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社會學丁
Introductory Sociology (d) 
開課學期
100-1 
授課對象
心理學系  
授課教師
曾嬿芬 
課號
Soc1010 
課程識別碼
305 101D0 
班次
02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必修 
上課時間
星期四2,3,4(9:10~12:10) 
上課地點
北館視聽 
備註
心理系同學修先。與文化人類學丙二擇一。
總人數上限:10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01sociology2011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美國社會學家C. Wright Mills指出,社會學不應該視為某種專門的學科知識,被某些經過特別訓練的少數人士所壟斷。相反地,社會學的知識應該是一種「普遍的心智能力」,能夠洞察個人生命情境與社會集體結構之間的密切關係。因此,具有這種能力的媒體記者、作家、文化評論者能夠從個別人物的故事遭遇中,看到歷史變遷所留下的軌跡。同樣地,能夠採取社會學思考方式的醫師、教師、社工人員、心理諮商人員等助人產業從業人員,也應可以清楚指認出,他們服務對象的苦難是如何與特定的社會環境是緊密結合在一起。
社會學家不宣稱自己能夠「發明」什麼以往所不知道現象,社會學所帶來的許諾在於某一種的新觀點,重新詮釋某些我們自認為已經十分熟悉的現象。因此,不可避免地,社會學是即是「批判的」,它往往是具有揭露的作用(debunking) ,指認出被合理化的壓迫。社會學的研究指出,我們的日常生活是由一系列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觀念所維繫,一旦我們可以點出這個被忽略的面向,新的秩序就有可能被建立。就這一點而言,稱職的社會學家並不是社會先知,他們不預言未來美好的社會圖像,相對地,社會學家通常像是蘇格拉底所自比為牛蠅(gadfly),時常提醒眾人若干不愉快的事實,以及不情願面向的真相。
 

課程目標
「如果問對了問題,就可以分辨出命運與目的地的不同,漂流與旅行的差異。」
--Zygmunt Bauman(Thinking Sociologically)

社會學旨在為社會生活的各項主題提供系統性的瞭解,不同社會的制度與文化雖然不同,但是這些變奏曲都是源自於一些主旋律—生存、家庭、價值、認同、權力、愛情、經濟、階級、友誼、群體意識。社會學企圖了解個人在經歷這些生活的過程中遭遇的社會,這個社會的制度與文化既是個人所依賴的準則與資源,但也是壓抑個人希望和需要獲得滿足的外在限制。社會學知識的目的在於幫助個人與社會,釐清問題並找出可能性,使得我們的人生發展、社會變遷可以成為朝向某一目的地的旅程,而不是命運大海上的漂流。
 
課程要求
1.閱讀:指定的選讀教材。

2.「上課小答」:有時我會要求各位在課堂上,以具名的方式簡短回答我的提問。

3.作業
A.寫作須知:1) 字數請控制在1500-2000字; 2)分析時請盡量運用課堂重點與閱讀的材料,評分以對於社會學的運用能力為主要依據。
B.作業題目:
1)請運用社會學對文化的研究興趣,找出你感興趣的一類群體,分析這一群體所分享的文化,找出這個文化特有的符號、語言、價值、規範,並與以討論。(繳交日期:10/20上課前)
2)請找到30歲以上從未結婚過的女性和男性各一位,請問他們對於同居、結婚、生育的看法,哪些因素會影響這些決定?並請用社會學對於家庭與親密關係的觀點分析。 (繳交日期:12/8上課前)
3)請對家族中的一男一女進行訪談,寫下他們階級流動的家族史(從祖父母代開始),請以社會學對於階層與流動的研究觀點分析他們處於目前階級的主要因素。 (12/22上課前交)
4)請找出三項社會中讓你一直覺得很困惑的現象,陳述現象並說明困惑之處,然後以你在本學期中學習得到的三個概念或觀點提出解釋。(1/5上課前)

4.討論課:我們在每週的第三堂課會安排討論,由助教帶領針對討論題綱進行小組討論,回家撰寫心得,下次上課時交給老師。

5.評分:「上課小答」佔20%,作業四次佔60%,課堂討論表現與心得20%。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5  課程簡介 
第2週
9/22  社會學看到的世界以及我們如何研究它
〈導論〉、〈第一章〉,《少女Weight的煩惱》,Mimi Nichter著,新新聞出版.
 
