內共同討論出來的想法,進行報告的撰寫。報告內容必須包括: (1) 清楚描述你們所認為的「過去20年中台灣生活的一項重大改變」的具體內容為何。並提出證據。 (2) 這個改變是在什麼樣的脈絡下形成的,而它據以成形、流行、變遷成為現今生活一部份的原因又是什麼?例如:在一百多年發明電話之前,傳遞訊息的最快方式就是透過電報線用摩斯碼來發送電報:但當貝爾發明了電話之後,在電話公司的營銷上經歷了意識上的轉變(例如:貝爾對電話最初的考慮是將其用作一種大眾媒體,電話作為發送中心,將傳播音樂、牧師的布道、重要的講話等,而接收者則是一群付費的訂戶。後來貝爾和投資者們發現,只有作為個人化的交流工具,傳輸人類對話,電話才能作為產業發展。經歷這項關鍵的意識轉變,電話網絡才逐遍建立起來),並因為一些生活的便利性讓民眾開始相信電話在現實世界的功用,電話才在美國社會徹底站穩了腳跟。 (3) 此改變對台灣社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包括它本來預期跟沒預期的),又衍生出什麼樣新的社會問題。例如:電話的發明本來的訴求在於男性商務用、女性家務用,可是除了這些原先已被考量進去的便利性之外,電話卻也成為一個讓女性賦權的工具:女性再也不必浪費時間打扮梳妝,或是在沒有交通工具的情況下央求她人載她去聚會地點,就可以盡情地跟朋友聯絡;她跟朋友的談話也不再擔心會被左鄰右舍聽見。最後,透過電話,女性的確比之前講更多的話、也更有機會講話。 小結而言,一個簡單的變化絕對不只是單一一個因素造成的;同樣的,它所帶來的改變也絕對不只是單面向。因此,這份報告除了要呈現具體的變遷內容之外,還要從這表面的變化中,找出它深層的因素,並細緻的畫出它所帶來的各式各樣或單一、或複和式、或非預期性的種種影響。 訪問時的技巧 1. 在訪問之前,請先做好準備工作,包括:a)對台灣20年來的變化有一些基本的認識;b)對受訪者的基本背景進行一定程度的瞭解;c)根據受訪者的背景,決定要問哪些基本的題型。換句話說,不能以一張白紙的狀況進入訪談。假使如此,訪談很容易發生一些狀況,例如:你完全聽不懂受訪者的話,在抓不到重點的情況下,便無法從他的話語中挖掘出更多寶貴的資料;或者,因為不了解受訪者,所以用錯語言、措辭跟回應,使得訪談淪為失敗。 2. 不要問太籠統的問題。要問問題前,請先自問自答,看看這個問題是否能夠引出具體的答案。譬如:當你遇到「你覺得過去20年來台灣生活有什麼重大的改變?」這樣的問法時,你能想到什麼;如果換個問法,「你覺得跟20年前比起來,妳自己的生活有沒有什麼很不一樣的地方?」,是否更能引發你想出較具體的改變?在問問題的時候,請適對方年齡來估算她20年前的年紀,然後直接問她,「你國小�國中�高中時,你的生活跟現在比起來有什麼很大的改變?」直接指出對方20年前的歲數,有利於受訪者去回想、比較兩者的差別。 3. 不要忽略跟問題無關的回答,也不要催促受訪者回到正題。相反的,當訪談陷入膠著時,可以嘗試以閒聊的方式,請受訪者談談他們以前的生活。當受訪者就此開始追憶當年勇�數落現代人時,也不要喪失耐心覺得他離題了,或是急於想反駁他的意見;而是要從中找出問題的線索,進一步的追問下去。譬如:當受訪者說:「我們以前的社會哪有那麼亂」、「我們以前讀書才沒那麼好命」時,進一步的具體追問或請他舉例:「現在的社會跟以前比起來亂在什麼地方?是什麼原因造成它亂?」、「那時候讀書有多不好命?能不能舉幾個例?那你覺得跟那時候比起來,現在的好命是為什麼造成的?」然後,從他的古今對照中,找出造成變遷的可能原因,而後在根據這些可能原因繼續追問下去。譬如:你們發現,似乎是因為人們「變得比較有錢」了,所以唸書才好命,那就要根據「為什麼變有錢」、「從哪些方面可以觀察出社會變有錢了」…這些問題,來追查更細微的線索。或許,當你們在深入探討社會變有錢的因素時,就能發現有什麼重大變遷在之中展開。 4. 重視語言使用的問題。不同的族群、性別、社會階級、和年齡,都會影響人們使用何種語言。所以,必須針對受訪者的社會階級、年齡、與習慣語言來設計問題,避免使用受訪者不熟悉的語言或語彙。譬如:當你訪問一個慣常講台語的長輩時,就盡量以台語發問,若是不行,也務必要聽得懂台語,而非請受訪者用台語以外的語言來回答你的問題。 5. 訪問完之後,盡快記錄下訪談的主要內容;若對訪談有疑問或發現有可進一步訪問的問題,可以再徵求受訪者同意,進行第二次、第三次訪談。因此,第一次訪談結束之後,可客氣詢問受訪者,「如果有需要,是否願意接受第二次訪談?」  
5. 
