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都市社會學
Urban Sociology 
開課學期
103-1 
授課對象
社會科學院  社會學系  
授課教師
陳東升 
課號
Soc2028 
課程識別碼
305 33100 
班次
 
學分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五2,3,4(9:10~12:10) 
上課地點
社207 
備註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5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31Soc2028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本課程設計長期以來都是依據都市社會學理論發展時序為依據,這一次課程安排最大的改變,就是把都市空間的元素帶回來都市社會學,畢竟都市社會學是社會學次領域最重視空間與社會實存的關係,因此空間的理論性意義需要受到重視。考察都市社會學理論典範的形成與轉變,其實是連結著特定都市(空間)的經驗,當然並不是論證從特定都市經驗發展出來的理論,可以普遍的推論到其他的城市,而是要指出這些都市理論是發生在特定的空間和時間,有其限制性,也造成都市社會理論的更迭與創新。現代都市社會學理論是伴隨著文藝復興時期,商業與貿易城市的興起,而展現經濟(私有財產、自由交易市場)、政治(公民社會與民主參與)與社會文化(國民教育、科學理性)的現代性,發展出理解現代城市的觀點,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論點是韋伯所提出的城市分析。十九世紀工業革命與資本主義的發達,造就了混合公民革命、資本主義物品崇拜生活風格與都市規劃權力的十九世紀之都-巴黎,促成了奧思曼都市規劃控制論、班雅明的都市文化理論與資本主義都市理論的發展。相對於巴黎,在英倫海峽對岸的倫敦及其他工業城市,工業與資本主義最早發展,但卻是公民革命缺席的,其中一項關鍵因素就是城市的慈善家、宗教家與社會主義的支持者,進行社區調查,並推動社會福利與社會制度改革方案,有效地抑制來自勞工與其他從屬群體的抗爭。同時奠定都市社區調查與社區研究的基礎,並賦予都市社會學研究實踐的意義。

  20世紀都市研究的發展重鎮從歐洲移轉到美國,從美國的芝加哥學派開始,但受到倫敦社區研究與社會改革的影響,芝大學者和Jane Adams提出對於都市整體發展的人文區位學和都市人生活狀況的一些理論;延續著芝加哥學派發展出來的,對於都市生活採取肯定立場的是都市次文化理論,以及都市社區研究。都市社區的研究所引導出來的議題是社區的延續、轉型或瓦解、都市社區隔離的議題,因此討論都市失序、都市貧窮與底層階級的問題。

  都市社會學理論在美國不是從當時最主要的都市-紐約發軔,反而是建立在芝加哥的都市經驗,由於延續倫敦遠離內城遷往郊區的反都市主義觀點,許多芝城學者對於都市生活是採取負面的評價。而紐約的都市研究者卻是非常珍惜都市生活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因此強調由多元群體和不同生活節奏所形成的都市生活的重要性。而1980年代中產白領階級回到都市中心區的現象,最受到注目的就是在紐約的格林威治村、哈林區等地,進一步發展出建立在紐約經驗的都市縉紳化理論、以及都市文化與權力支配理論。同時,紐約是世界都市體系居於領導地位的全球城市,以全世界空間尺度發展出來的全球城市理論,主要也是以紐約為主體。在美國都市發展經驗無論是從空間型態或是社會文化內涵,最特立獨行的就是洛杉磯,因此多核心、破碎分裂、無政治中心、異質文化的混種,正是建立後福特主義和後現代主義的都市理論最好的據點。

  從20世紀中期到21世紀,都市研究理論的空間範圍逐漸走出歐美,而注意到拉丁美洲、亞洲與非洲的情況。這些區域都市發展的速度、歷程都是壓縮的,很短時間內創造出超過數百萬人的都市,而且還持續擴大。一方面,這些都市的發展都有受到帝國主義的干預和殖民統治的影響,其中東京代表最早期被殖民與殖民他者的都市發展型態,最後在20世紀後期充分融入全球資本主義體系成為亮眼的全球城市,以另外一種細膩的方式管理控制亞洲及其城市。另一方面,快速都市發展所造成的社會不平等成為這些拉美、亞、非超級城市的重要議題,空間上是遍佈貧民窟,而生活上則是無法維持最基本的生存條件。這樣的處境,樂觀的都市研究者提出弱勢群體具有主體性的被支配者都市主義,強調都市貧困聚落是具有豐富社會網絡、平等互惠的社群價值、分享共榮的社區生活,因此有可能由下而上解決這些都市的社會問題。 

