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社會學丁 Introductory Sociology (d) |
開課學期 |
103-1 |
授課對象 |
公共衛生學系 |
授課教師 |
薛承泰 |
課號 |
Soc1010 |
課程識別碼 |
305 101D0 |
班次 |
03 |
學分 |
3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必帶 |
上課時間 |
星期一2,3,4(9:10~12:10) |
上課地點 |
社101 |
備註 |
上課地點:社101。 限本系所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總人數上限:8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31Soc1010_03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社會學不只是學習一種想像,更是一種關懷,甚至透過思考或創新而能實踐。因此,本課程之設計除了閱讀社會學教科書作為基礎,提供學生對當下事物的觀察與解析,也是重要的內容。然而在觀察與解析的過程當中,即易形成批判的觀點,這往往是年青學生的偏好,也是當前社會的特色,可是,要培養學生從批判進入關懷卻是不容易的事,而這也是課程中需要去突破之處;尤其是以社會工作與公衛學生為主,渠等對於未來服務的社會與人群須有一定的認知,關懷與實踐不可或缺。這也是本人曾借調至公部門服務六年多來,發現這是學界的缺失,同時也在職場上看到社工與衛生部門的現象。雖然社會學內容通常從nature 與 nurture 之辯,了解個人、家庭、團體到科層體制,以及個人的社會化到全球化與在地化的衝突,課程只能達到簡介與導讀的功能。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社會學這看似無所不談與無所不包的課程,某種程度是要學生了解個人人生歷程與外在環境的變遷,這是作為一個知識分子的基本涵養,也是現代公民應具備的知識。在做法上,鼓勵學生相互對話,激發獨立思考能力,並以當下議題作為討論對象,透過資料蒐集與資訊接觸,藉此來關心所處的環境,培育其實踐的勇氣。
|
課程目標 |
社會科學的基本任務,就是要指出社會的「不公」(inequality),認為需要透過批判(尤其針對權力),促成多元觀點,才能釋放出社會力來,使社會在多元與包容的情形下,減緩不公的現象,而所謂的民主與自由的價值、或是公民社會的形成,不都是如此來的嗎?尤重要的,「批判」雖是知識分子的專長卻不是任何人的專利,如果自己的作為才是「批判」,他人的批判則是「反動」,這不僅是雙重標準,也成為了權力的化身。教育的主要目的,何嘗不是在傳遞優質價值與文化,最終目的,無非在解放個人的潛能,創造多元社會與文化。本課程教學目標簡述如下:
1. 學習社會學基本知識與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社會學的想像。
2. 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創新與批判,同時兼顧反省的能力。
3. 社會現象多元觀點的形成,鼓勵實踐,形塑現代公民。
進度
(原則上每週一主題,另有兩週分別為期中與期末報告)
社會化、社會互動與團體、文化、社會組織與結構、人口、婚姻與家庭、社會階級與流動、教育與傳播、宗教、工作與經濟生活、都市與現代化、集體行為與社會運動、偏差行為、社會(人口與文化)變遷。
|
課程要求 |
用心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每週一 12:00~14:00 |
參考書目 |
(1) 張君玫、劉鈐佑譯 (1995)。社會學的想像(C. Wright Mills原著)。巨流。
(2) 成令方、林鶴玲、吳嘉苓譯 (2001)。見樹又見林。群學。
(4) Fishman (黃煜文譯)(2011) 。當世界又老又窮:全球人口老化大衝擊。天下文 化。
(5) Gore (齊若蘭 譯) (2013) 。驅動大未來:牽動全球變遷的六個革命性巨變。天下文化出版。
|
指定閱讀 |
教科書
Andersen, M.L. and H.F. Taylor 2013 Sociology : The Essentials (7th edition). Wadsworth.
二、延伸閱讀
1.每週進度相關之社會事件或報導
2.按以下主題章節:
社會化、社會互動與團體、文化、社會組織與結構、人口、婚姻與家庭、社會階級與流動、教育與傳播、宗教、工作與經濟生活、都市與現代化、集體行為與社會運動、偏差行為、社會(人口與文化)變遷。
3.配合前述章節之延伸閱讀:
社會學與台灣社會 (2009)。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第三版)。巨流。(第四版 2014 已上市)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期末筆試 |
35% |
|
2. |
學期報告 |
35% |
|
3. |
平時出席與作業 |
30%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15 |
教學理念
了解自我與知識建構歷程 -- 知識分子的定位與期許
|
第2週 |
9/22 |
社會學與社會觀察:每人一篇,小組推薦,大組推薦 |
第3週 |
9/29 |
社會學觀點與台灣社會 |
第4週 |
10/06 |
社會學發展與基本理論 |
第5週 |
10/13 |
社會學研究方法簡介 |
第6週 |
10/20 |
文化 |
第7週 |
10/27 |
社會化 |
第8週 |
11/03 |
社會互動與社會結構 |
第9週 |
11/10 |
團體與組織 |
第10週 |
11/17 |
期中報告 |
第11週 |
11/24 |
偏差行為 |
第12週 |
12/01 |
階級與階層化 |
第13週 |
12/08 |
人口 |
第14週 |
12/15 |
家庭與婚姻 |
第15週 |
12/22 |
貧窮與不均 |
第16週 |
12/29 |
期末報告 |
第17週 |
1/05 |
期末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