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環境社會學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開課學期
103-2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社會學系  
授課教師
何明修 
課號
Soc2019 
課程識別碼
305 2470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一6,7,8(13:20~16:20) 
上課地點
社207 
備註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60人
外系人數限制:3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32Soc2019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德國當代社會學家Ulrich Beck指出,「沒有呼吸,就沒有社會行動」,這個理所當然的常識一針見血地點出了傳統社會學的盲點。社會學家太常將社會以外的事物視為理所當然的,大自然要麼是社會生活的背景,要不然就是人類開發的對象。
越是到晚近,這種狹義的社會學思考(sociologism)面臨了生態學的挑戰。生態學揭露了有機體與環境互為依存的緊密關係,然而,在一開始時,這項探索並不將人類視為其研究對象。一直到晚近,生態學家才發現人類並不是享有生態法則的豁免權,社會與自然的互動遠比想像的更深遠。因此,如何「將環境帶進來」(Bring the Environment Back In)成為研究者所需要面對的課題,社會學也必得重新思考以往忽略的問題,例如經濟成長的同時是否也帶來負面的傷害?工業社會的發展模式是否能夠永久持續?以科技征服自然是否必然導致社會階層化與不平等?要解答這些問題,我們需要解放社會學的想像力,重新釐清社會與自然的互動關係。
因此,環境問題是涉及了科學技術的問題。在科技主導的當下,新的環境污染不斷地被創造出來。相對於科技菁英的宣稱,當前科技並不是來自於人性,而是來自於資本積累的結果。為了開創新的利潤,為了創造新穎的商品,我們所處的世界成為了「副作用的社會」(society of aftereffects)。因此,只當行動手機成為市場主流時,我們才發現電磁波的危險。然而,奇特的是,要診斷出新科技所帶來的風險,則是需要科學知識的介入。科學在此的角色是雙重的,一方面它帶來新的不確定性與傷害,另一方面,只有透過科學,我們才能建構出一個低風險的社會。
另外,環境問題也是一個攸關民主的問題。民主作為一種政治制度,能和平地、有效地解決權力與資源分配的問題。但是在當代的風險社會下,環境也被政治化,成為需要政治討論與政治解決的議題。在公民權的討論中,環境權或生態公民權成為新開發出來的議題。然而,在科技官僚的主導下,環境與社會成為了專家的禁臠。種種以科學之名的社會工程並沒有取得大多數人的真誠同意,反而驕傲地凌駕於民意之上。將環境議題政治化是邁向公共化的第一步,唯有如此,我們能建立一個與自然更和諧的關係。
這門課是台大「氣候變遷與人類永續發展課程群組」之一部分,並且獲得其教學資源的補助,相關訊息見其官方網站(http://shs.ntu.edu.tw/course/course.php?group_id=26&plan=A&number=A007),或臉書之社團(https://www.facebook.com/ntuGCHFDCG)。
 

課程目標
在定位上,我們重視對於理論文獻與經驗研究作品的研讀,希望能夠啟發此一問題的興趣。本課程的設計有兩個目標:
第一,我們希望能夠引發學生對環境議題的興趣。因此,我們的課程希望能使學生更敏銳地審視諸多的議題,並且發揮社會學的觀點,來提供另一種思考的可能。
其次,我們也希望學生能將學到的觀點來看台灣目前的各種環境問題。
 
課程要求
這一門大學部的課程,除了講員授課以外,我期待學生自發性地提出問題,無論是針對講員的授課內容疑義,或是個人心得分享。主動提問與發表看法,不僅是學生的受教權益,也會影響課堂表現的分數。
本課程是採取多種上課方式,包括講員授課、來賓演講、紀錄片觀賞、田野參訪、小組報告與討論。我們希望這樣的安排能多鼓勵學生的參與,並且啟蒙知識興趣。
分組報告是安排在學期最後的部分,我們希望學生能在吸收了環境社會學的理論觀點之後,回頭來審視台灣晚近的環境議題。我期待學生從選擇一項當前的環境爭議(例如航空城、北宜直鐵),積極收集第一資料(文獻、訪談、田野觀察),並且採用課堂所介紹的理論觀點(環境正義、發展主義等),來加以分析與討論。學生應主動收集資料、準備口頭或其他方式的呈現方式。預計報告時間約為20分鐘,以及5分鐘的發問與討論,時間有限,請務必精準掌握內容。全班共分了六組,分組報告不需要完整的書面報告,只需要繳交簡報檔案即可。為了真正落實分工,組員的個別貢獻將會另外評分。
本課程的上課講義會在帝宇影印店製作,請同學在第一次上課時登記份數,並且自行前往購買。帝宇是在辛亥路2段155號1樓(台大校園對面),電話2736-8495。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每週四 10:00~12:00 備註: 請先預約 
指定閱讀
見每週進度 
參考書目
待補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期中考 
35% 
 
