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政治社會學
Political Sociology 
開課學期
103-1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社會學系  
授課教師
林國明 
課號
Soc2018 
課程識別碼
305 2420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6,7,8(13:20~16:20) 
上課地點
社207 
備註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5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31Soc2018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大致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民主制度與政治過程;貫穿這部份個週主題的核心關切是:受到政策所影響的公民如何能夠參與政策決定?我們將討論:民主的基本理念與制度實務;建立和維持民主體制的條件;自由主義和代議民主體制是否造成少數的菁英統治,限制公民對公共事務的參與。我們也將探討擴大公民參與集體決定的制度與實踐,例如公民投票、公共領域的溝通行動,擾亂體系運作的抗爭行動,以及新型態的溝通媒介如社會媒體對政治參與的影響。另外,我們也將思索的民主體制如果處理公共利益的問題。在多元差異的政治社群中,公共利益的實質內涵為何?應該透過什麼程序來界定?
本課程的第二部分所要討論的是:經濟全球化之下新自由主義國家的作為,後果,及來自社會力量的反抗。在這主題下,我們將探討國家、資本與民主正當性的關係;新自由主義國家的論述修辭、實際作為與內在矛盾;新自由主義政策對福利國家緊縮的影響,製造的社會不不平等,與引發的反抗行動,以及實踐平等公民權利的社會民主制度的可能性。由此,我們也將討論全球化下在國家界線內的公民身分與公民權利。
 

課程目標
本課程主要的目標,是要帶領學生探索民主體制的政治過程,以及全球化下的國家與社會關係,並由此來反省、討論台灣當前所面對的政治問題。期待學生修完這門課之後,對於公民如何參與政策決定,以及如何實踐平等公民權利,有更大的知識想像,和更強的實踐能力。

 
課程要求
一、團體報告:

六人為一組,進行團體研究。選擇一個近年來的抗爭事件,或產生政治衝突的政府決策,或結合兩者,運用課堂所學,從以下幾個層面對事件/決策做分析性的敘事。

1. 事件/決策的成因和背景。這個事件/決策如果和全球化(或兩岸政治經貿關係)的現象有關,也請作說明。
2. 這個抗爭事件在護衛誰的利益?反對誰的利益?誰從政府決策中獲利或受到傷害?
3. 有沒有經驗證據可以看出公眾對這個事件/決策的態度?是支持還是反對的民意居多?公眾態度有沒有影響事件/決策的發展?
4. 這個事件/決策有沒有出現「公共利益」的論述?對於公共利益,有沒有相互衝突的論述?在各個論述中,公共利益的實質內涵是什麼?誰的利益被納入考量,誰被排除?有沒有出現什麼程序的作為來界定何謂公共利益?
5. 這個事件/決策是否牽涉到企業界的利益?企業界的利益是一致的,還是有內部衝突?企業界有沒採用什麼策略來因應抗爭或影響政府決策?他們的利益有沒有受到抗爭或決策所影響?
6. 抗爭者採用什麼行動策略?他們有採用「講道理」的溝通行動嗎?有採用「造成不方便」、「干擾體系運作」的抗爭手段嗎?有說理/情緒表達的交互使用嗎?有採用Facebook 等社會媒體(social media)進行動員嗎?如何進行?效果如何?政府用什麼方式來回應抗爭行動?
7. 政府採用何種程序來決定這項政策?政府有對這項決策進行說明辯護嗎?合理嗎?決策程序符合民主原則嗎?
8. 對事件/決策的過程和結果作評價。

分析這個抗爭事件/政府決策,要竭盡所能地運用在這門課所學到的知識,同時,要對「民主」和「社會正義」採取立場,評價這個事件/決策是否體現或偏離你們所認為的民主的理念,是否追求或違反你們所認為的社會正義,讓「民主」與「社會正義」的觀點貫穿事件/決策的敘事。

蒐集各種可得的資料,把你們的研究成果,剪輯成十二分鐘以內(不得超過)的影片,或寫成一萬字的期末報告。研究成果在最後一週的課堂上分享,剪輯影片的直接播放影片,寫文字報告的要以PPT做成12分鐘的口頭報告。選擇寫文字期末報告者,必須在1/17日繳交完整的紙本報告。