第3週
9/29  文化多寶格
< 文化>,黃金麟,《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王振寰與瞿海源主編。

社會現場 命名性別文化
參考作品: <名字與性別>,文化適應與象徵鬥爭,李廣鈞著,學富文化。
 
第4週
10/06  社會化
<自由與依賴>,社會學動動腦(Thinking Sociologically),Zygmunt Bauman著,朱道凱譯,群學出版。
「個性—幸福的一個要素」,<<論自由>>(On Liberty),John Stuart Mill.
 
第5週
10/13  認同的社會建構
<我們、它和社會互動>,見樹又見林,by Allan Johnson.

社會現場: 我是誰?群體與界線 <我說英語長大>、<偶然身為亞裔人>,《偶然身為亞裔人》,Eric Liu著,天下文化。
 
第6週
10/20  人際互動與轉換(第一次作業繳交)
日常生活的表演, Erving Goffman, p. 1-32

社會現場: 服務業的前台與後台
參考作品:《情緒管理的探索》,第6章〈情感的管理──從個人到商業使用〉Arlie Russell Hochschild著,徐瑞珠譯,桂冠出版。
 
第7週
10/27  群體與界限
<我們與他們>,社會學動動腦,by Zigmunt Bauman。
 
第8週
11/03  民族與國家
<民族與國家>,社會學動動腦,by Zigmunt Bauman。

社會現場:以色列與巴勒斯坦
參考作品:<民族新義::從革命到自由主義>,《民族與民族主義》,by Eric Hobsbawm。
影片:美麗天堂
 
第9週
11/10  期中考週 
第10週
11/17  性別差異與不平等
<性別與勞動>,劉梅君,《性屬關係》,王雅各編,心理出版社。

社會現場: 愛的勞動
參考作品:<亞當斯密的晚餐>,曾嬿芬, 心經濟、愛無價(by Nancy Folbre),新新聞出版社。
<現代瑞典父職>、<公平社會的願景>,《瑞典查甫人》,Niklas Radstrom等著,女書店。
 
第11週
11/24  家庭
<家庭>,喻維欣,《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王振寰與瞿海源主編。
〈單身寄生貴族與結婚問題〉, 《單身寄生時代》,山田昌弘著,新新聞出版.

社會現場: 台灣的結婚與生育現象
參考作品: “Asian Lonely Hearts”, The Economist, August 21, 2011.
藍佩嘉, “台灣不生不婚不育的現象”,天下雜誌,2010
 
第12週
12/01  親密關係的形成與解散
「愛情、誓約與純粹關係」、「純粹關係的矛盾」,《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by Anthony Giddens。

社會現場:彈性契約
參考作品:法國民事伴侶制度PACS的新面貌,婦女新知基金會通訊,2011,297期
<如何看待離婚?>,《良性離婚》,by Constance Ahrons。
 
第13週
12/08  社會階級(第二次作業繳交)
<階級與階層>,蘇國賢,《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王振寰與瞿海源主編
 
第14週
12/15  繼承與流動

<階級與階層>,蘇國賢,《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王振寰與瞿海源主編。
社會現場:誰是台大學生?
參考作品: 駱明慶 (2002), 〈誰是台大學生?--- 性別、省籍和城鄉差異〉, 《經濟論文叢刊》, 30:1, 113-147。
 
第15週
12/22  組織與工作 (第三次作業繳交)
〈櫃臺後的故事〉,《血汗超商》,吳偉立著,群學出版。

社會現場: : 勞心與勞力可以分家嗎?
<實用藝術的個案>,《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Mathew Crawford著。
“Wiki Becomes a Way of Life”, by Daniel Terdiman 03.08.2005, Wired magazine http://www.wired.com/culture/lifestyle/news/2005/03/66814
 
第16週
12/29  市場的社會基礎
<市場>,《後工業機會:一個批判性的經濟社會學論述》,Fred Block著,群學出版社。

社會現場: :醫療商品化
參考作品: <醫界黑暗面>,《無效的醫療》,Jorg Blech.
 
第17週
1/05  好社會 (第四次作業繳交)

<第六章:產出>,《後工業機會:一個批判性的經濟社會學論述》,Fred Block著,群學出版社。

社會現場: 更多等於更好?
參考作品: <在成長之後>,《幸福的在地經濟》,by Bill Mckibb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