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都市治理與社區參與
Urban Governance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開課學期
106-1 
授課對象
 
授課教師
黃書緯 
課號
Soc3043 
課程識別碼
305 33120 
班次
 
學分
3.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三2,3,4(9:10~12:10) 
上課地點
普202 
備註
列為本系八門選修兼通識A5*。。A5*:公民意識與社會分析領域。可充抵通識
限學士班學生
總人數上限:60人
外系人數限制:3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61urbn2gether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這門課主要在帶領學生了解都市生活所面對的問題與挑戰,並思考多元差異的人群,如何透過民主參與的途徑來解決他們在都市生活所面對的問題,實踐他們的生活願景。

都市,是當代文明的核心,是權力和財富集中之處,商品、符號、觀念、資訊在此交錯匯集,使得都市生活展現多樣開放的特性。但都市也充滿衝突、緊張與壓迫。都市生活將不同文化、階級、族群、種族、年齡和性別的人群,聚集在鄰近的空間,緊密接觸。他們連結的社會關係,以及在共同空間中並置的活動,可能產生衝突,導致某些人群的生活機會,受到排除,造成社會不正義。都市是差異的匯集;如何協調多樣與差異,實現社會正義,是都市生活的一大挑戰。這門課的主軸,即在探索:面對外在環境變遷,以及內在衝突壓力下,都市生活,如何連結差異的人群,讓不同人群都有機會在都市中追求他們美好的生活願景?

在探索都市生活面臨的問題,和尋找解決途徑時,這門課採取三個取向。一是「都市治理」的觀點。都市問題的形成,受到政府政策所影響,也需要政策回應。政策,不是政府機構單獨的行動,是政府結合特定人群所做的決定。權力關係網絡的運作所形成的治理結構,塑造我們的都市生活。二是「社區參與」的觀點。建構實現社會正義的韌性城市,需要民主的治理,需要社區民眾直接參與,才能建立合作、信任和彈性的機制,來回應挑戰,協調差異。 三是「合作模式」的討論,公私部門常以工作坊、公民審議、社會設計等合作模式來尋找解決都市問題的方法,而這些合作模式的運作方式與權力關係,本身就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議題。

因此,這門課將會三個階段來進行。首先,我們會從「尺度」(scale)的角度來理解「都市治理」與「社區參與」不同的關懷,以及利害關係人(公務員、居民、倡議者、企業)彼此的互動關係。其次,我們會以議題與方法交互進行的方式,來討論針對同一個議題,都市治理與社區參與這兩種不同的視角會怎麼分析問題的成因?常見公私協力的合作方式在解決這些都市議題時的成效與限制。最後,同學的期末報告是針對某一議題提出適合的公私合作方式。 

