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台灣的政治與社會專題研究
Research Seminar on Taiwanese Politics and Society 
開課學期
109-1 
授課對象
學程  臺灣研究學程  
授課教師
林國明 
課號
Soc4006 
課程識別碼
305 2421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7,8,9(14:20~17:20) 
上課地點
社318 
備註
初選不開放。有意選課請第一週務必到課。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2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91Soc4006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涵蓋五個與政治社會學研究相關的主題,在每個主題下,我們將選擇幾個關鍵的課題,討論台灣社會(科)學研究在這些課題上所呈現的經驗現象,所使用的概念工具,和所發展的理論觀點。可能的話,我們將在課程中讓那些使用不同的概念工具和理論觀點的文獻進行對話。我們盡量選擇與當前的公共爭議和社會實踐高度關連,且有學術研究累積的課題。但因為週次的限制,本課程遺漏許多重要的主題。 

課程目標
這門課是政治社會學的進階課程。教學目的有二。第一,瞭解台灣的國家結構、公民社會與公共領域、地方社會、族群與國族認同的文化政治、移民與公民身份等領域的經驗特質與歷史變遷,以及掌握社會學(和其他社會科學)在這幾個政治社會學相關領域所累積的研究成果。更具體的說,我們將探討:本土的社會(科)學文獻在這些領域的研究上,描繪了何種台灣的政治與社會圖像?累積了什麼實質的知識與理論的觀點?第二,透過閱讀台灣社會(科)學對本地政治社會的研究,並撰寫批評性的摘要(critical memos),學生將學習如何從事文獻的回顧、批評、比較和整合,並培養從事研究的能力。 
課程要求
本課程以密集的閱讀和寫作的要求來訓練學生瞭解台灣政治社會的重大經驗問題,並培養從事研究的能力。課程負擔不輕,修課前要考慮清楚,非誠勿試。
這是專題討論課程,演講與討論兼重。修課學生每個星期必須唸完所有指定教材,帶著問題和想法來上課,並參與討論。各項課程要求與評分方式如下:

1. 出席及參與討論:30%。
2. 摘要與心得(critical memos):70%。針對每個討論子題的閱讀文獻撰寫兩頁以內的memos。可以選擇略過四次(但不可在同一主題),全學期總共繳交十二次。撰寫critical memos是本課程的訓練重點。寫作方式將詳細指示。Memo必須在上課前一天晚上十二點前寄給我。原則上不接受遲交。指定閱讀如有三篇以上,可任選兩篇來撰寫memo (但每篇都要閱讀)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課程主題與指定閱讀
第一週 9/16 課程介紹

單元一:國家組織與政治體制
第二週 9/23 國家研究:回顧篇
黃崇憲,2008,利維坦的生成與傾頹:台灣國家研究範例的批判性回顧,1945-2005,謝國雄主編,《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台北:群學,頁322-392

第三週 9/30 發展型國家的轉型
王振寰、李宗榮、陳琮淵,2017,台灣經濟發展中的國家角色:歷史回顧與理論展望,於李宗榮、林宗弘編,《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頁50-88,台北:中研院社會所
瞿宛文. 2011. 民主化與經濟發展-台灣發展型國家的不成功轉型.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84):243-288.

第四週 10/7 從黨國資本主義到政商關係的轉型
王振寰. 1993. 台灣新政商關係的形成與政治轉型.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14:123-163.
黃宗昊. 2013. 陳水扁時期的台灣政商關係-少數政府, 個人化網路與金融改革. 《臺灣民主季刊》 , 10(3): 41-90.
李宗榮. 2016. 企業權力與民主: 台灣企業集團 2008 年立委選舉的政治獻金分析, ⟪台灣社會學⟫,(31), 99-139.

單元二:公民社會與公共領域

第五週 10/14 公民社會、公共領域與審議民主:概念與歷史發展的回顧
李丁讚、吳介民,2008,公民社會的概念史考察,1945-2005,謝國雄主編,《群學爭鳴:台灣社會學發展史,1945-2005》,台北:群學,頁393-445
林國明. 2009. 國家, 公民社會與審議民主: 公民會議在台灣的發展經驗. 台灣社會學, (17), 161-217.

第六週 10/21 社會運動的軌跡;運動實力與生命傳記
劉華真,2008,重新思考「運動軌跡」:台灣、南韓的勞工與環境運動,台灣社會學,16:1-47
范雲,2003,政治轉型過程中的婦女運動:以運動者及其生命傳記背景為核心的分析取向,台灣社會學,5:133-194

第七週 10/28 社會運動的動態機制:以太陽花運動為例
許恩恩, 吳介民, 李宗棠, & 施懿倫. 2019. [我們 NGO]: 太陽花運動中的網絡關係與社運團結. 台灣社會學, (38), 1-2.
Ho, M. S. (2018). From mobilization to improvisation: the lessons from Taiwan’s 2014 sunflower movement. Social Movement Studies, 17(2), 189-202.
Hsiao, Y. (2018). Understanding digital natives in contentious politics: Explaining the effect of social media on protest participation through psychological incentives. New media & society, 20(9), 3457-3478.