報告 
0% 
 
6. 
課堂參與 
20% 
包含「三分鐘報告」、觀影心得與課堂發言、參與討論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19  課程介紹:社會學是什麼?
暖身作業:連結個人的煩惱與公共的議題
請你選擇一個與你有切身關連或是你特別關心的個人煩惱,敘述這個煩惱的內容。並請試想,這個看似個人的煩惱可能牽涉到什麼樣的「比個人更大的」社會因素與公共議題,可以更加幫助我們瞭解這個煩惱的來龍去脈?以及,以個人的努力來解決這個煩惱是否有其極限?(2/26上課交,確定要選修者必須先交這個作業。此作業不計分) 
第2週
2/26  社會學的想像
■《見樹又見林》,第一章「森林、樹群、還有那件事」。
■Mills, C. Wright (1995).〈前景〉,《社會學的想像》,張君玫、劉鈐佑譯,台北:巨流。
推薦閱讀:《社會學動動腦》,前言「社會學:目的何在?」 
第3週
3/04  從個人經驗出發
■Nichter, M. (2001).〈芭比之外的選擇〉,《少女weight的煩惱》,王紹婷譯,台北:新新聞文化。
■王浩威 (1998)。〈台灣男人的成長〉,《台灣查甫人》,台北:聯合文學。
推薦閱讀:․郭怡伶(2007),《阿魯巴,酷MAN?》。台北:女書文化
․蔡詩萍. (1998). 〈天生大男人〉,〈男人也可以不玩男人的遊戲〉,收錄於《男回歸線》。台北:聯合文學.
 
第4週
3/11  文化、價值、規範
■《見樹又見林》,第二章「文化—符號、觀念和生活種種」。
■Henslin, James M. (ed.)(1985). Chap.10: The Rules for Giving Christmas Gifts. In Down to Earth Sociology. New York : The Free Press.
★ 課堂討論兩篇短文,請先上網閱讀:
陳芳明 (2005),〈母親的昭和史〉,中國時報,2005.08.11。
龍應台 (2004),〈如果你為四郎哭泣〉,蘋果日報,2004.11.12。
推薦閱讀:․《社會學動動腦》,第八章「自然與文化」。
․Fox, Kate (2006).〈理毛式言談〉,《瞧這些英國佬》,黃中憲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第5週
3/18  社會化
■《見樹又見林》,第三章「社會生活的結構」(頁79-102部分)。
■Henslin, James M. (ed.)(1985). Chap.15: Sexuality and Gender in Children’s Daily Worlds. In Down to Earth Sociology. New York : The Free Press.
推薦閱讀:《社會學動動腦》,第一章「自由與依賴」。 
第6週
3/25  偏差行為與社會控制
■Foucault, Michel (1992).〈管教的手段〉,《規訓和懲罰》,劉北成、楊遠嬰譯,台北:桂冠。
■張娟芬(1998),〈第一部份:異性戀霸權〉,《姊妹『戲』牆》,台北:聯合文學。
★ 課堂活動:與助教討論小組作業
 
第7週
4/01  人際互動
■Goffman, Erving (1992). 〈導論〉,《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徐江敏、李姚軍譯,台北:桂冠。
■Fox, Kate (2006).〈酒館交談〉,〈馬路規則〉,《瞧這些英國佬》,黃中憲譯,台北:貓頭鷹出版。
推薦閱讀:․《見樹又見林》,第五章,「我們、它和社會互動」。
․《社會學動動腦》,第三章,「陌生人」。
 
第8週
4/08  階級
■《見樹又見林》,第三章,〈社會生活的結構〉(頁102-121部分)
■駱明慶(2002),〈誰是台大學生?──性別、省籍和城鄉差異〉,《經濟論文叢刊》, 30:1, 113-147。<http://ccms.ntu.edu.tw/~luohm/NTU.pdf>
■Henslin, James M. (ed.)(1985). Chap. 32: The U.S. Upper Class. In Down to Earth Sociology. New York : The Free Press.