課程目標
本課程的目的是提供修課的同學對於都市社會學研究成果與理論發展有一個通盤性的瞭解,上課的討論案例以都市研究發展的立基城市為主,每一週指定閱讀教材包括中英文,這些教材已彙集成讀本,修課同學可以自行前往影印店購買。另外我們選用《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這本書,是前面十週主要的閱讀材料。課程的學習包括教師講授與課堂討論、實地考察與記錄、短文與心得寫作、同儕評閱等四個部份。 
課程要求
  老師提供講義的整理,並在課堂上說明主要的都市研究概念,必須要搭配同學主動閱讀指定教材,才會得到更好的學習成效。因此,我要求同學從第三週開始,每週課程結束後,每位同學都要根據指定閱讀教材內容,撰寫學習心得(至少一千字),並於下一週星期二下午五點前上傳到Ceiba,並且以電子郵件寄給分組的其他三位同學,由他們來進行同儕評閱。未事先取得老師同意,遲交三次以上,則這一項成績全部不採計。修課同學由老師以四個人為單位進行分組,每一位同學根據評分表來評閱其他三位同學的心得。閱讀別人的作品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而評閱作品可以透過這些評審標準來檢視自己的學習成果,也是一種經常被國外大學所採用的方法。本課程嘗試使用同儕評閱的作法,以彼此的閱讀來代替小組分組討論。為了確保評閱的品質和公平性,每位同學必須要在指定時間(下一週上課)繳回心得評分表,而評審成績在老師和助教確認同學評閱品質和一致性,就會採計為成績,但老師有對成績最後的決定權。若評閱品質與一致性經老師認定多次不佳的同學,將會停止其評閱權。

  除了上課的討論外,我也希望同學能夠透過實際觀察或資料蒐集,去瞭解都市經驗的不同面向,因此設計兩個作業。第一個作業是修課的同學(自行組成四人一組)選擇由本課程所提供的由老師邀請研究者寫成的臺北都會區特定地點田野考察手冊(共有九個不同地點的資料由助教抽籤決定各組地點),根據這份資料的指引同學要去進行實地田野考察,並記錄心得。根據考察之後的成果,再去蒐集資料寫成這個地點的新一版本、且具有社會學意義的田野考察手冊。第二個作業是由每個人單獨撰寫,選擇兩個課程介紹過的城市,設定一個議題(都市政治、文化、貧窮、族群隔離或是性別等)蒐集文獻資料,進行比較分析。詳細作業的要求、主題和架構,在每一次發放作業時,老師會有完整的說明。作業必須準時繳交,逾時則全部不計分。這兩個作業是由老師和助教評定成績。

  學期成績:兩項作業每項20分,共40分;每週心得報告挑選最好的五次,共計15分;期末考試35分,考試範圍包括所有上課內容,考試是不允許參考任何的書面資料。考試內容有英文閱讀教材的翻譯,和以理解課程論點,進行比較,並提出個人觀點為主的申論題。課堂參與討論的表現也將列入評分範圍共10分,但整個學期無故三次缺席(遲到一節以上視同缺席)則不予評分,並要求退選本課程。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另約時間 備註: 晤談時間:週二下午(請先約定) 
指定閱讀
   
參考書目
打*者為指定閱讀的文章,是每週必讀的教材。標粗體者,則是當週的推薦閱讀書目,也是
撰寫讀書心得的限定範圍。

課程進度與指定閱讀教材(打*者為必讀):
  
1. 導論與課程介紹:都市社會學理論典範的變遷 (第一週)