第八週 11/4 國家與社會運動:體制外抗爭與體制內協商
吳介民. (2002). 解除克勞塞維茲的魔咒: 分析當前社會改革運動的困境,台灣社會學,第四期:159-198.
黃長玲. 2007. 彼此鑲嵌,互相型構:轉變中的國家與社會關係,於顧忠華等著《自由主義 與新世紀台灣》, 台北: 允晨文化.
何明修,2017,介於抗爭與協商:勞工運動自台灣的經濟社會學意涵,於李宗榮、林宗弘編,《未竟的奇蹟:轉型中的台灣經濟與社會》,頁125-158,台北:中研院社會所

第九週 11/11 社團參與、公民意識與公民能力
熊瑞梅, 張峰彬, & 林亞鋒. 2010. 解嚴後民衆社團參與的變遷: 時期與世代的效應與意涵. 臺灣社會學刊, (44), 55-105.
傅仰止. 2014. 公民意識的社會參與效應: 志願結社及日常接觸. 臺灣社會學刊, (55), 179-226.

第十週 11/18 公共審議的理性與感性
范雲,2010,說故事與民主討論:一個公民社會內部族群對話論壇的分析,台灣民主季刊,7(1): 65-105
林國明. 2014. 審議的不平等: 台灣公民會議的言說互動. 台灣社會學, (27),1-50.

第十一週 11/26 社區營造與公民審議
吳介民、李丁讚. 2005. 傳遞共通感受:林合社區公共領域修辭模式的分析. 《台灣社會學》9:119-163.
林祐聖, 陳東升. 2018. 當社區營造遇到參與式預算: 兩個社區的比較研究. 台灣社會學, (35), 109-149.
Kuo-ming Lin, 2019, "Developing Communicative Institutions in Local Communities." The Civil Sphere in East Asia. Edited by Jeffrey C. Alexander, David A. Palmer, Sunwoong Park and Agnes Shuk-mei Ku. Pp.234-255.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ess.

單元四:國族認同、集體記憶與轉型正義
第十二週 12/02 國族認同的變動
吳乃德,2005. 麵包與愛情:初探台灣民眾民族認同的變動. 《台灣社會學》9:59-117
鄭夙芬. 2013. 2012 年總統選舉中的臺灣認同. 問題與研究, 52(4), 101-132.
李冠成, 楊婉瑩. 2016. 老台灣人 vs 新台灣人: 台灣人認同世代差異之初探. 台灣政治學刊, 20(2), 125-186.

第十三週 12/09 歷史創傷與集體記憶
吳乃德. 2008. 書寫民族創傷﹕二二八事件的歷史記憶,《思想季刊》8:39-70
黃秀端. 2008. 政治權力與集體記憶的競逐-從報紙之報導來看對二二八的詮釋.,《台灣民主季刊》5:129-80.
陳佳俐. 2007. 創傷、博物館與集體記憶之建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6:105-143.

第十四週 12/16 轉型正義
吳乃德. 2006. 轉型正義和歷史記憶: 台灣民主化的未竟之業. 思想, 2, 1-34.
———,2015,〈民主時代的威權遺產〉。頁25-67,收入臺灣民間真相與和解促進會編,《記憶與遺忘的鬥爭:臺灣轉型正義階段報告 卷一 清理威權遺緒》。新北:衛城出版。
葉虹靈. (2015). 台灣白色恐怖創傷記憶的體制化過程: 歷史制度論觀點. 台灣社會學, (29), 1-42.

單元五:移民、公民身份與政治認同
第十五週 12/23 移民政策與移民權利
曾嬿芬. 2006. 誰可以打開國界的門?移民政策的階級主義,《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61:73-109.
黃秀端, & 林政楠. 2014. 移民權利, 移民管制與整合-入出國及移民法在立法院修法過程的分析. 臺灣民主季刊, 11(3), 83-133.

第十六週 12/30 移工/婚姻移民的控制、出走與抵抗
藍佩嘉. 2006. 合法的奴工,法外的自由:外籍勞工的控制與出走.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4:108-150.
唐文慧、王宏仁,2011,從「夫枷」到「國枷」:結構交織困境下的受暴越南婚移婦女,台灣社會學

第十七週 1/6 大陸配偶政治認同與陸生的國族經驗
汪宏倫, 張可,2018. [RIP, 426]: 解析 [大陸地區旅台學位生] 的國族經驗. 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 (65), 1-88.
楊婉瑩, 張雅雯. 2018. 參與之後? 大陸配偶之政治行動與認同. 臺灣民主季刊, 15(2), 1-50.
 
參考書目
見指定閱讀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2/26  課程介紹 
第2週
3/05  國家研究:回顧篇發展型國家的轉型 
第3週
3/12  發展型國家的轉型 
第4週
3/19  政商關係:從黨國資本主義到個人化網絡 
第5週
3/26  公民社會、公共領域與審議民主:概念與歷史發展的回顧 
第6週
4/02  社會運動發展的歷史軌跡:運動實力與生命傳記 
第7週
4/09  社會運動的動態機制:以太陽花運動為例 
第8週
4/16  國家與社會運動:體制外抗爭與體制內協商 
第9週
4/23  社團參與、公民意識與公民能力 
第10週
4/30  公共審議的理性與感性 
第11週
5/07  社區營造、公共領域與審議民主 
第12週
5/14  國族認同的變遷 
第13週
5/21  歷史創傷與集體記憶 
第14週
5/28  轉型正義  
第15週
6/04  移民政策與移民權利 
第16週
6/11  移工/婚姻移民的控制、出走與抵抗 
第17週
6/18  大陸配偶政治認同與陸生的國族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