課程目標
1. 幫助學生思考都市生活所面臨的問題與挑戰,並探索如何透過民主參與的集體途徑,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
2. 從政治權力結構,政府與企業和其他民間團體的關係,了解「都市治理」;
3. 從都市廢棄物、族裔空間、都市移動、食物網絡等議題,介紹都市生活所呈現的衝突和面臨的挑戰,以及牽涉到的「治理」問題。
4. 了解市民如何透過社區設計、資料松、生活實驗室等參與途徑,促進都市的「民主治理」,實踐社會正義的集體目標,讓不同人群都有機會在都市中追求他們美好的生活願景。 
課程要求
1. 個人出席與參與討論(20%):助教評分,本課程有討論課。出席和參與討論將列入成績評分。
2. 個人平時作業(30%) :四次個人作業(通識課同學1000~1500字,社會系同學2000-2500字,需在週一中午12點之前上傳CEIBA以便助教批閱。超過期限者恕不補交。評分將根據是否確實完成指定教材的閱讀,並提出個人觀點為原則。社會系選修學生閱讀範圍必須包含延伸閱讀。
3. 小組平時作業(30%):四次小組作業,每篇3000字,需在週一中午12點之前上傳CEIBA以便助教批閱。超過期限者恕不補交。評分將根據是否確實完成指定教材的閱讀,並提出個人觀點為原則。
4. 期末團體報告 (20%) :我們將分成5人一組,在助教的指導下進行團體研究,分析城市生活的問題,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法。團體研究是「問題導向的學習」;我們將以都市廢棄物、族裔空間、都市移動、食物網絡等議題,分成八個有高度社會爭議的問題(例如OBike隨意亂停索引發的爭議)。小組內部應分成「治理組」與「社區組」。每組成員必須進行田野觀察,訪問公務員、居民或相關當事人(每人至少訪問兩位),了解利害關係人的想法,以及不同意見之間的衝突。最後,每組針對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或需要的資源。團體研究將利用課堂與課後時間進行,每週有一小時的課程時間,進行團體研究的田野觀察、訪談或討論。各組的研究成果將在期末進行口頭報告;我們將邀請社區居民和台北市相關局處官員來對同學的報告做講評。口頭報告之外,需繳交至少5000字的書面報告。團體報告將進行組員互評,依個人貢獻調整分數。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見課程進度 
參考書目
見課程進度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個人出席與參與討論 
20% 
助教評分,本課程有討論課。出席和參與討論將列入成績評分。 
2. 
個人平時作業 
30% 
四次個人作業(通識課同學1000~1500字,社會系同學2000-2500字,需在週一中午12點之前上傳CEIBA以便助教批閱。超過期限者恕不補交。評分將根據是否確實完成指定教材的閱讀,並提出個人觀點為原則。社會系選修學生閱讀範圍必須包含延伸閱讀。 
3. 
小組平時作業 
30% 
四次小組作業,每篇3000字,需在週一中午12點之前上傳CEIBA以便助教批閱。超過期限者恕不補交。評分將根據是否確實完成指定教材的閱讀,並提出個人觀點為原則。 
4. 
期末團體報告 
20% 
我們將分成5人一組,在助教的指導下進行團體研究,分析城市生活的問題,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法。團體研究是「問題導向的學習」;我們將以都市廢棄物、族裔空間、都市移動、食物網絡等議題,分成八個有高度社會爭議的問題(例如OBike隨意亂停索引發的爭議)。小組內部應分成「治理組」與「社區組」。每組成員必須進行田野觀察,訪問公務員、居民或相關當事人(每人至少訪問兩位),了解利害關係人的想法,以及不同意見之間的衝突。最後,每組針對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或需要的資源。團體研究將利用課堂與課後時間進行,每週有一小時的課程時間,進行團體研究的田野觀察、訪談或討論。各組的研究成果將在期末進行口頭報告;我們將邀請社區居民和台北市相關局處官員來對同學的報告做講評。口頭報告之外,需繳交至少5000字的書面報告。團體報告將進行組員互評,依個人貢獻調整分數。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9/13  課程介紹:合作為什麼困難

* Tett, Gillian. 2016,《穀倉效應》(林力敏譯),台北:三采。
* 討論問題:為什麼分工越細,越難解決問題?
* 小組時間:葉(普201,早餐店、CSA、自行車道)、何(普202,回收、剩食、追垃圾車)、卓(普204,obike、北車、外勞)
* 回家作業:都市議題分析(個人作業,九選一),練習分析某一議題爭議所在,為何行動者難以合作?(個人作業)

https://www.slideshare.net/swpave/urbn2gether 
第2週
9/20  作業討論

* 同樣議題的分群
* 與助教討論(何普202、葉社202、卓社209)
* 回家作業:修改文章,補些觀察,讓它更完整(個人作業)
 
第3週
9/27  都市問題是尺度問題

* Brenner, Neil. 2010. “The Urban Question as a Scale Question: Reflections on Henri Lefebvre, Urban Theory and the Politics of Scale.”* International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 vol.24.2 pp.361-378.
* 洪立三、許嘉恩,2010,〈交界帶的政治生態學:居民對於關渡自然公園作為「資源」與「地方」的看法〉,《地理學報》,第60期,頁1-22。
* 林子新,2011,〈找回尺度的階序結構:邁向空間的意識形態政治〉,《地理學報》,第62期19-48。(延)
* 討論問題:為什麼說「都市問題是尺度問題?」
* 回家作業:收集完所有人的作業,選另一個不是你所寫的議題(八選一),分析這個爭議背後的尺度問題為何?(個人作業)

https://www.slideshare.net/swpave/urban-question-as-scale-question 
第4週
10/04  中秋節放假 
第5週
10/11  治理的視角