*陳東升,1995,《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臺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臺北:巨
流圖書公司。(頁365-398)
*西蒙.帕克(Simon, Park)、王志弘、徐苔玲譯,2007,《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臺
北:群學。(第一章,都市理論的基礎)
Mike Savage Alan Warde、孫清山譯,2004《都市社會學》。臺北:五南。(第一章:前
言;第二章:都市社會學的根源)
陳東升,2003,〈臺灣的都市與社區研究〉,頁312-344。收在《臺灣社會》,王振寰編,
臺北:巨流圖書。
蘇碩斌,2008,〈研究人或空間--臺灣都市社會研究的成立與變化〉。《人文及社會科學集
刊》20(3):397-439。

2.都市的歷史分析:威尼斯、佛羅倫斯 (第二週)

*克特金.喬爾(Kotkin. Joel)、謝佩玟譯,2006,《城市的歷史》。台北:左岸。(頁52-
75,100-135)
*Pirenne, Henri. 1996. < “City Origins” and “Cities and European
Civilization”. From Medieval Cities (1925)>, Pp.37-45, in The City Reader
(2nd.) edited by Richard T. LeGates and Frederic Stout. London: Routledge.

3. 革命與現代性的起源:巴黎及德法學派 (第三週)

*哈維.大衛 (Harvey, David)、黃喅文譯,2007,《巴黎,現代性之都》。臺北:群學。
(頁110-132,156-168)
*西蒙.帕克(Simon, Park)、王志弘、徐苔玲譯,2007,《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臺
北:群學。(第二章,都市理論的基礎)
瓦特.班雅明(Benjamin, Walter),2002,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 台
北:臉譜。
瓦特.班雅明(Benjamin, Walter),2002,班雅明作品選:單行道、柏林童年 台北:允
晨。
瓦爾特.本雅明(Benjamin, Walter),2006,《巴黎,19世紀的首都》。上海 : 上海人民
出版社。
Georg Simmel、顧仁明譯,2001,《金錢、性別、與現代社會風格》。台北:聯經。
G. Simmel,2002[1903],〈空間社會學〉,頁290-315。《社會是如何可能的:齊美爾社會
學文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G. Simmel,2002[1908],〈陌生人〉,頁341~348。《社會是如何可能的:齊美爾社會學文
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傅仰止,1983,〈都市社會學的兩大傳統:淺析Simmel與Writh〉。《思與言》,21
(2):159-164。
Fischer, Claude S.、傅仰止譯,1991,〈論馬克斯學派對都市社會學的質疑〉。《思與
言》29(2)185-202。

4.比較都市歷史分析: 台北市與大稻埕 (第五週)

*蘇碩斌,2010,《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修訂一版)》,臺北:群學。(頁:13-64,133-
192)
章英華 1997,〈台灣的都市體系-從清到日治〉,頁33-61。收錄在《臺灣的都市社會》,
蔡勇美與章英華編,臺北:巨流。
蘇碩斌,2005,〈晚清帝國的台北社會:論「社會與國家」關係下的秩序運作
〉。《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8:33-85。
黃世孟,1989,〈從台北都市計畫歷史發展探討空間結構變遷特質之研究〉,《台
灣大學建築與城鄉學報》,4:67-83。
蔡采秀,1996,〈從日治到戰後的台北(1895-1985):一個都市性質轉變的歷
史過程分析〉。《台灣史研究》,3(2):5-50。
夏鑄九,2000,〈殖民的現代性營造:重寫日本殖民時期台灣建築與城市的歷史〉。《台灣
社會研究季刊》40:47-82。

5. 第一次作業:都市實地考察 (第六週)

6. 郊區化、貧窮與都市改革: 沒有革命的倫敦 (第七週)

