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名稱 |
愛情與社會理論 Love and Social Theories |
開課學期 |
103-1 |
授課對象 |
學程 婦女與性別研究學程 |
授課教師 |
孫中興 |
課號 |
Soc2040 |
課程識別碼 |
305 62100 |
班次 |
|
學分 |
3 |
全/半年 |
半年 |
必/選修 |
選修 |
上課時間 |
星期一2,3,4(9:10~12:10) |
上課地點 |
社207 |
備註 |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50人 外系人數限制:20人 |
Ceiba 課程網頁 |
http://ceiba.ntu.edu.tw/1031LoveSocialTheory |
課程簡介影片 |
|
核心能力關聯 |
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 |
課程大綱
|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
課程概述 |
這門課的教學理念是:看似枯燥嚴肅的學術絕對可以用來分析研究日常生活的重大現象-愛情;看似純屬非理性範疇的愛情,也可以是理性的學術分析的對象。這門課希望能從社會學的角度正視愛情,讓學生能在學術研究和生活實踐上獲得雙重利益。這門課以前是研究所的選修課,這次特別放在大學部,希望讓同學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研究社會學理論家以及他們的愛情生活和愛情思想。
準備選修本課程的學生不需要先修過愛情社會學,但是最好有社會學理論的基礎,因為上課的內容會和社會學理論家的整體理論有關。整體課程大體分成兩個部份:第一部份是檢討愛情社會學所面對的基本問題,我會針對現有的社會學或社會心理學對愛情的研究成果作一簡單的整理介紹;第二部份則要依年代順序討論古典和當代社會學理論家對愛情及相關現象的探討。和我在大學部開設的愛情社會學比較起來,這門課程比較重視理論家的愛情生活和愛情思想的對照研究(不過,很可惜的是,當代社會學理論家的愛情生活都很難找到資料),而不是廣泛的和一般的愛情現象。
這門課是我的「愛情社會學」三部曲的最後一門課。前兩門課(愛情社會學和愛情歷史社會學)都已經是「台灣大學開放式課程」上的錄影課程,這門課這學期也要錄影,這樣一來,我對愛情社會學的教學就算是比教完整了。
準備選修本課程的學生並不需要先修過愛情社會學,或是愛情歷史社會學,但是最好有社會學理論的基礎,因為上課的內容會和社會學理論家的整體理論有關。
最後,要特別強調:這門課的目的不是在替同學解決愛情生活的煩惱。如果同學有這方面的問題,問題輕的則應該找朋友談談,問題嚴重的則應該到學校的學生心理輔導中心或尋求專業諮商人員的協助。請不要對這門課有錯誤的期待。
|
課程目標 |
這門課希望能從社會學的角度正視愛情,讓學生能在學術研究和生活實踐上獲得雙重利益。
|
課程要求 |
這門課的作業如下:
一、讀書心得:各位可以在每週進度的參考書目中,是自己能力,選取若干本書籍加以閱讀,並撰寫讀書心得。請記住:是要用上課所學到的概念來分析所讀的書,不是隨便抄抄書就可以了事的。其中內容摘要和自己的心得應該有同等的比例,此項作業才算分。
二、認識同學作業:每位同學要以三個問題和修課的同學討論,並做成記錄繳交。
三、隨性測驗:視上課情況還會有些臨時規定的小作業或是隨堂測驗。
四、如有新的規定,請注意上課時的規定,不再另外宣布。
所有作業要按時繳交。遲交報告得先經過我的同意。請不要事後再請我原諒,這是不負責任的行為。
本課程並無期中考,但有期末考。無故不出席者,也視同不及格。
以上規定得任何一項作業,如無故不作,就以不及格論。本課程記分並不像其他課程那樣採取百分比制。所有作業的繳交紀錄會在最後一堂課讓同學親自確認無誤後,轉成學期成績送校。除非本人登記有誤,否則成績不會更改。
所有的作業在改完後,都會發還同學。請別忘了拿回去。凡是不拿回去的報告,本人於一學期後一律銷毀。
本學期作業和以前上課的規定略有不同,請勿以為向過去的學長姐打聽就算數。請記住:我說了算!有疑問要向我詢問。老師是來幫助同學的,不是來阻礙您的學習的。
有志選修本課程的學生,只要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及準備指定作業,如此努力之下,絕對不用操心學期成績的問題。如果,志向未定,請後年再來。您我要共同下定決心,這樣我們師生才會共同期待每週的上課時間是一場豐富的心靈饗宴,而不只是另外一門課而已。
|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
|
Office Hours |
|
參考書目 |
待補 |
指定閱讀 |
|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
|
週次 |
日期 |
單元主題 |
第1週 |
9/15 |
課程簡介 |
第2週 |
9/22 |
愛情與社會理論的基本問題 |
第3週 |
9/29 |
愛情的分析之一 |
第4週 |
10/06 |
愛情的分析之二 |
第5週 |
10/13 |
沃斯通克拉芙特(Mary Wollstonecraft) |
第6週 |
10/20 |
孔德(Auguste Comte) |
第7週 |
10/27 |
馬克思(Karl Marx)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 |
第8週 |
11/03 |
齊美爾(Georg Simmel) |
第9週 |
11/10 |
韋伯(Max Weber) |
第10週 |
11/17 |
謝勒(Max Scheler) |
第11週 |
11/24 |
索羅金(Pitirim A. Sorokin)和
布勞(Peter M. Blau)
|
第12週 |
12/01 |
馬庫色(Herbert Marcuse) |
第13週 |
12/08 |
紀登斯(Anthony Giddens) |
第14週 |
12/15 |
貝克夫婦(Ulrich Beck & Elisabeth Beck-Gernsheim) |
第15週 |
12/22 |
包曼(Zygmunt Bauman) |
第16週 |
12/29 |
魯曼(Niklas Luhmann) |
第17週 |
1/05 |
回顧與前瞻 |
第18週 |
1/12 |
期末考 |