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15 |
課程簡介 |
第2週 |
9/22 |
社會學看到的世界以及我們如何研究它
〈導論〉、〈第一章〉,《少女Weight的煩惱》,Mimi Nichter著,新新聞出版.
|
第3週 |
9/29 |
文化多寶格
< 文化>,黃金麟,《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王振寰與瞿海源主編。
社會現場 命名性別文化
參考作品: <名字與性別>,文化適應與象徵鬥爭,李廣鈞著,學富文化。
|
第4週 |
10/06 |
社會化
<自由與依賴>,社會學動動腦(Thinking Sociologically),Zygmunt Bauman著,朱道凱譯,群學出版。
「個性—幸福的一個要素」,<<論自由>>(On Liberty),John Stuart Mill.
|
第5週 |
10/13 |
認同的社會建構
<我們、它和社會互動>,見樹又見林,by Allan Johnson.
社會現場: 我是誰?群體與界線 <我說英語長大>、<偶然身為亞裔人>,《偶然身為亞裔人》,Eric Liu著,天下文化。
|
第6週 |
10/20 |
人際互動與轉換(第一次作業繳交)
日常生活的表演, Erving Goffman, p. 1-32
社會現場: 服務業的前台與後台
參考作品:《情緒管理的探索》,第6章〈情感的管理──從個人到商業使用〉Arlie Russell Hochschild著,徐瑞珠譯,桂冠出版。
|
第7週 |
10/27 |
群體與界限
<我們與他們>,社會學動動腦,by Zigmunt Bauman。
|
第8週 |
11/03 |
民族與國家
<民族與國家>,社會學動動腦,by Zigmunt Bauman。
社會現場:以色列與巴勒斯坦
參考作品:<民族新義::從革命到自由主義>,《民族與民族主義》,by Eric Hobsbawm。
影片:美麗天堂
|
第9週 |
11/10 |
期中考週 |
第10週 |
11/17 |
性別差異與不平等
<性別與勞動>,劉梅君,《性屬關係》,王雅各編,心理出版社。
社會現場: 愛的勞動
參考作品:<亞當斯密的晚餐>,曾嬿芬, 心經濟、愛無價(by Nancy Folbre),新新聞出版社。
<現代瑞典父職>、<公平社會的願景>,《瑞典查甫人》,Niklas Radstrom等著,女書店。
|
第11週 |
11/24 |
家庭
<家庭>,喻維欣,《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王振寰與瞿海源主編。
〈單身寄生貴族與結婚問題〉, 《單身寄生時代》,山田昌弘著,新新聞出版.
社會現場: 台灣的結婚與生育現象
參考作品: “Asian Lonely Hearts”, The Economist, August 21, 2011.
藍佩嘉, “台灣不生不婚不育的現象”,天下雜誌,2010
|
第12週 |
12/01 |
親密關係的形成與解散
「愛情、誓約與純粹關係」、「純粹關係的矛盾」,《親密關係的轉變:現代社會的性、愛、慾》,by Anthony Giddens。
社會現場:彈性契約
參考作品:法國民事伴侶制度PACS的新面貌,婦女新知基金會通訊,2011,297期
<如何看待離婚?>,《良性離婚》,by Constance Ahrons。
|
第13週 |
12/08 |
社會階級(第二次作業繳交)
<階級與階層>,蘇國賢,《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王振寰與瞿海源主編
|
第14週 |
12/15 |
繼承與流動
<階級與階層>,蘇國賢,《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王振寰與瞿海源主編。
社會現場:誰是台大學生?
參考作品: 駱明慶 (2002), 〈誰是台大學生?--- 性別、省籍和城鄉差異〉, 《經濟論文叢刊》, 30:1, 113-147。
|
第15週 |
12/22 |
組織與工作 (第三次作業繳交)
〈櫃臺後的故事〉,《血汗超商》,吳偉立著,群學出版。
社會現場: : 勞心與勞力可以分家嗎?
<實用藝術的個案>,《摩托車修理店的未來工作哲學》,Mathew Crawford著。
“Wiki Becomes a Way of Life”, by Daniel Terdiman 03.08.2005, Wired magazine http://www.wired.com/culture/lifestyle/news/2005/03/66814
|
第16週 |
12/29 |
市場的社會基礎
<市場>,《後工業機會:一個批判性的經濟社會學論述》,Fred Block著,群學出版社。
社會現場: :醫療商品化
參考作品: <醫界黑暗面>,《無效的醫療》,Jorg Blech.
|
第17週 |
1/05 |
好社會 (第四次作業繳交)
<第六章:產出>,《後工業機會:一個批判性的經濟社會學論述》,Fred Block著,群學出版社。
社會現場: 更多等於更好?
參考作品: <在成長之後>,《幸福的在地經濟》,by Bill Mckibb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