*西蒙.帕克(Simon, Park)、王志弘、徐苔玲譯,2007,《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臺
北:群學。(第三章,城市描述:古典都市研究的社會改革與經驗傳統;第五章,郊區與族
裔聚居之間:都市研究與二次大戰後英美的社區追尋)
史提夫.派爾等(Pile, Steve et. al) 、王志弘主譯,2009,《無法統馭的城市?秩序/失
序》。臺北:群學。(第二章,都市失序)
Wilson, William Julius. 1996. < “From Institutional to Jobless Ghettos.” From
When Work Disappers: The World of the New Urban Poor>, Pp.37-45, in The City
Reader (2nd.) edited by Richard T. LeGates and Frederic Stout. London:
Routledge.
Castells, Manuel and Alejandro Portes. 1990[1999],〈底層的世界:非正式經濟的起
源、動力與影響〉,頁333-366。收於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
讀本》。臺北:明文書局。
周素卿、劉美琴,2001,〈都市更新視域外的性別、遷徙與貧民窟生活世界:以臺北市南機
場社區女性居民的經驗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理學系地理學報》 30:19-54。
吳挺鋒,2008,〈新自由主義都市化:一個批判性的檢視〉。《臺灣社會學刊》41:149-
188。
周素卿,2000,〈臺北市南機場社區貧民窟特性的形構〉。《地理學報》28:47-78。
楊友仁,1998,〈循環的債務:對臺北市違章建築與都市規劃的歷史觀察〉。《城市與設計
學報》4:301-314。
戴伯芬,1994,〈誰作攤販:臺灣攤販的歷史形構〉。《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7:121-148。
熊瑞梅、吳文楦,1997,〈都會化與居民地方連繫:以台中地區為例〉,頁315-350。收錄
在《臺灣的都市社會》,蔡勇美與章英華編,臺北:巨流。
廖乙勇、陳錦賜,2006,〈臺北市整建住宅社區網絡建構之研究〉,《香港社會科學學報》
31:97-126。
王仕圖,2000,〈個人社會支持的網絡結構:以快速成長的郊區社區為例〉。《臺灣社會學
刊》23:141-178。

7.人文區位學與都市社會心理學:早期芝加哥的都市型態、反都市主義、
多元社區與民族誌(第八週)

*Wirth, Louis. 1938. <“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Pp.97-105, in The City Reader (2nd.) edited by Richard T. LeGates
and Frederic Stout. London: Routledge.
*Burgess, Ernest W. 1996. < “The Growth of the City: An Introduction to a
Research Project” From Robert E. Park et.al., The City>, Pp.155-161, in The
City Reader (2nd.) edited by Richard T. LeGates and Frederic Stout. London:
Routledge.
*傅仰止 1985,「邊際人」的理論傳承,中國社會學刊: 123-144。(陌生人、邊際人)
林瑞穗 1997,〈都會化與都市生態-大型都市〉,頁127-155。收錄在《臺灣的都市社
會》,蔡勇美與章英華編。臺北:巨流。
Wirth, Louis. 1940. “The Urban Society and Civilization.” In: Wirth, Louis
(ed.), Eleven Twenty-Six: A Decade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p. 51-63.中譯如
下。
路易.沃爾思,2008[1942],〈都市社會與文明〉,頁225-234。收於《都市空間與文化想
像》,孫遜、楊劍龍編。上海三聯書店。
Wirth, Louis. 1942. “Urban Communities.”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47
(6):829-840. 中譯如下。
路易.沃爾思路易.沃爾思,2008[1942],〈城市社區〉,頁94-102。收於《都市空間與文
化想像》,孫遜、楊劍龍編。上海三聯書店。
傅仰止,1995,〈都市人的非慣俗傾向〉。《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刊》24:35-98。
傅仰止,1995,〈都市人的社會心理特質:公私場域之分〉。《中國社會學刊》18:17-73。

8. 都市政治經濟學 (第九週)

*哈維.大衛 (Harvey, David)、王志弘、王玥民合譯,2010,《資本的空間》。臺北:群
學。(第十二章,資本主義積累的地理:馬克思理論重構)
*西蒙.帕克(Simon, Park)、王志弘、徐苔玲譯,2007,《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臺
北:群學。(第六章,都市財富)
宋郁玲、姜蘭虹,2008,〈從城市「中心」到「邊緣」的「上海人」:上海市中心區拆遷戶
棲居歷程之研究〉。《臺灣社會研究》70:165-212。
黃躍雯,2004,〈從溫柔鄉到「新」溫泉鄉:新北投休憩空間再發展機制的探究〉。《地理
學報》38:63-91。
楊友仁、張智惠,2003,〈後社會主義城市空間再結構--上海太平橋地區舊城改造個案研
究〉。《都市與計劃》30(2):109-144。