* Brenner, Neil.,2010,〈都市管制和西歐新國家空間的生產:1960-2000〉(張城國譯),《地理學報》,台北,群學。頁341-394。
* 藍逸之、李承嘉,2009,〈臺北市企業型都市治理在空間政治角力過程中的制度危機─ 一個尺度的政治經濟分析〉,《建築與規劃學報》,第10卷第2期,頁123-146。
* 吳欣隆,2015,〈都市政權之生產:都市政治的理論反思〉,《城市與設計學報》,7/23,頁167-183。(延)
* 討論問題:何謂治理模式?如何分期?
* 課堂分組:一組5人(內部分工:治理、社區、組長,成員需跨三學院,每組只能有兩名社會系學生)
* 回家作業:治理模式的分期(特徵、不同尺度的關係),為什麼對這個議題的治理方式,從A變成B?(小組作業)
 
第6週
10/18  社區如何界定?

* 張正衡,2016,〈根莖狀的社區:新自由主義下的日本地方社會〉,收錄在《21世紀的地方社會》(黃應貴、陳文德編),新北市:群學。
* 町村敬志、西澤晃彥,2012,《都市社會學:社會顯露表象的時刻》(蘇碩斌譯),台北:群學。第7章,頁165-188。
* Dovey, Kim. 2010. *Becoming Places. *London: Routledge. Ch. 2.(延)
* 討論問題:社區的邊界如何界定?地理空間?社會關係?還是,物的連結?
* 回家作業:社區訪談,訪問社區成員(三種不同角色,至少六人)對於這議題與都市政策的看法、困擾、抱怨、解決之道?(小組作業)
 
第7週
10/25  食物銀行經驗分享

* 社會局+資訊局經驗分享
* 食物銀行點的觀察
 
第8週
11/01  期中提案

* 課堂報告
* 市府參與
* 協力作業:設計一個對貴組主題需要的觀察重點(現象、問卷),讓其他組的同學協助完成共同觀察筆記
 
第9週
11/08  議題(一)都市廢棄物:追垃圾車、資源回收、早餐店

* 黃大佑,2013,《垃圾的倫理化?台北都會區垃圾治理與資源回收體制的轉型》,台大城鄉所碩士論文。
* 胡嘉明、 張劼穎,2016,《廢品生活;垃圾場的經濟、社群與空間》,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延)
* Nagel, Robin. ,2017,《垃圾天使:清潔隊裡的人類學家》,台北:左岸。(參)
* 討論問題:城市如何處理日常生活製造出來的廢棄物?環繞著廢棄物的行動者網絡又是如何?
* 課堂報告:值星組初步整理共同觀察筆記
* 回家作業:值星組將共同觀察筆記寫成完整分析文章(小組作業)
 
第10週
11/15  校慶放假 
第11週
11/22  議題(二)族裔空間:台北車站周邊、逃跑外勞

* 段義孚,2008,《恐懼:人類生活中無所不在的恐懼感》(潘桂成、鄧伯宸、梁永安譯**)**,台北:立緒。第12章,頁263-316。
* 藍佩嘉,2006,〈合法的奴工,法外的自由:外籍勞工的控制與出走〉,《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4期:107-150。
* 王志弘,2006,〈移/置認同與空間政治:桃園火⾞站週邊消費族裔地景研究〉,《台灣社會研究季刊》,61: 149-203。
* Sharon Zukin,2012,《裸城:純正都市地方的⽣與死》(王志弘等譯),台北:群學。第2章。(延)
* 王志弘、沈孟穎,2009,〈疆域化、縫隙介面與跨國空間:台北市安康市場「越南街」族裔化地方研究〉,《台灣研究季刊》,73期:19-166。(參)
* 討論問題:他者的都市⽂化地景是如何被建構出來的?
* 課堂報告:值星組初步整理共同觀察筆記
* 回家作業:值星組將共同觀察筆記寫成完整分析文章(小組作業)
 