團體報告成績包括組員互評。

二、課堂討論:本課程重視課堂討論,每週演講將穿插討論。有些週別有預定的討論題目,修課學生應在上課前蒐集資料,針對討論題目做準備。 課堂發言狀況將列入成績評量,酌增學期成績或扣分(最多十分)。修課學生可以針對預定討論題目撰寫1000 字以內的心得,在該週上課前繳交。每繳交一篇,可加學期成績兩分;如在上課後兩週內繳交課堂討論心得(不限指定題目),可加學期成績一分。最多加十分。

三、個人作業:修課學生需撰寫兩分個人作業。作業指示見第八週和第十四周的課程內容。

四、期末考:目的在評量學生是否閱讀指定的文本;著重於了解指定閱讀的重要觀念和論點。

五、出席:本課程重視出席。缺席一次扣學期成績兩分。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第一週 課程介紹


第二週 什麼是民主?為什麼要民主?

Robert A. Dahl 著,李伯光、林猛譯,《論民主》,頁41-91,台北:聯經
Robert A. Dahl 著,李培元譯,2006,《民主及其批判》,頁81-127,台北:偉伯文化


第三週 有利與不利於民主體制的條件

Robert A. Dahl 著,李培元譯,2006,《民主及其批判》,頁375-426,台北:偉伯文化
Juan Linz 著,張佑宗譯,1997. 邁向鞏固的民主體制,於田弘茂等編,鞏固第三波民主,頁65-104,台北:業強
Alfred Stepan and Juan J. Linz, 2013, Democratization Theory and the “Arab Spring”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ume 24, Number 2, pp. 15-30

◎討論問題:有人認為,政府近年來的決策作為和回應社會抗爭的方式,造成台灣「民主的倒退」。你同意這種觀察嗎?也有人認為,台灣存在一些有利的條件,可以遏止民主的倒退或崩敗。你同意這個論點嗎?請引用閱讀文獻和經驗證據來支持你的看法。

第四週 自由主義與代議民主體制的問題:選舉政治與菁英統治

Held, David. 1995〔1987〕,李少軍、尚新建譯,〈競爭性菁英主義與專家治國的構想〉,見《民主的模式》,頁175-223,台北:桂冠
Lindblom, Chares E., and Edward J. Woodhouse, 1993. “The imprecision of voting.” in The Policy-Making Process. 3rd edition. Prentice Hall. pp. 34-44

◎討論問題:請舉出一個例子,並以經驗證據指出,政府的某項政策決定,違反多數民眾的意見。請說明為什麼在民主政體中政府的決策會違反民意。


第五週 公民可以參與政策決定嗎?利益政治與直接民主

Lindblom, Chares E., and Edward J. Woodhouse, 1993. “Interest Groups in Policy Making.” in The Policy-Making Process. 3rd edition. Prentice Hall. pp. 34-44
“Direct Democracy: Origin of the Species,” “The People’s Will,” and “Proposition 13: War by Initiatives.” in “Special Report: Democracy in California.” The Economist. Apr 20th, 2011
林國明、陳東升,2007,公民投票與審議民主,於林佳龍編,民主到底:公投民主在台灣,頁71-84,台北:台灣智庫

◎討論問題:請查閱台灣公民投票法的規定,搜尋支持和反對核四公投的意見。 看過這些資訊之後,請問你支持辦理核四公投嗎?為什麼?

第六週 民主政體如何處理公共利益?

Robert A. Dahl 著,李培元譯,2006,《民主及其批判》,頁 455-504,台北:偉伯文化

◎討論問題:在一些都市更新和土地徵收案例中,政府以「公共利益」之名強拆民宅,引起激烈抗爭;抗爭者認為政府作為侵奪人民的基本權利。請選擇一個特定個人的基本權利以及利益主張,和「公共利益」產生衝突的案例,說明在這個案例中,決策者所主張的「公共利益」的內涵是什麼?公共利益的界定是透過什麼程序決定的?由誰決定?你認為,「公共利益」的實質內涵應該是什麼?或程序上如何界定,才會使得公共利益是正當的?或根本而言,在多元差異的民主政體中,究竟有沒有公共利益這回事?


