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大眾媒體與社會 Mass Media and Society |
開課學期 |
101-2 |
授課對象 |
|
授課教師 |
林鶴玲 |
課號 |
Soc1019 |
課程識別碼 |
305 23310 |
班次 |
|
學分 |
2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
上課時間 |
星期四3,4(10:20~12:10) |
上課地點 |
社103 |
備註 |
A5: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領域。 總人數上限:85人 外系人數限制:85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12Media_and_Societ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在當代社會中,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大眾媒體充滿糾結難解的關係。許多人覺得電視節目糟透了,可是每天還總是花上大量時間在電視前面不斷地用遙控器在爛節目間轉台瀏覽;我們痛罵新聞媒體嗜血煽情、專業淪喪缺乏倫理,可是大多數時候我們仍然只能透過這些媒體來認識我們生活的小圈子之外,世界上發生了什麼。戴安娜王妃車禍死亡、911紐約恐怖攻擊、南亞地震海嘯、八八水災…,我們理解世界的心情和眼光,深受媒體報導所左右。本課程希望提供同學學習當代大眾媒體作為意義產製機構,如何運作、如何形塑社會,並探討當代社會所面對的與媒體有關重要議題。本課不在於訓練企圖成為媒體工作者的同學如何成為好的媒體工作者,而在使社會大眾一份子的我們,意識到當代社會中媒體的重要角色,並共同思考作為一個民主社會的公民,我們應當如何與媒體共存。
因此,雖然大眾媒體與社會的關係千絲萬縷,本課程中會將焦點放在「如何看見大眾媒體作為社會組織和經濟產業,在當代社會的運作」,以及大眾媒體的運作如何與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結構性力量互動,和這些互動關係所涉及的爭議。也因此,本課將碰觸到流行媒體訊息如何中介文化意義的議題,但是如何訓練深入解讀流行文化訊息的眼力,將不是本課程的重心。基於以上課程設計原則,本課程中分析的大眾媒體,以報紙、電視、廣播、電影和網路為主。課程設計將透過國內外文獻閱讀與案例討論,從媒體產製、訊息內容與閱讀接收三個主要面向,討論媒體與社會之互動及其影響。課程最後回到台灣本地大眾媒體文化及其問題,集中討論在結構面與個別公民參與改造的可能性。 |
課程目標 |
大眾傳播媒體形塑當代社會的重要角色是不可忽視的;媒體不但深刻影響我們從品味、愉悅到夢想的私人世界,更對我們的公共生活影響深遠,從民主社會的運作、經濟消費行為的導向,到文化意義的中介與社會認知與行為的形塑,都充滿大眾媒體運作的痕跡。本課的主要目標在於引導同學認識大眾媒體與社會的複雜互動關係,在一個越來越受媒體影響的社會中培養同學區辨大眾媒體資訊內容的能力、對於我們日常浸淫的媒體訊息養成反思與分析的態度,成為更具有批判意識的媒體消費者、更有行動能力的現代公民。 |
課程要求 |
本課課程內容補充資訊與相關通知將透過Ceiba平台寄發群體信件,因此請確定你會定期而頻繁地檢查學校email信箱。請假請依學校規定辦理;詢問課務、讀本、作業繳交等事宜,請直接以email與本課助教聯繫。與課程主題、進度、研究方向等有關之問題,請在約談時間內來我的研究室討論或以email聯繫另約時間面談。請勿以email詢問任何無法簡短回答、需要實質討論的問題。所有作業均請上Ceiba課程平台繳交。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另約時間 |
參考書目 |
|
指定閱讀 |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No. |
項目 |
百分比 |
說明 |
1. |
課程參與 |
14% |
這部份主要的評分依據為課堂出席狀況、課堂討論與課堂心得。缺席一次扣總分3分。根據學校請假規則、提供正式假單者不扣分,但以兩次為限。每次請假並需於下週上課前繳交缺課該週指定閱讀文章的心得1~2頁。 |
2. |
作業一 |
24% |
作業一「從比較新聞看見媒體的議題設定框架」:這個練習的目的是讓同學看見大眾新聞媒體如何挑選所謂重要議題,以及影響媒體議題設定的可能因素,藉此提高我們作為觀眾/讀者對大眾媒體議題設定的警覺意識。詳細說明請見紙本課程大綱。(1500∼2000字,繳交日期:4/4之前) |
3. |
作業二 |
24% |
作業二「數位時代的媒體近用與覺知」:由於數位科技的興起,當代媒體環境與新聞產製經歷了重大的轉變,然而,變化並不僅限於新聞的產製端,也同時發生在新聞的接收端;我們接觸新聞與外在世界消息的管道與方式已經與過去大相逕庭。這項作業的目的是讓我們練習看見不同新聞近用管道如何折射、篩濾訊息,進而影響我們對外在世界的認知,進一步理解當代資訊科技對於傳統大眾媒體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帶來何種變化。(1500∼2000字,繳交日期:05/16之前) |
4. |
期末考 |
38% |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2/21 |
課程內容、評量標準說明及導論 |
第2週 |
2/28 |
和平紀念日放假 |
第3週 |
3/07 |
媒體產製 (1): 政治力量的影響 |
第4週 |
3/14 |
媒體產製(2): 商業力量的影響 |
第5週 |
3/21 |
媒體產製(3): 媒體組織 |
第6週 |
3/28 |
媒體產製(4):媒體工作者與勞動環境 |
第7週 |
4/04 |
清明節放假 |
第8週 |
4/11 |
媒體產製(5): 媒體產業結構 |
第9週 |
4/18 |
媒體再現 : 社會不平等與歧視 |
第10週 |
4/25 |
人權與新聞倫理 |
第11週 |
5/02 |
八卦與偷窺 |
第12週 |
5/09 |
資訊科技與媒體環境 |
第13週 |
5/16 |
廣告、消費文化與全球化 |
第14週 |
5/23 |
行動與改變 (1):媒體消費者運動 |
第15週 |
5/30 |
行動與改變 (2):公民媒體參與 |
第16週 |
6/06 |
端午節放假 |
第17週 |
6/13 |
行動與改變(3):文化反堵 |
第18週 |
6/20 |
期末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