第12週
11/29  * 洪偉傑,2012,《自行車通勤政策的借轉與實踐—以台北為例》,台大地理所碩士論文。
* Stehlin, John. 2015. “Cycles of investment: bicycle infrastructure, gentrification, and the restructuring of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A, *vol.47:121-137*.*
* Winner, Langgdon.,2004,〈技術物有政治性嗎?〉(方俊育、林崇熙譯),收錄在《科技渴望社會》,台北:群學。
* 楊弘任,2012,《技術物的政治性》,收錄在《意外多重奏:STS如何重組真相》(王秀雲等編),台北:行人。(延)
* 討論問題:都市交通如何更以人為本?在從私家車到大眾運輸甚至綠色交通的轉化過程中,會有哪些衝突與限制?
* 課堂報告:值星組初步整理共同觀察筆記
* 回家作業:值星組將共同觀察筆記寫成完整分析文章(小組作業) 
第13週
12/06  議題(四)食物網絡:剩食、社區支持型農業

* Belasco, Warren. ,2014,《食物:認同、便利與責任》,台北:群學。第4章,頁97-138。
* 桝潟俊子 等編著,2016,《食農社會學:從生命與地方的角度出發》(蕭志強等譯),台北:開學文化。第3章。
* 李丁讚,2011,〈公民農業與社會重建〉,《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84期,頁431-464。
* Hinrichs, C. Claire. 2003. “The practice and politics of food system localization”.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vol.19:33–45.(延)
* 陳曉蕾,2011,《剩食》,香港:三聯。(參)
* 討論問題:如果食物一生的終點是在都市,要如何好好跟它道別?
* 課堂報告:值星組初步整理共同觀察筆記
* 回家作業:值星組將共同觀察筆記寫成完整分析文章(小組作業)
 
第14週
12/13  方法(一)社區設計

* 山崎亮,2015,《社區設計》(莊雅琇譯),台北:臉譜。
* 劉立偉,2008,社區營造的反思:城鄉差異的考量、都市發展的觀點、以及由下而上的理念探討,35(4):313-338。(延)
* 討論問題 :社區面臨什麼樣的問題?有哪些問題能社區設計解決?限制在哪?
* 課堂分享:陳懿欣(淡江建築博士生、眼底城事編輯)談「如何讓兒童參與遊具設計?」
* 回家作業:對於我們的方案,社區區民的意見是?我們在收集社區需求上可以怎麼調整?(小組作業)
 
第15週
12/20  方法(二)資料松

* Townsend, Anthony M.,2014,《城市的未來,應該要是什麼樣子?》(張美惠譯),台北:臉譜。第7章,頁200-235。
* Parker, Geoffrey. Alstyne, Marshall Van. and Choudary, Sangeet Paul. ,2016,《平台經濟模式》,台北:天下。第2、3章,頁39-91。
* McLaren, Duncan. and Agyeman, Julian. 2015. *Sharing Cities*. Cambridge: MIT Press. Pp.1-20.(延)
* 討論問題:我們怎樣停止訪談而愛上數據?
* 回家作業:我們的方案要如何收集數據資料?資料從哪裡來?如何整合?(小組作業)
 
第16週
12/27  方法(三)生活實驗室

* Townsend, Anthony M.,2014,《城市的未來,應該要是什麼樣子?》(張美惠譯),台北:臉譜。第8章,頁231-256。
* Bergvall-Kareborn, B. and Stahlbrost, A. 2009. “Living Lab: an open and citizen-centric approach for innovation” in *Int. J. Innov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Vol. 1, No. 4. Pp. 356-370.
* Park, R. E. 1929, 'The city as a social laboratory'. In T. V. Smith & L. D. White (Eds.), *Chicago: An experiment i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pp. 1–19).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延)
* 討論問題:如果整個城市都是社會創新的實驗室,有什麼權力問題是我們該注意的?
* 課堂分享:呂家華(阿嬸議民主工作室負責人)談「社會創新的限制與可能」
* 回家作業:我們的方案是不是排除了某些人?是不是會造成什麼傷害?(個人作業)
 
第17週
1/03  期末報告

* 小組報告解決方案:針對這個都市議題,爭議點在於?行動者無法合作的原因?如何藉著平台設計而解決?
* 市府夥伴講評
 
第18週
1/10  課程檢討

* 整理一下D-DAY看展心得;
* 你們怎麼看彼此的期末成果?
* 課程有什麼需要調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