★課堂討論兩篇短文,請先閱讀:
胡淑雯(2006),〈界線〉、〈奸細〉,《哀豔是童年》,台北:印刻
推薦閱讀:吳乃德,1997,〈檳榔與拖鞋,西裝及皮鞋:台灣階級流動的族群差異及原因〉,《台灣社會學研究》1: 137-167。 
第9週
4/15  期中考 
第10週
4/22  性別
■蔡麗玲,王秀雲,吳嘉苓(2007),〈性別化的科學與科技〉,《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頁201-224),黃淑玲、游美惠主編,台北:巨流。
■〈公平社會的願景〉,《瑞典查甫人》,Niklas Radstrom 等著,朱恩伶等譯,女書店。
推薦閱讀:Conley,F. K. (1999).《不與男孩同一國》,何穎怡譯,台北:女書文化 
第11週
4/29  不平等綜合討論:性別、族群、階級
■Folbre, Nancy (2002).《心經濟、愛無價?》,許慧如譯,頁6-15;31-55,台北:新新聞。
■藍佩嘉(2007),〈性別與跨國遷移〉,《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黃淑玲、游美惠主編,台北:巨流。
■鄭至慧(2006),〈高雄廿五淑女之墓〉,中國時報2006.06.15,人間版。 
第12週
5/06  家庭
■Jamieson,Lynn (2002). 第7章〈結論〉,《親密關係:現代社會的私人關係》,蔡明璋譯,台北:群學。
■山田昌弘(2001),序章〈單身寄生貴族的時代〉、第一章〈得天獨厚的單身寄生貴族〉、第二章〈單身寄生貴族與結婚問題〉,《單身寄生時代》(頁7~70),李尚霖譯。台北:新新聞。
推薦閱讀:&#8228;Ahrons, Constance(1999). 〈如何看待離婚?〉,《良性離婚》,陳星等譯,台北:天衛文化。
&#8228;孫瑞穗,1995,〈想要有個「家」,一個沒有「壓迫」的地方—從「家變」到城市另類家庭〉,《誠品閱讀》21期,pp.24-28。 
第13週
5/13  組織與工作
■Hochschild, Arlie Russell (1992). 第6章〈情感的管理──從個人到商業使用〉,《情緒管理的探索》,徐瑞珠譯,台北:桂冠。
■張苙雲(1998),第十章〈醫療機構的組織行為〉,《醫療與社會》,台北:巨流。 
第14週
5/20  媒體
■Bourdieu, Pierre (2000). 第1章〈錄影現場及其幕後〉,《布赫迪厄論電視》,林志明譯,台北:麥田。
■Calvert ,Clay (2003). 第2章〈助長媒體偷窺的社會因素〉,《偷窺狂的國家》林惠琪等譯,台北:商周。
■孫瑞穗(2005),〈在攝影機強行介入的年代〉,中國時報,2005.08.20。
推薦閱讀:《布赫迪厄論電視》,第2章〈不可見的結構及其效應〉 
第15週
5/27  科技、發展、全球化
■Ritzer, George (2002). 〈麥當勞化的開始〉,《社會的麥當勞化》,林佑聖,葉欣怡譯,台北:弘智出版。
■王振寰,瞿海源編(2000),〈全球化的社會變遷〉,《社會學與台灣社會》,台北:巨流。 
第16週
6/03  科技與當代生活
■Brown, John Seely (2001). 第3章〈在家中獨立作業〉,《資訊革命了什麼?》(頁71-99),顧淑馨譯,台北:先覺出版。
■Rheingold, Howard (2004). 第1章〈澀谷頓悟〉,《聰明行動族──下一場社會革命》,張逸安譯,台北:聯經出版。
推薦閱讀:&#8228;Postman ,Neil. (2000). 第三章〈科技〉,《通往未來的過去:與十八世紀接軌的一座新橋》,吳韻儀譯.。台北:台灣商務。
&#8228;Brown, John Seely and Paul Duguid (2001). 第7章〈背景環境對解讀資訊關係重大〉,《資訊革命了什麼?》(頁185-217),顧淑馨譯,台北:先覺出版。 
第17週
6/10  消費、認同及抵抗
■《社會學動動腦》,第11章「過日子」
■Klein,Naomi (2003). 《No Logo》第1章、第12章,徐詩思譯,台北:時報文化。
推薦閱讀:《見樹又見林》,第六章「實踐社會學、思索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