9.都市政治經濟學: 成長機器與肉桶政治的芝加哥 (第十週)
*西蒙.帕克(Simon, Park)、王志弘、徐苔玲譯,2007,《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臺
北:群學。(第七章,爭議的城市:政治、人民與權力)
*Simpson, Dick and Tom Kelly. 2011. “The New Chicago School of Urbanism and
the New Daley Machine.” Pp.205-219, in The City Revisited: Urban Theory From
Chicago, Los Angeles, New York edited by Judd R. Dennis and Dick Simpso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陳東升,1995,《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臺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臺北:巨流
圖書公司。(第二章)
Mike Savage Alan Warde,孫清山譯,2004《都市社會學》臺北:五南。(第四章:都市的
不平等與社會組織)
周素卿、林潤華,2008,〈與世爭高:臺北市高層建築生產的在地脈絡〉。《都市與計劃》
35(1):1-28。
楊友仁、蘇一志,2005,〈地方成長聯盟轉化與空間治理策略:以臺南科學城為例〉。《都
市與計劃》32(1):1-23。
施長安,2003,〈都市保存:後殖民都市政治系譜學--以四四南村為個案研究〉。《城市與
設計學報》13/14:395-409。
周志龍,2003,〈後工業臺北多核心的空間結構化及其治理政治學〉。《地理學報》
34:1-18。
10.縉紳化與都市文化研究:紐約 (第十一週)
*朱津.雪倫(Zukin, Sharon)、王志弘、王玥民、徐苔玲譯,2012,《裸城:純正地方的生
與死》。臺北:群學。(導論、第一章、結論)
雅各.珍(Jacobs, Jane)、吳鄭重譯,2007,《偉大城市的誕生與滅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
的啟發》。臺北:群學。(第六章,都市財富)
西蒙.帕克(Simon, Park)、王志弘、徐苔玲譯,2007,《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臺
北:群學。(第八章,四處碰壁)
王志弘、沈孟穎、林純秀,2009,〈族裔公共空間的劃界政治:臺北都會區外圍東南亞消費
地景分析〉,《臺灣東南亞學刊》6(1):3-48。
許慧琦,2005,〈訓政時期的北平女招待(1928-1937)--關於都市消費與女性職業的探
討〉,《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8:47-95。
范婷,2000,〈從「波麗路」到「星巴克」--臺灣咖啡文化的歷史分析〉,《傳播文化》
8:41-77。
蔡文芳,2000,〈星巴克人的誕生--都市咖啡消費空間的解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
研究報告》。32:147-169。
夏鑄九,1993,〈台灣的文化編入與脫落-依賴城市都市象徵之初步觀察〉,頁305-336,收
在夏鑄九著,《空間歷史與社會論文選1987-1992》。
Zukin, Sharon. 1996.”Whose Culture? Whose City?” From The Cultures of
Cities>, Pp.131-142, in The City Reader (2nd.) edited by Richard T. LeGates and
Frederic Stout. London: Routledge.
Mike Savage Alan Warde,孫清山譯,2004《都市社會學》臺北:五南。(第五章:都市文
化的觀點)

11.資本積累的城市與全球城市:紐約(第十二週)
*Brenner, Neil and Roger Keil. 2006. The Global Cities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Pp. 44-71)
朵琳.瑪西等(Doreen Massey et al.)、王志弘主譯,2009,《城市世界》。台北:群學。
(第三章,世界中的城市)
Sassen, Saskia. 1996. < “A New Geography of Centers and Margins: Summary and
Implications.” From Cities in a World Economy (1994)>, Pp.37-45, in The City
Reader (2nd.) edited by Richard T. LeGates and Frederic Stout. London:
Routledge.
曼威.柯司特(夏鑄九等譯),2000,網絡社會之崛起 臺北:唐山。(頁447-478)
Sassen, Saskia. 1991. The Global Cit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hapters 1-2.。中譯如下:
絲奇雅.沙森,2005,《全球城市:紐約、倫敦、東京》。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Mike Savage Alan Warde,孫清山譯,2004《都市社會學》臺北:五南。(第三章:城市與
不均衡經濟發展)
黃宗儀,2007,〈全球都會區域的彈性身分想像:以臺北與上海為例〉,《文化研究》
4:9-40。
曾瑞鈴、柯瓊芳,2006,〈都市發展與外商企業總部區位分佈模式之變遷:以臺北市美歐日
商為例〉,《研究臺灣》1:109-150。
黃麗玲,2003,〈一九九○年代臺北市都市規劃中的社區參與:全球過程、地方政治以及鄰
里回應〉,《地理學報》34:61-78。