2. 
分組報告 
30% 
 
3. 
課堂討論與參與 
20% 
 
4. 
田野參訪心得 
15%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2週
3/02  課程簡介:環境社會學導論
Gould, Kenneth A. and Tammy L. Lewis (2009) “An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and “Conclusion: Unanswered Questions and Future of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in Twenty Lessons in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eds. by Kenneth A Gould and Tammy L. Lewi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2-6, 290-298.
 
第3週
3/09  台灣的環境運動:反核電污染I
[記錄片觀賞]崔愫欣 (2005)《貢寮,你好嗎》。
[講員出國開會,由助教負責播放]
 
第4週
3/16  貧窮與發展主義的迷思
Escobar, Arturo (1995) “The Problematization of Poverty: The Tale of Three Worlds and Development,” in Encountering Development: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Third World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p. 21-54.
來賓演講:台灣電力公司的「核能溝通」 
第5週
3/23  科技、意識型態與環境
McNeill, J. R. (2012) 《太陽底下的新鮮事:二十世紀的環境史》,李芬芳譯。台北:書林,頁309-368。
 
第6週
3/30  共有資源的衝突與管理
Ostrom, Elinor (1990) “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 Self-Organized and Self-Governance in CPR Situations,” in 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 for Collective Act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29-57.
 
第7週
4/06  :[民族掃墓節遇例假日補假] 
第8週
4/13  風險社會與生態現代化
Beck, Ulrich (1992) “From Industrial Society to the Risk Society: Questions of Survival, Social Structure and Ecological Enlightenment.” Theory, Culture and Society 9: 97-123.
Mol, Arthur P. J. and Martin Janicke (2009) “The Origins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Theory,” in The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Reader, eds. by Arthur P. J. Mol, David A. Sonnefeld and Gert Spaargare (London: Routledge), pp. 17-27.
 
第9週
4/20  環境爭議的解決:人民或專家?
Dryzek, John S. (1997) “Leave it to the Experts: Administrative Rationalism” and “Leave it to the People: Democratic Pragmatism,” in The Politics of the Earth: Environmental Discourse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63-119.
 
第10週
4/27  期中考 
第11週
5/04  環境正義
[專題演講] 鄭景雯 (美國亞歷桑那州立大學景觀學系助理教授)
美國環境正義與氣候正義概論
Mohai, Pellow, & Roberts. 2009.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nual Review of Environment & Resources 34:405-430.
 
第12週
5/11  台灣的環境運動:反核電污染II
[田野參訪:貢寮核四工地。本日不上課,將另擇5/23進行。在6/1之前,需要繳交田野參訪心得] 
第13週
5/18  台灣的環境運動:反石化業污染
Ho, Ming-sho (2010) “Co-opting Social Ties: How the Taiwanese Petrochemical Industry Neutralized Environmental Opposition,” Mobilization: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15(4): 447-463.
Ho, Ming-sho (2014) “Resisting Naphtha Crackers: A Historical Survey of Environmental Politics in Taiwan.” China Perspectives 2014/3: 5-14.
 
第14週
5/25  台灣的環境運動:反高科技業污染
Luthjie, Boy (2014)「全球電子業的變動圖像:新經濟中的大量生產網絡」,收於《挑戰晶片:全球電子業的勞動權與環境正義》,Ted Smith, David A. Sonnenfeld, and David N. Pellow 編( 台北:群學),頁75-93。
Chiu, Hua-mei (2014) “The Movement against Science Park Expansion and Electronics Hazards in Taiwan: A Review from an Environmental Justice Perspective.” China Perspectives 2014/3: 15-22.
 
第15週
6/01  災難的社會學意義 I
Adger, W. N. (2006) “Vulnerability.”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16: 268-281.
Aldrich, D. P. (2012) Building Resilience: Social Capital in Post-Disaster Recover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p.1-23.
Lin, Thung-Hong (forthcoming) “Governing Natural Disasters: State Capacity, Democracy, and Human Vulnerability.” Social Forces.
 
第16週
6/08  災難的社會學意義 II
[專題演講]李宗義(台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災難循環與社會解剖學:中國汶川地震的考察
Klinenberg, E. (2014)《熱浪:芝加哥災難的社會剖析》。北京:商務出版社。頁7-39。
 
第17週
6/15  期末報告發表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