第七週 審議民主與公共領域的溝通

哈貝瑪斯著,〈公共領域〉;C. Taylor 著,〈原民間社會〉;於哈貝瑪斯等著,《社會主義:後冷戰時代的思索》,頁29-69,牛津出版社
林國明,2009,公共領域、公民社會與審議民主,思想,11:181-195
林國明,2013,多元觀點的公民審議如何可能?程序主義與公民社會觀點,台灣民主季刊,10(4):137-183

第八週 「公民不服從」與干擾體系的群眾抗爭

Piven, Frances Fox., and Richard A. Cloward., 1979, Poor People’s Movements: Why They Succeed, How They Fail. New York: Vintage, pp.1-40


◎個人作業一

請閱讀以下對「公民不服從」(civil disobedience)的界定:

「公民不服從通常是由集體行動者採取公開的、有原則的、象徵性的、違反現行法律,且基本上是非暴力的抗爭手段,訴諸大眾理智判斷的能力和正義感。公民不服從是要說服公民社會和政治社會中的公共意見......告訴公眾某項法律或政策是不正當的,改變是有充足理由的。公民不服從的集體行動者喚起憲政民主的烏托邦原則,訴諸基本權利和民主正當性的理念。當公民社會採用合法的途徑來影響政治社會的一切努力都告失敗,當所有其他管道的行動都已耗盡,公民不服從就成了重新確立公民社會與政治社會的聯繫的手段。」(Jean Cohen and Andrew Arato, 1992, 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 pp.587-588)

請從政府或主流媒體所批評的「不理性」的抗爭運動,挑選一個案例,說明這個案例在哪些方面符合 Cohen and Arato 對「公民不服從」的定義,請特別著重於分析:涉入抗爭的行動者,曾經採取哪些「合法的」手段和「體制內」的管道來影響決策?決策者如何回應?抗爭的集體行動者,訴諸哪些基本權利和民主正當性的原則?他們採用什麼溝通手段來說服公眾「政策是不正當的,改變是有理由的」?他們又使用什麼行動策略來訴諸公眾的理智判斷,喚起公眾的正義感?

篇幅為1500-2000字,請在10/27下午六點前上傳 ceiba。


第九週 審議民主、社會運動與公民不服從
Smith, William. 2004. DEMOCRACY, DELIBERATION AND DISOBEDIENCE, Res Publica 10: 353–377

第十週 社會媒體、動員網絡與「個人化」的政治參與
Bennett, W. Lance. 2012. The Personalization of Politics: Political Identity, Social Media, and Changing Patterns of Participation,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644: 20-39
Lim, Merlyna. 2012. Clicks, Cabs, and Coffee Houses: Social Media and Oppositional Movements in Egypt, 2004 – 2011,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62:231-248
蕭遠,2011, 網際網路如何影響社會運動中的動員結構與組織型態?—以台北野草莓學運為個案研究,台灣民主季刊,8(3): 45-85

◎討論問題:你是否曾透過臉書或其他社會媒體的動員而參與現實世界的集體行動?或你是否曾透過臉書或其他社會媒體得知社會運動/抗議行動的訊息或觀察運動的進行?你透過臉書參與或觀察運動的經驗,和本週指定閱讀所分析的社會媒體與運動的關聯現象有何異同?又,依你的了解,最近兩三年透過社會媒體或網際網路動員的社會運動,和本週指定閱讀所分析的,2008年的野草莓運動,有和異同?

第十一週 國家、資本與民主正當性

Block, Fred. 1987. "The Ruling Class Does Not Rule," in Revising State Theory.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ersity Press.
Lindblom, Chares E., and Edward J. Woodhouse, 1993. “The Positions of Business in Policy-Making.” in The Policy-Making Process. 3rd edition. Prentice Hall. pp.90-103
Offe, Claus, 1984. “Theses on the Theory of the State.” in Contradictions of the Welfare State. MIT Press. pp. 119-129

◎討論問題:請舉出一個政府決策偏袒企業的例子。你認為為何政府會特別照顧企業界的利益?在這個決策案例中,企業界內部有利益分歧和矛盾嗎?企業界有透過什麼手段來影響政策嗎?