12.後現代主義城市(洛杉磯) (第十三週)
*Soja, W. Edward and Allen J. Scott. “Introduction to Los Angeles: City and
Region.” Pp. 1-21, in The City: Los Angeles and Urban Theory at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索雅.愛德華(Soja,Edward),2004,王志宏, 張華蓀, 王玥民譯,《第三空間: 航向洛杉
磯以及其他真實與想像地方的旅程》,台北:桂冠。(第七章,追憶:洛杉磯堡的異質地
景)。
Halle, David. 2003. New York and Los Angeles: Politics, Society, and Culture, A
Comparative View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3. 都市的公共空間、隔離與監控: 洛杉磯 (第十四週)
*朵琳.瑪西等(Doreen Massey et al.)、王志弘主譯,2009,《無法統馭的城市?秩序與
失序》。台北:群學。(第三章,圍牆城市:監控、管制與革離)
Davis, Mike. 2006. City of Quartz: Excavating the Future in Los Angeles (New
Edition) New York: Verso.
14. 後殖民與混合殖民都市主義:東京、上海 (第十五週)
*丁村敬志、西澤晃彥著,2012,蘇碩斌譯,《都市的社會學》,台北:群學。(第三章與第
五章)
黃宗儀,2004,〈都市空間的生產:全球化的上海〉,《台灣社會研究季刊》53:61-83。
郭恩慈,2011,《東亞城市空間生產:探索東京、上海、香港的城市文化》,台北:田園城
市。
15.貧民窟當成一種理論:拉哥斯、孟買 (第十六週)
*戴維斯.麥克(Davis, Mike),2009,潘純林譯,《布滿貧民窟的星球》,北京:新星出版
社。
Rao, Vyjayanthi. 2006. “Slum as Theory: the South/Asian City and
Globaliz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30:225-
232.
Roy, Ananya. 2011. “Rethinking Subaltern Urban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35:224-238.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兩項作業每項20分 
40% 
第一個作業是修課的同學(自行組成四人一組)選擇由本課程所提供的由老師邀請研究者寫成的臺北都會區特定地點田野考察手冊(共有九個不同地點的資料由助教抽籤決定各組地點),根據這份資料的指引同學要去進行實地田野考察,並記錄心得。根據考察之後的成果,再去蒐集資料寫成這個地點的新一版本、且具有社會學意義的田野考察手冊。第二個作業是由每個人單獨撰寫,選擇兩個課程介紹過的城市,設定一個議題(都市政治、文化、貧窮、族群隔離或是性別等)蒐集文獻資料,進行比較分析。詳細作業的要求、主題和架構,在每一次發放作業時,老師會有完整的說明。作業必須準時繳交,逾時則全部不計分。這兩個作業是由老師和助教評定成績。 
2. 
每週心得報告挑選最好的五次 
15% 
老師提供講義的整理,並在課堂上說明主要的都市研究概念,必須要搭配同學主動閱讀指定教材,才會得到更好的學習成效。因此,我要求同學從第三週開始,每週課程結束後,每位同學都要根據指定閱讀教材內容,撰寫學習心得(至少一千字),並於下一週星期二下午五點前上傳到Ceiba,並且以電子郵件寄給分組的其他三位同學,由他們來進行同儕評閱。未事先取得老師同意,遲交三次以上,則這一項成績全部不採計。修課同學由老師以四個人為單位進行分組,每一位同學根據評分表來評閱其他三位同學的心得。閱讀別人的作品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而評閱作品可以透過這些評審標準來檢視自己的學習成果,也是一種經常被國外大學所採用的方法。本課程嘗試使用同儕評閱的作法,以彼此的閱讀來代替小組分組討論。為了確保評閱的品質和公平性,每位同學必須要在指定時間(下一週上課)繳回心得評分表,而評審成績在老師和助教確認同學評閱品質和一致性,就會採計為成績,但老師有對成績最後的決定權。若評閱品質與一致性經老師認定多次不佳的同學,將會停止其評閱權。 
3. 
期末考試 
35% 
考試範圍包括所有上課內容,考試是不允許參考任何的書面資料。考試內容有英文閱讀教材的翻譯,和以理解課程論點,進行比較,並提出個人觀點為主的申論題。 
4. 
課堂參與討論的表現 
10% 
整個學期無故三次缺席(遲到一節以上視同缺席)則不予評分,並要求退選本課程。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9  </br><font color=green><b>導論與課程介紹(都市社會理論典範的轉變:台灣、歐洲與美國社會的比較)</b></font color=green></br>
*陳東升,1995,《金權城市:地方派系、財團與臺北都會發展的社會學分析》。臺北:巨流圖書公司。(頁365-398)</br>
*西蒙.帕克(Simon, Park)、王志弘、徐苔玲譯,2007,《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臺北:群學。(第一章,都市理論的基礎)</br> 
第2週
9/26  </br><font color=green><b>都市歷史分析 (佛羅倫斯、威尼斯)</b></font color=green>*</br>
*克特金.喬爾(Kotkin. Joel)、謝佩玟譯,2006,《城市的歷史》。台北:左岸。(頁52-75,100-135)<br>
*Pirenne, Henri. 1996. < “City Origins” and “Cities and European Civilization”. From Medieval Cities (1925)>, Pp.37-45, in The City Reader (2nd.) edited by Richard T. LeGates and Frederic Stout. London: Routledge.</br> 
第3週
10/03  </br><font color=green><b>都市社會理論的先驅者(德法學派、巴黎)
革命與現代性的起源</b></font color=green></br>
*哈維.大衛 (Harvey, David)、黃&#21893;文譯,2007,《巴黎,現代性之都》。臺北:群學。(頁110-132,156-168)</br>
*西蒙.帕克(Simon, Park)、王志弘、徐苔玲譯,2007,《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臺北:群學。(第二章,都市理論的基礎)</br></br>
<font color=purple>【發放第一次作業】<br> 
第4週
10/10  <br><b>放假日</b></br> 
第5週
10/17  </br><font color=green><b>比較都市史分析 (台北大稻埕)</b></font color=green></br>
*蘇碩斌,2010,《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修訂一版)》,臺北:群學。(頁:13-64,133-192)</br> 
第6週
10/24  <br><b><font color=purple>作業一:修課同學自行實地考察
<br><b><font color=black>並請參照公布欄所陳列各分組田野手冊<b></b>
<br></b></b>作業的格式:
<br>1.說明:1)設計路線的主要想法,而這樣的想法背後所具備的社會學意義
<br>2)設計路線希望讓參予者看到甚麼社會現象或社會議題,為什麼? (約1500-2000字)
<br>2. 路線規劃圖與規劃的據點,對於每一個據點的深度說明(字數不限)。</b> 
第7週
10/31  </br><font color=green><b>都市貧窮與社會改革
(倫敦,沒有革命的城市)</b></font color=green></br>
*西蒙.帕克(Simon, Park)、王志弘、徐苔玲譯,2007,《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臺北:群學。(第三章,城市描述:古典都市研究的社會改革與經驗傳統;第五章,郊區與族裔聚居之間:都市研究與二次大戰後英美的社區追尋)</br> 
第8週
11/07  </br><font color=green><b>人文區位學與都市社會心理學:早期芝加哥的都市型態、反都市主義、
多元社區與民族誌
</b></font color=green></br>
*Wirth, Louis. 1938. <“Urbanism as a Way of Lif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 Pp.97-105, in The City Reader (2nd.) edited by Richard T. LeGates and Frederic Stout. London: Routledge.</br>
*Burgess, Ernest W. 1996. < “The Growth of the City: An Introduction to a Research Project” From Robert E. Park et.al., The City>, Pp.155-161, in The City Reader (2nd.) edited by Richard T. LeGates and Frederic Stout. London: Routledge.</br>
*傅仰止 1985,「邊際人」的理論傳承,中國社會學刊: 123-144。(陌生人、邊際人)</br> 
第9週
11/14  </br> <font color=green> <b>郊區化與都市政治經濟學
(資本積累與空間)</b></font color=green></br>
*哈維.大衛 (Harvey, David)、王志弘、王玥民合譯,2010,《資本的空間》。臺北:群學。(第十二章,資本主義積累的地理:馬克思理論重構)</br>
*西蒙.帕克(Simon, Park)、王志弘、徐苔玲譯,2007,《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臺北:群學。(第六章,都市財富)
</br>
<br><font color=purple>【第一次作業繳交期限】<br>
 