第十二週 福利國家的建構、矛盾與危機

Esping-Andersen, Gosta. 著,古允文譯,1999,《福利資本主義的三個世界》,台北:巨流圖書公司,第一、二章(頁21-82)
呂建德,2001,從福利國家到競爭式國家?全球化與福利國家的危機,台灣社會學,2:263-313


第十三週 新自由主義國家

Harvey, David. 2005. The Neoliberal State, in A Brief History of Neoliberal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64-86

◎討論問題:請搜尋閱讀《兩岸服貿協議》爭議的相關討論。你認為,David Harvey 所提出的「新自由主義國家」的觀點,對我們分析《兩岸服貿協議》的內容,決策程序和相關爭議,有何幫助或(和)不足?

第十四週 12/9 全球化、不平等與社會民主的創新

林宗弘等著,2011,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化的危機,台灣勞工陣線,頁1-159,212-242
Jenson, Jane., 2003. New Routes to Social Cohesion? Citizenship and the Social Investment State.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pp. 77-99

◎個人作業二

(1)「崩世代」一書認為新自由主義經濟下的國家政策造成台灣財團化和工作貧窮化的危機。你同意本書的分析嗎?請從本課程到目前為止所學到的民主制度的運作及政治過程、國家與資本的關係,以及新自由主義國家的相關理論,或其他你認為有價值的觀點,來討論為何國家會採取本書所指出的政策作為?(2)本書提出「創新的福利國家」來面對、解決台灣社會面對的危機?你同意本書所提出的「創新福利國家」的政策主張嗎?有哪些是特別同意或埠同意的?有沒有哪些政策主張您認為很重要但本書卻沒提到的?

篇幅為1500-2000字,請在12/07下午六點前上傳 ceiba。


第十五週 佔領運動對抗全球資本主義?潛能與限制

Wallerstein, Immanuel. 2012. “Upsurge in Movements around the Globe.” Pp. 104–14 in We Are Many: Reflections on Movement Strategy from Occupy to Liberation, edited by Kate Khatib, Margaret Killjoy, and Mike McGuire. Oakland, CA: AK Press.
Gitlin, Todd. 2013. Occupy’s predicament: the moment and the prospects for the movement, Th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ume 64(1):3-25
Maharawal, Manissa McCleave. 2013.Occupy Wall Street and A Radical Politics of Inclusion.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54:177-181

第十六週 全球化,多元差異與「後國族」公民身份

Keith Faulks, 2003,黃俊龍譯,《公民身份》,第二章〈公民身份與民族國家〉、 第四章〈多元主義與差異〉 及 第六章〈全球化時代的公民身份〉,頁43-76,119-148; 187-224;台北:巨流
Soysal, Y. N. 2004. Postnational Citizenship: Reconfiguring the Familiar Terrain. In Kate Nash & Alan Scott eds., The Blackwell Companions to Political Sociolog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 333-341.


第十七週 期末報告

第十八週 期末考
 
參考書目
如指定閱讀。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期末考 
40% 
 
2. 
團體報告 
30% 
 
3. 
個人作業 
20% 
 
4. 
出席與討論 
1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6  課程介紹 
第2週
9/23  什麼是民主?為什麼要民主? 
第3週
9/30  有利與不利於民主體制的條件 
第4週
10/07  自由主義與代議民主體制的問題:選舉政治與菁英統治 
第5週
10/14  公民可以參與政策決定嗎?利益政治與直接民主 
第6週
10/21  民主政體如何處理公共利益? 
第7週
10/28  審議民主與公共領域的溝通行動 
第8週
11/04  「公民不服從」與干擾體系的群眾抗爭
 
第9週
11/11  停課 
第10週
11/18  社會媒體、動員網絡與「個人化」的政治參與 
第11週
11/25  國家、資本與民主正當性 
第12週
12/02  福利國家的建構、矛盾與危機 
第13週
12/09  新自由主義國家 
第14週
12/16  全球化、不平等與社會民主的創新 
第15週
12/23  佔領運動對抗全球資本主義?潛能與限制 
第16週
12/30  停課 
第17週
1/06  期末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