第10週
11/21  </br><font color=green><b>都市政治經濟學(成長機器與肉桶政治的芝加哥)</b></font color=green></br>
*西蒙.帕克(Simon, Park)、王志弘、徐苔玲譯,2007,《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臺北:群學。(第七章,爭議的城市:政治、人民與權力)</br>
*Simpson, Dick and Tom Kelly. 2011. “The New Chicago School of Urbanism and the New Daley Machine.” Pp.205-219, in The City Revisited: Urban Theory From Chicago, Los Angeles, New York edited by Judd R. Dennis and Dick Simpso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br> 
第11週
11/28  </br><font color=green><b>縉紳化與都市文化研究 (紐約)</b></font color=green></br>
*朱津.雪倫(Zukin, Sharon)、王志弘、王玥民、徐苔玲譯,2012,《裸城:純正地方的生與死》。臺北:群學。(導論、第一章、結論)
</br></br>
<font color=purple>【發放第二次作業】<br>
 
第12週
12/05  </br><font color=green><b>資本積累的城市與全球城市 (紐約)</b></font color=green></br>*Brenner, Neil and Roger Keil. 2006. The Global Cities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Pp. 44-71)</br> 
第13週
12/12  </br><font color=green><b>後現代主義城市(洛杉磯) (都市鏡像、都市空間隔離與監控)</b></font color=green></br>
*Soja, W. Edward and Allen J. Scott. “Introduction to Los Angeles: City and Region.” Pp. 1-21, in The City: Los Angeles and Urban Theory at the End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br>
*索雅.愛德華(Soja,Edward),2004,王志宏, 張華蓀, 王玥民譯,《第三空間: 航向洛杉磯以及其他真實與想像地方的旅程》,台北:桂冠。(第七章,追憶:洛杉磯堡的異質地景)。</br> 
第14週
12/19  </br><font color=green><b>後現代主義城市(洛杉磯)</b></font color=green></br>
*朵琳.瑪西等(Doreen Massey et al.)、王志弘主譯,2009,《無法統馭的城市?秩序與失序》。台北:群學。(第三章,圍牆城市:監控、管制與革離)</br> 
第15週
12/26  </br><font color=green><b>後殖民與混合殖民都市主義
東方城市 (東京與上海)</b></font color=green></br>
*丁村敬志、西澤晃彥著,2012,蘇碩斌譯,《都市的社會學》,台北:群學。(第三章與第五章)</br> 
第16週
1/02  </br><font color=green><b>貧民窟當成一種理論 (Sublatern Urbanism)
(拉哥斯、孟買與里約熱內盧)</b></font color=green></br>
*戴維斯.麥克(Davis, Mike),2009,潘純林譯,《布滿貧民窟的星球》,北京:新星出版社。</br>
<font color=purple></br>[第二次作業繳交期限]<br>
 
第17週
1/09  <br><b>期末討論</b><br> 
第18週
1/16  <br><font color=red><b>【期末考】</b><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